盼了很久的雪,终于来了!她不停歇地向我居住的s城赶路,顶着西北风,千里迢迢走了三天三夜。你知道吗?这是我们的约定,我相信无论如何她也不会爽约。她也知道我与她相约,是另有企意的,就是为了寻找、聆听故乡的雪和那份不了的乡情。她一直都是这样关心我,体贴我,怜悯我。这世上除了母亲对我的爱就是这冬天的雪,她陪我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到现在,我怎么会把她忘怀呢!
雪停了,我像个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向外跑去。到了外边,我呼吸着雪花带给我的清馨,把她轻轻地捧在手里,似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这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老亲人啊!她高兴得只是乐,乐得那样开心,那样美丽,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激动得热泪盈眶!我重新再捧起雪,亲切地观察,历经了三天三夜的劳顿累得怎样?!还好,在路上只是被风擦伤了几点棱角,无大碍还是那样地白。我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在小区的草地那层薄薄的雪上寻找曾经听惯的“嘎吱!嘎吱!”的雪声,这就是故乡冬天雪后的声音,这声音穿透了时空,拉开了尘封已久的锁链,一堆堆的往事安抚着这颗思乡的心。
一、雪,装在童年的温馨里
没有风的雪,发出“唰唰”的声音,让我的童年充满无穷的乐趣:那一年的冬天把雪下在温馨的早晨,父亲在一边看书,我和母亲、哥哥、小妹围坐在炕头上的一个泥做的小火盆边,看外面下雪。母亲指着外面的雪告诉我们说:你们不要乱动,就坐在这里看下雪,听美妙的下雪的声音!我很好奇地问母亲:下雪还有声音,是什么声啊?母亲亲切地说:下雪当然有声音的,她的声音很微妙,不细听你是听不到的。只能听到简单的“唰唰!唰唰!”的声音,如果细听,就能听出,那声音是来自天籁,如春风拂面,如春草窸窣,如花开有致,又如雪花仙子下凡轻轻地飘逸……。听母亲这样说,我们不说话也不动,静静地看雪是怎样发出声的。哦,我听到了!但是并没有听到母亲说的那么美妙。因为母亲是搞音乐的,当然她听到的声音是那么多的“美妙”。而我听到的是雪花落在窗棂上,由窗棂滑落在窗台上,发出轻微的“唰唰!嗒嗒!”声;落在院子里那颗大榆树的枝上,再由枝上散落在地上,发出同样的轻微的“唰……唰!……嗒……嗒!……”声。这时出现在眼前的是哥哥和小妹已经没有耐性听雪声,却跑到院子站在雪地上仰起头,两手伸出在那里转圈,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踩在雪地上发出“嘎嘎吱吱”的响声。我也情不自禁地也跑出去,和他们手拉手在院子里玩起来,此时此刻,那飘逸的雪花,纯真的笑声,“咯吱咯吱”的响声混杂在一起,真有说不出的愉悦。就是这种童真永远印在那个温馨烂漫的厚雪里。
最让我难望的还是在雪后堆雪人。雪停了,大人们都去院子里扫雪,把雪堆成一堆一堆的大堆,再用小推车或者筐把它们装满倒在门前的小河沟里。这时,父亲都会留下一两堆雪,供我们堆雪人,这样我们堆雪人就不难了。哥哥耐心地领着我和妹妹堆雪人,。其实妹妹只有四岁她什么也不会做,就是拿一把笤帚头胡乱地扫,跟着捣乱。而我和哥哥堆雪人可是忙的木掀铁桶”叮铛“山响。哥哥先用木掀拍出大圆形雪人的“身体”。我用撮子把雪撮到一个圆的小水桶里,用脚伸进桶里踩,把雪踩实了,然后哥哥再把它倒扣在地上,这就是雪人的大脑袋。我帮哥哥抬着放在那个大圆形的“身体”上面,用两只小土豆按到雪里给它当眼睛;再找来大一点的苞米瓤子,插在两只眼睛正中间的下面做它的大鼻子,用圆形的石头做它的嘴;最后用两片树叶做它的耳朵,这样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雪人就堆成了。母亲为了给我们助兴,还找来一顶哥哥的旧格帽给它戴上,这个雪人真算很帅气:大眼睛,高鼻子,圆圆的嘴,不大不小的耳朵,再戴上那顶格帽。母亲和我们一起欣赏这个既有趣又有意思的大雪人。哥哥说:要有照相机就好了,我们全家可以和这个雪人照个相留影作纪念。母亲说:傻孩子,这年头上哪里弄相机呀!我们就把这个影留在心里吧!
二、雪,伤在少年的心里
有风的雪给我少年的心灵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那年冬天的一场雪下在傍晚时分。来得凶猛,风卷着雪花,嚎叫着,怒不可遏的样子,好像要吃人似的。雪花伴着草叶打在身上脸上非常疼痛,走路也很艰难。这时邻居的王婶跑来焦急地告诉父亲:大兄弟,求求你了帮帮忙,我家的栓柱放羊还没回来,天都黑这么久了,一定是出意外了,遇上了这样的暴风雪。他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赶着生产队的三十多只羊,恐怕是凶多吉少啊!父亲二话没说,穿好衣服就往门外跑去,外面还有陈叔叔,生产队长、组长也赶来。他们一起奔向拴住放羊的山洼里,那个山洼离家只有三里多路,山洼是个有名的“北店沟”,大人们可能就是因为它的方位和它的状态给起的名字吧。北店沟的南面是一片平台式的草场,在那里很窝风,草又好,却是一个放牧的好地方。可是让人不如意的是那个深陷的`大沟竟是几仗深的大鸿沟,不知经历多少年的雨水冲击而成的,大人们担心的就是那个大沟,他们直奔那里去寻找。最先看到的是生产队的那群羊,尾靠尾肩靠肩拥挤在山洼里,可是不见了栓柱。队长说:坏了,一定是出事了,咱们赶快去大沟里找吧!大沟,那么深,又下着雪可怎么找啊。他们难住了,为了找到孩子救人要紧,他们根本不考虑这些了。那位叫队长的叔叔第一个从大沟的坡度小的地方下去,手不时地拽拽旁边的小树,接着是父亲他们几位也随着往下滚!到了沟底,顺着沟底向上一步步地四下搜寻。“看,在那里!”是父亲大声喊,大家一起顺着他值得方向看去。栓柱怀里抱着一只小羊羔被卡在临近沟底的一棵大树下。他们都不顾一切地跑过去,拼命地往上攀。终于抓住栓柱的衣襟,就在他们想接住栓柱的刹那,栓柱连同羊羔一起滚下来,僵直地躺在大人们的脚下,他的头和脸已经皮肉模糊,上身被鲜血洇透了,靠左侧的棉衣露出血红的棉花:一切都明白了,栓柱是为了保护生产队里的羊羔,是被大风雪卷到这大鸿沟里被撞破头流血过多而献身了!大人们不知费了怎样的周折才把栓柱的尸体连背带扛地往回运。一些其他的邻居听说栓柱放羊那么晚也没回来,都来王婶家打听看望,母亲也不时地安慰王婶。
王婶只有三十九岁,栓柱是她的大儿子,王婶怀里还抱着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小女儿。她的丈夫郝亮就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离家出走了,不知去向。有人说他在外面有了女人,还有的说他去日本找他的亲爹了,不管怎样王婶什么都不说,只好与两个孩子相依为命。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栓柱,就是在他父亲走三个月后放的羊。他想,父亲走了,家里没有劳力,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什么事都不能做,还要供他读书,真的很难。正在这时,生产队里的羊倌老朱得了风湿退下来,队里还没找到合适的放羊人。他听说之后,放弃了读书,背着母亲去找生产队长要放羊。队长说啥也没有答应,可是他就赖在队长家里不走。队长无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王婶也没有说服栓柱,最后也就默许了。栓柱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拿起羊鞭每天放羊都很尽心,从来没有让队长和***妈操过心。我们都是要好的朋友,在他没放羊的时候,他经常和哥哥、我一起上学一起玩,有时还在我家吃饭。后来他放羊了,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就没有在一起玩的机会。我在一边什么话都不说,只是默默地希望栓柱平安健康地回来。看到王婶惦记栓柱坐立不安,要出去找吧,怀里的孩子放不下,不去找又惦记栓柱。正在这时门响了,队长先进屋告诉王婶说:“娟啊,孩子找回来了,可是他……已经……去了……你……要节哀!他是一个好孩子,临死的时候怀里还抱着羊羔!生产队里一定追念他……”。王婶没等队长把话说完,发疯似的跑出去,趴在栓柱的身上哭得死去活来。嘴里不停地叨念“栓柱啊!栓柱!你就这样走了,让娘怎么活呀?!……”。是呀,栓柱是王婶的心头肉,命根子啊!大人们都上前拉王婶,怕她哭坏身子,哭出意外。虽然都是劝,可是有谁不掉泪呢?尤其是母亲这边劝着王婶,自己还跟着不停地哭泣。
外面,天更黑了,雪更大了,落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出“噗嗒!噗嗒!”的声音;风,使劲地狂吼,卷起地上的雪花打在人们的脸上,立时化成泪水,顺着脸颊流淌着!栓柱,不论夜怎样深,雪怎么大,风怎样吼,他一动也不动地就像睡觉一样。是啊!栓柱没有死,他睡着了,明天醒来他还会和我们一起玩,还会去放羊,他永远活着,永远活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永远活在我们少年朋友的心里!
三、雪,落在回家的路上
故乡的冬天,就是雪的世界。雪来的非常频繁,有时会落在上班的路上,有时也会落在回家的途中。不论赶在什么时候都会给你带来麻烦和危险。说白了,就是和雪打交道,在皑皑的白雪里“摸爬滚打”,那是司空见惯的事。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二零零六年三月二日的那场大雪,是我亲身经历的麻烦。那天下午临近下班的时候下起了大雪,雪越下越大,像鹅毛一样漫天飞舞,街上的行人睁不开眼睛,走起路来也是一滑一拐地踉踉跄跄。由于离家很远,校领导和同志们都来相告早点回家,免得晚了在路上遇到麻烦。我怀着感恩的心系好安全带,登上汽油摩托车骑行在离家二十多里崎岖的山路上。
尽管北方的春天来得晚,但是从迹象看,也是春天了。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是不会下鹅毛大雪的,这个鹅毛大雪既轻浮又朦胧,在飘飞的时刻总会挡住你的双眼,看不清前方的路,稍加不慎就会摔倒或者滚到路基下的沟里。我怀着忐忑,小心翼翼地在雪路上慢行。快到家了,离家大约还有三里多路,我的心放松下来,为自己“平安到家”而感到庆幸。可就在这瞬间的庆幸中“啪唧”一声,连人带车被甩到路边的斜坡下,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心里说:“这下可惨了,出车祸了!没准哪个胳膊腿的被撞坏了吧?”。幸好是棵小树挡住了(如果是大树,可能后果不堪设想。),没被甩出很远,双腿被摩托车压在下面不能动,因为系着安全带,人和车没有离开,可能就是系安全带的原故。这时感到无助,虽然快到家了,毕竟还有三四里的路,望去,天已黑下来,只是白雪茫茫。真有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我真的很后悔:有一部手机该有多好啊!遇到麻烦拨通电话让老公来接,省得这么费劲,唉!为什么不买手机呢?手机已经很盛行,为什么就没舍得千元左右的钱买呢?到用时才感到手机是多么的重要!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只好自救:先把系在身上的安全带解开,然后一点一点把腿撤出来,觉得没大碍,推出摩托车,想把它踹着火,上路就可以回家了。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我使尽全身的力气用脚踹启动连杆,怎么也不启动。细看,原来油箱里已经没有一点油了,在甩向路基的时候,油箱盖被旁边的大石头撞飞了,油已流尽,我只好推它上路,可是使劲全身的力气也没推动这辆一百多斤的摩托车。雪厚,地滑,加上我的腿和脚有些疼痛,此时的车就像一个庞然大物。正在这时对面也飞来一辆摩托车,是一位小伙子开的,身后带着他的媳妇,看我在路下推车上不来,想下车帮忙,不料,那位小伙子由于刹车快了,加上我刚才摔倒时路边堆起的雪,不经意地也摔倒在我摔的地方。我还没有思想准备,这辆摩托车也被甩到我跟前的路下。庆幸的是没有撞上我,冒一身的冷汗,吓得我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那对小夫妻站起来,可能是那位小伙子驾车技术好,把握的恰当,所以有惊无险。小伙子扶住他媳妇站好,然后急着帮我把摩托车推到路上。经打听才知道,小夫妻也是冒雪回家,他们家比我还远几里路。他们在乡办工厂上班,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和雪,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晚上也得必须回来!眼看天黑了,顾不上多聊,说声“再见!”就消失在茫茫的雪幕里。剩下的就是我在风雪的路上慢慢蠼行!与清脆的“嘎吱嘎吱”声窃窃私语。
四、雪,落在融融的情意里
每到冬闲大家都盼着下雪。大雪封山,整个山村都是白的,村里人就享受着火炉、热炕头的温暖;享受着走亲串户玩牌的休闲惬意;享受着鸡鸭鹅猪牛羊肉的美味祥和。
隆冬是寒冷的,故乡人的生活是温馨的。火炉是红红的,土炕是暖暖的,那是故乡人独特的享受。每到冬的来临,故乡人都把取暖的材料备足。家家的煤仓是满的,不会缺少;柴垛是高高的,足够一年之用;幸福地围坐在火炉旁、热炕头,吃着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雪糕,那是无法言说的喜乐。
故乡人在勤劳中创建温暖。他们除了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还挤时间喂养几头猪,几只大鹅,十几只鸡和鴨。就盼着冬天的雪来了,改善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冬闲没事了就杀一只大鹅、鴨或者杀一只小笨鸡,放上自家的土豆粉炖好,一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围着火盆吃那特色的、没有污染的、纯正的、原汁原味的鸡鸭鹅肉。尤其是小鸡炖蘑菇,那是故乡人的骄傲。故乡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做这道菜。鸡肉不用细说谁都知道是大补,蘑菇,可是家乡的特产,它是没有污染的大山里的菌类产物,是无毒无害对人体有利身心健康的上好佳肴。更值得回味的是故乡的杀猪菜。这时各家各户的猪都养肥了,除了卖的,剩下一头就等下雪天杀吃(别怕其实这头肥猪在亲朋邻舍相聚之后也就所剩无几了)。听吧,这时的村里热闹非凡!每到早晨就会听到远近传来猪的“喊叫”声:不是这家的猪喊就是那家的猪叫。大人听到这个声音,心里都会美滋滋的,因为又要吃肉喝酒了。而小孩子则不然,有的孩子会被这猪的喊叫声吓哭的。各家杀猪前都邀请亲朋好友来帮忙,说是帮忙实属是一年一度的欢乐相聚。今天我帮你杀猪,明天你帮我杀猪,杀猪了大家都聚在一起。女人们有说不完的欢乐事,有聊不尽的贴心话;男人们有喝不醉的酒,有吃不腻的杀猪菜。是的有谁能忘那道摄人魂魄的杀猪菜呢!杀猪菜是故乡人冬天不可缺少必吃的菜。挑选五花三层的精品肉,放到白开水里煮好,切成薄片,和酸菜、血肠一起放在火盆上的锅里加上调料顿开锅就可以吃。既简单又平常,香而不腻;既热乎又实惠,纯而不奢。每年冬天家家都要杀猪的,谁家杀猪都是一种荣耀,是一种幸福,更是是一种享受。也有不杀猪的,那是个别现象。这一年如果不杀猪,别人不说啥,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在2003那年,由于孩子上大学,为了给孩子凑生活费,把家里养的两头肥猪都卖了。等到杀猪时节,我们只好听杀猪的声音,当邻居亲友邀请我们去吃肉时,我和丈夫都很尴尬,有时就推辞或者找借口躲起来。孩子放寒假回家,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这顿杀猪菜给补上:去市场买来五花肉、血肠,自家的酸菜,做好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吃着火锅里的杀猪菜,这才算最圆满的心事。所以故乡人在这一年里,不论怎样辛苦,也要养头肥猪,到冬天下雪的时候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杀猪菜,以此享受杀猪的喜乐。故乡人吃牛羊肉也是在隆冬时节,都是雪天赐给我们的温暖。用故乡人的话说:辛苦一年了,享受一下!
多年过去了,故乡的雪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雪,似是无情却有情。无情时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惨祸,导致我们心情烦恼或悲哀;有情时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和谐与幸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美好和憧憬。雪,是故乡人离不开的伴侣,她磨炼了故乡人的意志,也缠绵着故乡人的情愫。
现在,虽然远离故乡,但是这并不影响对故乡的怀念,甚至愈远愈甚。触景生情,踏雪则巡音,这就是安放相思的路径。
在东北,每户人家都会提前很久准备各种各样丰富的年夜饭的食材。年年有余的鱼肉,必不可少的杀猪菜,在万千肉类中脱颖而出的凉菜拉皮,称霸零点一方的饺子。东北人家年夜饭餐桌上必备美食,你们家中了几道?
1.熘肉段
溜肉段,是东北的一道传统菜,有外酥里嫩,味香可口的特点。成品外酥里嫩、味香可口,百姓年夜饭桌上的家常菜。
2.锅包肉
锅包肉外酥里嫩的口感,甜甜的味道总是使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使年夜饭餐桌上的小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总是会做出美味的锅包肉使孩子们大块朵颐。
3.东北大拉皮
东北大拉皮是东北家乡菜的知名小吃,其配料丰富,筋道爽滑的口感搭配色彩缤纷的.蔬菜配菜,在东北人年夜饭满是鱼肉的餐桌上脱颖而出,成为东北人家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4.炖大鹅
东北年夜饭的餐桌上的食材总是十分丰富,为了凑齐鸡鸭鹅讨个圆圆满满的好彩头,人们总是会准备好炖大鹅来满足大家蠢蠢欲动的食欲,鲜美的鹅肉搭配大块的土豆,美味真是妙不可言。
5.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东北人家平时一道十分喜爱的家常菜,因此在过年的这一天,也一定会被大家摆到饭桌上来。各式各样的杂蘑配上早就已经入味的鸡肉,成为年夜饭餐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自先生网:)
6.熏酱
熏酱类食物也是年夜饭餐桌上的美味之一。肥瘦相间的红肠,筋道的小肚,味道美味的猪肝……总是在年夜饭开始之前被调皮的孩子们哄抢一空。
7.排骨
猪肉是东北年夜饭的必备食材,其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的,猪排骨的各种做法都深受大家喜爱,无论是熏酱的还是红烧的抑或是糖醋的都很美味。过年吃排骨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8.杀猪菜
杀猪菜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血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然后边煮边往里面放酸菜,加水和调料制作而成。尽管现在东北人年夜饭餐桌上食物越来越丰盛,但是杀猪菜还是年年的必备菜品。
9.鱼
为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鱼已经成为年夜饭的常驻嘉宾。在吃饭的时候鱼的摆放方式也是十分有讲究的,鱼头往往要面向家中最年长的长辈,由家中最年长的长辈吃第一口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餐桌文化习俗。
叶儿落,风儿冷,雪花飘窗棂。小宝宝,在梦中,哭痛了眼睛。
又下雪了,我真的不能够,离开这雪。这周天寒澈的冷静,这萧疏乃至惨淡。如今想起您时,动不动就伤感,好像是喜忧掺半雨夹着雪,复杂到躲不掉,又无法忘记。习惯了童年,习惯了少年,习惯了青年,习惯,一直到半个中年。说成半个,只因长不大的记忆,长大了的忧伤。
雪静静地下着,灰蒙蒙的天气,无动于衷不怕冷的样子,和在楼下吵吵嚷嚷的孩子差不多,不太关注季节对谁到底有何不同。我立在窗前,不嫌太久,无法掩饰蹉跎的雪,更遮蔽不了瞭望的目光,向着远方,那个不能穿越的距离。您住在雪里,宝庵堂南湮没无闻的雪野里,哪怕庄稼没有收割的夏季,玉米叶划伤我的眼皮,我也要去祭奠您,我拦不住自己的哭泣,张扬的眼泪,念叨出多少难以分离,尽管无奈,我哭得肆意。
您是在飘清雪的日子离开我的。送葬的卡车上,我穿着厚厚的大衣,也抵不住嗖嗖冷风,像一个没了知觉,也要用剩下的手做路标的孩子,扶着您的棺椁,要是真能挡住北风那该多好。记得那年您受了面风,我就是在那条路送您看医生的。火车上,您用围巾挡着脸,攥着我的手,那时我还小,以为妈妈病得很重。后来,每到冬天,当您咳嗽得厉害的时候,土炉子上烘培的糖酒鸡蛋,大多让给我吃,还有黄曲柳木柜里的纸笸箩,藏着我最爱翻找的水果,几个干枣,有数的鸭梨苹果,就将满柜子撑得喷喷香,您有时只吃削下的水果皮。火盆里的花生,您挑大粒的给我,变戏法似的从柜子的棉花包里拿出青黄的秋柿子,那是怎样的积攒啊。春天,堂屋的梁上,善良的您任由燕子来去,缝纫机的突突声停了,定是您唤我过去纫针,温和的叫着我的乳名。四十四岁生下的老儿,团在小腹上暖过来的“小冰坨子”,当年可差点因为伤寒而哭伤您的眼睛。
我不想回顾您走的样子,只记得您恬静安舒的笑容。那嘴角的笑意是刚强的美丽。难以置信,走完七十多年的坎坷路,您只是鬓角有一点白雪的痕迹,我在那扇人世最后的门前,悄悄抿藏您那几根颠簸出的沧桑,汹涌的泪水却不能滴落在您的面孔,怕您放心不下,转身擦湿了袖口,也要再和您贴个脸儿,妈妈,您面颊那紫罗兰的花香,可是我再也不能够的重逢!
远去了,那拖长的叮嘱,来迟了,多少的醒悟,只有雪花静静飘过。
那一天,我学会了坚强,不能再像往常,习惯性地向您流露生活的疲惫,或者生活的种种压力。我领着孩子,在雪冢前燃起篝火,也只是让您知道,我会让他善良而且知书达理,不会丢您的脸。
老屯的庵堂比邻您的'墓地,我从此尊佛。女尼的晚课祈祷着苍生和她们自己,我知道您是不信的,您曾开明的对我说:“人若太多了,地球还放不下呢,顺其自然最好。”可我有一天冒失地问您多大年纪,虽然只是撒娇说着东北话,您可是扭过了脸去的。
记得我在老屋户外扫雪的时候,您怕我累,在火炕上扶着孙儿,“小小冰坨”,让他叼着拨浪鼓,隔窗逗我,哄我开心。
如今您走了,其实您离我很近,单位前只隔着两道杨林,就是您长眠的地方,可我又觉得好远。杨林茂密时,疯长的庄稼,让我站在窗前望不到您。冬天下雪了,还是不能清晰,也怕清晰。于是指望那座香火愈加鼎盛的庵堂,愿它能沿着故乡的炊烟,把熏香的梵呗并拢到您的墓前。
有时候夜色深深,月上南山,我也会在窗前看上一会。想起在那道老杨林,您用好大的柴耙楼秋柴,把我穴在柴窝里,塞给我拾来的烧黄豆,无边的田野,您孤单瘦弱的身子是我最暖的记忆。
昨天老爹的新家炖大鹅了,我因为太忙没有赶回去,老爹抢过哥哥的电话听我的解释,责怪的回音,是从八十七岁的老人心里发出,我听得见。都说幸福的日子唱着过,唱着唱着,有时却掉下泪来。于是在这样的隆冬,我更加深深想念您。老儿住了高楼,您也没能上来坐一小会儿。那张百孝图,苍白的贴在我新装潢的书房,琴房里还有我硬给学生们安排的谱子,是您冬天爱听的歌,《妈妈之歌》,“妈妈在严冬的深夜里,为我编织手套,担心冻坏我的手,不顾寒风呼啸,不知疲倦地操劳。妈妈的双手冻裂了口,只好把黄酱当药膏。冰雪已经融化,春天即将来到……”我想让更多的孩子学会唱这支歌。
妈妈,其实我也会写自己的歌了,暂时只是一个人唱着,每年都填上不一样的歌词。您听过的那把老吉他,我不会让它落上灰尘,因为您爱干净。今夜,我用您熟悉的老曲子,填上新写的歌词,唱给您听,歌名叫做《雪儿静》,我的原创,献给亲爱的妈妈,我最想念的人。
“叶儿落,风儿轻,雪花飘窗棂。小宝宝,在梦中,哭痛了眼睛。”
妈妈,孩儿问你冷不冷?我踩着雪窝窝,脚步放得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