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案:《我想》1
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按照动物的明显特征,按照诗句的结构仿编诗歌
3、体验方便诗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长颈鹿,袋鼠,等动物图片PPT
2、诗歌图谱、音乐
3、大象、猴子、小鹿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大象(出示图片):
1、故事“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森林国王邀请我去参加一个盛大的森林舞会,所有的小动物都会来参加,可是我走着走着我看见大象,我对大象说,大象伯伯我好喜欢你的长鼻子,我也想有个长鼻子和你握握手。”
2、根据故事内容提问:
“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我为什么喜欢大象的长鼻子呢?”
“大象什么地方和别的小动物不一样呢?”
“谁能学一学大象怎么用鼻子握握手呢?”
“大象的鼻子可以握手以外还可以干什么?”
二、教师根据故事核心内容进行仿编诗歌第一段。
1、出示图谱观察并理解图谱,和诗歌中的句式。
2、幼儿跟老师一起朗诵诗歌第一段,随后再请幼儿自己朗诵
三、教师讲述故事第二段,教师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我们在听故事第二段,引出小猴(出示小猴图片)
我和大象伯伯走着走着,看见树上在掉果子,于是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小猴子,它们在树上用尾巴摘果子荡秋千。我高兴的对小猴说:我想,有条和你一样的长尾巴,想和你一起玩荡秋千。
2、教师根据故事内容提问:我走着走着又看到了谁?小猴它们在干什么?他们是用什么荡秋千,摘果子的?你们能给我学一学它们是怎么用尾巴荡秋千摘果子的么?(我为什么喜欢小猴的长尾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的尾巴可以荡秋千,摘果子,还可以干什么?幼儿回答。
3、教师引导幼儿仿编诗歌的第二段
教:故事的这一段也有个好听的诗歌,谁能发现,并大胆的把它说出来,教师引导孩子从故事中发现(看见了谁?我想有个什么?和小猴用什么?干什么?)并套用诗歌图谱并运用诗歌中固定句式仿编。教师引导幼儿仿编,教师指导。(看见小猴,我想,有条长尾巴,和小猴用尾巴荡秋千)
4、幼儿带动作朗诵诗歌第一二段。
四、听故事,幼儿仿编故事第三段
1、讲述故事第三段引出小鹿(出示小鹿图片)
2、根据故事内容提问:
“走着走着有看到了谁?”
“它们在干什么,我又说了什么?”
“他们再用什么东西顶顶牛?”
“请你们来学学顶牛的动作小鹿的犄角除了可以顶牛以外还可以干什么?”
五、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1、请幼儿看图谱朗诵
2、配乐朗诵
六、出示PPT图片,幼儿用固定句式仿编教师记录
出示图片(一次出示)引导幼儿寻找这些动物明显特征及用途,并用固定句式表达(教师记录)配乐朗诵幼儿仿编的诗歌。
七、活动延伸:
幼儿尝试仿编更多的诗句并进行分享。
中班语言教案:《我想》2
中班语言
课《我想》活动
目标:
1、观察动物的明显特征,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的.语句美,学习创编诗句。
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过程:
一、观察动物图片
师:(出示小象图片)这是谁?小象的什么地方最好玩?
幼:小象的鼻子最好玩,长长的,很有趣。
师:为什么?
幼:它可以喷水、滑滑梯、荡秋千。
师:假如你有长鼻子你想干什么?
幼:喷水浇花。
幼:搬木头。
幼:和另一只大象握握手。
幼:给小朋友当滑梯。
师:(出示小猴图片)这是谁呢?小猴的什么地方最好玩?如果你有条长尾巴,你想干什么?
幼:可以倒挂在树上。
幼:和小猴的尾巴拉拉勾。
师:(出示小兔图片)看,小兔的什么地方最好玩?
幼:耳朵
师:对!如果你有长耳朵,你想干什么?
(师、幼一起模仿小兔蹦蹦跳)
二、学习朗诵诗歌
1、有一首诗歌,就是写我们刚才说的,名字叫《我想》。
看见小象,
我想有个长鼻子,
和小象用鼻子“握握手”。
看见小猴,
我想有条长尾巴,
和小猴用尾巴“拉拉勾”。
看见小兔,
我想有对长耳朵,
和小兔用耳朵“蹦蹦跳”。
2、教师示范朗诵一遍。
3、师幼一起朗诵2―3遍,边朗诵边做动作。
三、表演诗歌
1、你喜欢诗歌里的那句话呢?请你学一学小动物的动作好吗?
2、我们一起来学学诗歌中的“握握手”“拉拉勾”“蹦蹦跳”。
四、创编诗歌
师:(出示袋鼠的图片)看到袋鼠,你想到什么呢?
幼:我想有个大袋袋。
师:要大袋袋干什么?
幼:坐进去。
幼:和袋鼠捉迷藏。
师:(依次出示鲸鱼、蝴蝶、螃蟹等动物的图片)看到XX,你会想到什么呢?你想干什么?
幼:看到松鼠,我想有个大尾巴,和松鼠用尾巴比跳伞。
幼:看到鲸鱼,我想有个大鼻孔,和鲸鱼打水仗。
幼:看到企鹅,我想有一身长绒毛,和企鹅到南极去探险。
幼:看到长颈鹿,我想有个长脖子,和长颈鹿用脖子拔拔河。
幼:看到小兔,我想有对长耳朵,和小兔用耳朵拉拉勾。
幼:看到蚂蚁,我想有对长触角,和蚂蚁用长触角说说话。
中班语言教案:《我想》3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运动带来的成功感。
2、能描述角色的行动特点与对话。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我想要快乐》、材料包:松鼠、小蛇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快乐(经验唤醒:幼儿的学习互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活动中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什么是快乐,并将经验迁移到诗歌的故事内容之中。设疑引入:以问题的驱动产生好奇,同时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
2、你觉得什么是快乐?(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回答)
3、快乐时从哪里来的?是做事情成功得到的,还是别人给你的?熊宝宝要自己去找快乐了。教师讲述故事,从“两个熊宝宝找到很多好吃的东西……”到“……睡觉是舒服,不是快乐”。
4、帮助幼儿区分舒服和快乐的不同含义。
(二)动物朋友的快乐(以问激思:在引导下,表述每一种什么样的快乐,从而理解运动带来的成功感。)
1、教师讲故事,从“走呀走,熊宝宝看见了小兔……”到“……我们也会像青蛙一样快乐”。
2、小兔有什么本领?它有什么样的快乐?(跑步的本领,跑步的快乐)
3、刺猬让小熊兄弟找到了什么样的快乐?(钻洞的快乐)
4、青蛙让小熊兄弟找到了什么样的快乐?(跳过的快乐)
(三)每一天都快乐
1、幼儿阅读活动材料《我想要快乐》。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3、熊宝宝家有了快乐运动场,他们每一天都快乐。
4、出示松鼠、小蛇图片。松鼠、小蛇来到熊宝宝家的运动场,会带来哪些快乐?
5、松鼠会带来什么快乐?(哧溜哧溜地爬树)
6、小蛇会带来什么快乐?(嗖嗖嗖地往前爬)
7、动物每天都享受运动的快乐,你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吗?
中班语言教案:《我想》4
活动目标:
1、能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2、感受与体验作品中主角乐于助人的好品质,鼓励幼儿乐于帮助他人。
3、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难点:
1、能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2、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图片: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看一看图上都有谁?有什么特点?
二、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幼儿看图说话。
(一)幼儿自主阅读小书3--5分钟。
(二)引导幼儿观察和表达。
1、出示图片1,提问: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河马怎么想的?
幼儿尝试说,教师小结:正值丰收的季节,公鸡正在啼鸣,鸡妈妈正在下蛋,羊儿与牛儿正在忙着割草,动物们都很忙碌,只有河马弟弟正张大嘴巴打着哈欠。
2、出示图片2,引导幼儿说说画面中发生了什么事?。
小鸡怎么办?他们能得救吗?
3、出示图片3,猜猜“河马会怎么帮忙呢?”
(师:河马用嘴含住小兔,躲过了饿着肚子的狐狸。)
4、出示图片4——6,引导幼儿认真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内容。
图片4:小鸡做游戏时不小心掉进水里,河马用嘴马接住小鸡,帮助了小鸡。
图片5:牛儿的马车拉不动了,河马用头帮牛儿顶着车,帮助牛儿回了家。
图片6:小动物们开心地围着河马,向它道谢,说:“河马你真棒!谢谢你的帮忙,我们今天真开心。”河马也高兴地说:“我也很高兴能帮忙!”
三、完整看故事动画。
这些图片看完了,我们给这个故事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叫《我想帮忙》,完整的看一看这个故事吧(播放故事动画)。
提问:你们喜欢河马吗?如果你是河马,你会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吗?
四、出示教师自拍的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帮助老师和小朋友的照片,鼓励幼儿乐于助人。
(幼儿帮老师擦桌子、某某帮同伴穿衣服、幼儿帮老师整理书包……)
小结: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爱永远充满在我们的身边。
中班语言教案:《我想》5
活动目标:
1、阅读图画画面,理解儿歌的内容。
2、学会念儿歌。
重点难点:
观察画面理解儿歌的内容并学习儿歌。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我想要一只恐龙》,儿歌《我想要一只恐龙》。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请幼儿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画面,说一说画面上的恐龙分别是什么,小朋友在和恐龙做什么事情。
1、梁龙可以做什么?
2、翼龙可以做什么?
3、暴龙可以做什么?
二、播放儿歌,请幼儿倾听儿歌,结合画面理解儿歌的内容。
1、先请幼儿倾听音乐,然后跟着打出音乐节奏感。
2、结合画面内容熟悉歌词。
3、跟着音乐旋律边念歌词。
三、尝试跟随儿歌唱。
1、老师唱,幼儿欣赏
2、带领幼儿逐渐唱
3、分组唱
4、请幼儿表演
四、幼儿讨论:我想要一只什么恐龙?它可以……
活动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在本次活动的中,幼儿对儿歌的学习很快,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幼儿的讨论上,“你想要一只什么恐龙,为什么?”幼儿的想象千奇百怪,但最喜欢的还是暴龙,因为他很厉害,它可以打败其它恐龙。
教材分析:
《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是二期课改小学
按以往的教学,往往是要
关键词:关注字词 训练朗读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本课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寓、客、便、诵、则、利、切、但、佩、品”;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并记忆。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重点读出妈妈和孩子说话时的不同语气。4、能在阅读中了解的.屠格涅夫敢于说真话的品质。
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生字依然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通过分角色朗读、重点词的理解,读出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实施情况分析:
一、反馈预习,揭示课题
1.出示“屠格涅夫、克雷洛夫”这两个人名,谁来读准它?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小时候的故事?
出示: 小时候的故事
2、出示课题:12 我怎么想就怎么说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除了按常规的自学生字、新词,读读课文外,重点读准“屠格涅夫、克雷洛夫”两个人物名字。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和填空,滚动复习、巩固了拼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组学习交流生字的好方法
2.指名分节读课文
在自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新词的环节中,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新教材倡导“早识字、多识字、快识字,开放识字,自主识字”,倡导以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亲身体验和课内外结合为标志的新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二年级学生已初具自学能力,小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都有机会说,都能大胆地说,畅所欲言,都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识字的方法。我把生字、新词的交流反馈放在阅读中,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把识字与阅读有机地结合。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知。
这个教学环节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积累精彩的语言材料,学习边读边想,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学习第一小节:
1、通过读文,我们了解了屠格涅夫小时候特别喜欢~~
学习“寓言”,指名拼读,注意字形,书空
师:寓言文体比较短小,我们用“一则”,读“一则寓言”
除了一则寓言,我们还可以说“一则笑话,一则
教学第一小节时,抓住“寓言”,不要求理解寓言的含义,着重整体音节的拼读,尽管“寓”不是要求书写的生字,但笔画容易写错,所以指导学生书写,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渗透量词“则”的使用,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屠格涅夫除了爱读书以外,他小时候还很有才能,自己读第二节,哪一句写出屠格涅夫很有才能?
出示:屠格涅夫朗诵得很流利,也很动听。
评价中理解“流利”
2、屠格涅夫把 朗诵得很流利,也很动听。
(谁写的)(什么)
引读、个别读、齐读
第二小节则抓住“才能”,让学生读读、找找,在朗读指导中,特别关注“屠格涅夫朗诵得很流利,也很动听。”这句话,引导学生读读品品,在教师的评价中理解, “流利”一词就是不加字、漏字,语气通顺。并结合课文内容,按提示补全句子,进行扩句的训练,在半开放的状态下进行训练,长句的指导,概括的渗透,既指导了朗读,又帮助学生积累了句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学习第3小节
师:大作家听了屠格涅夫的朗诵,当然很高兴,自己读读大作家和屠格涅夫的对话,特别注意对话的提示。
(师生配合读)
学习“佩服”,指导书写。
出示:我佩服 ,是因为 。
教学这一小节时,随文学习“佩服”,“佩”字的笔顺相对繁琐,需要指导书写。同时,字词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像“佩服”一词,让学生先说说你佩服谁?为什么?通过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达到知识运用、情感理解的目的。
(四)学习第4小节
1、师:果然客人一走,妈妈就开始教训屠格涅夫了,同桌配合读对话,注意提示语:教训、不服气,大声争辩
(指名读,师生配合读)
2、师:现在你知道大作家为什么佩服屠格涅夫了吗?
出示:大作家佩服屠格涅夫,是因为 。
3、指导读好课题
4、妈妈听了儿子的话,不作声了。她会想些什么?同桌交流
5、你喜欢屠格涅夫吗?为什么?
本课主要以对话形式来记叙,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因此,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便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重点指导读好妈妈和屠格涅夫的对话,体会他们说话时的不同语气,从而达到在识字中加强阅读,在阅读中巩固识字,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习表达,把说话训练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之中,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说话练习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
屠格涅夫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还很聪明,他还是个纯真的孩子,并且敢于讲真话,长大后,他成了俄国著名的小说家。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给学生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让学生读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渗透课文的主要意思的概念
我们认为学习一篇课文,字词教学要和课文内容相结合;朗读指导要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句子的训练要课文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识随文而学。
让学生学会与家长之间的更好的沟通,学会感恩父母,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下面为大家整理收集了学会沟通主题班会
一、 班会背景
90后的学生,多少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与人沟通;中学阶段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多存在逆反心理。他们对家长反感却无话可说,与同学相处总是磕磕碰碰,对陌生人不知所措。面对这些问题,相信学生自己也曾试图寻找一些解决的方法,而搭建起彼此间的沟通桥梁,无疑是其中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因为我们崇尚这样一句话:“聪明的人懂得去沟通,愚蠢的人只知道去争执。”
二、 班会目的
1、 帮助学生明确沟通的重要性。
2、 通过本次班会课,帮助学生学会一些沟通的技巧,以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能更加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三、 班会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 班会过程
(一) 导入:小品《问路》
一位外地青年与一位潮汕老人的对话:
青年问(用普通话):“老大娘,打搅一下,我想问一下,揭东二中在哪里?”
老人听不懂普通话,不知道年轻人问什么,便(用潮汕话)问:“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年轻人听不懂,便说(用普通话):“我听不懂,您再说一遍好吗?”
老人说(用潮汕话):“听不懂,听不懂。”
年轻人说(用普通话):“在哪里,在哪里?”
重复几遍。
问题讨论:他们之间的问题在哪?(语言不通,无法沟通)
(二) 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沟通?如果人际间没有沟通会怎样?
(三) 既然沟通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让沟通更有效呢?
1、 上帝为什么在我们脸上装一个嘴巴,在脸的两侧装两个耳朵?——学会倾听
情景创设:请一位学生讲讲在班上哪位同学最受欢迎,他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学生在讲话时,老师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什么物品,或打断对方说话,或是到同学中间处理问题,学生讲完了,老师追着问:“你刚才讲什么?”
问题讨论:刚才,我扮演的这个角色是不是一个合格听众?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听众?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分心引导,用心聆听应做到:①眼睛:自然的眼神接触 ;②表情:配合内容的专注表情 ;③动作:身体面向说话者 ;④语言:适度简短的语言 。
2、 学会说话
小故事:
有一个人请了甲、乙、丙、丁四个人吃饭,临近吃饭的时间了,丁迟迟未来。
这个人着急了,一句话就顺口而出:“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听到这话,不高兴了:“看来我是不该来的?”于是就告辞了
这个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对乙、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乙心想:“原来该走的是我。”于是也走了。
这时候,丙对他说“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那人辩解说:“我说的又不是他们。”丙一听,心想:“这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原来是说我啊!”也生气地走了。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说话不难,但想与他人沟通无障碍,光能说话还不行,还得会说话,把话说得得体,因此,沟通当中就得注意说话的方式了。
情景回放:
①、你和你的室友约好一起去上课,但由于室友磨磨蹭蹭,结果两人都迟到了,遭到老师的批评。
②、你的同桌向你请教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问题讨论:面对这些情况,你会说些什么?
A.这事都怪你!
B.我想这事我们都有责任,我们找找各自的原因吧。
A.哎呀,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B.这个问题其实不太难,我给你一讲也许你就懂了。
我们经常会如A般脱口而出,但如果我们能像B般更讲究说话的方式,相信我们与他人的沟通会更有效,相处也会更和谐!
3、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对你,就不要这样对他——换位思考
情境一:小A看中了一款新上市的价值2200元的手机,向父母提出购买要求,父母以价格太高为理由拒绝了,小A很生气,连续几天对父母都不理不睬。
情境二:小A月考考了全班第一名,老师和同学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小A很高兴,回到家兴冲冲地向妈妈汇报,妈妈说:“月考考第一有什么用,关键是期末考能不能考第一。”小A很失望,并暗暗告诫自己:以后什么事都不和妈妈说了
情境三:小A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在同学家上会网。爸爸同意了,但要求他9点以前回家。小A想,现在已经7点半了,那么快回家!一时冒了火。
问题讨论:如果你是小A,你会怎么做?(换位思考,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或许我们能更理解他们的一些做法)
4.以诚待人
对待陌生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四) 总结提升
通过刚才活动的体验和亲身感受,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的。而让沟通更有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怀抱一颗真诚之心,唯有这样,方能尽显沟通的作用。无论何时何地,与谁相处,我们都应谨记:沟通,从心开始!
(五) 播放歌曲《爱》
在歌声中宣布班会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