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草虫的村落》
1、《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
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詹天佑》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2)默读课文,知道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什么不同方法。
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八达岭、居庸关和人字形线路画图。
《怀念母亲》
1、《怀念母亲》一课的作者是(季羡林)。学过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充分表达出来。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所以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虽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穷人》
一、作家作品: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有:《童年》、《战争与和平》、《复活》。
二、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要点提示
1.“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
2.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理解重点语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真实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可以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唯一的听众》
一、作者:落雪
二、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的帮助下,树立信心,刻苦练习,走向成功的事。
三、中心思想表现了老教授关爱年轻人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四、要点提示
1.“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装聋的、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
2.重点语句的理解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这么说?
老人并没有耳聋。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几次出现?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只有一个地球》
1.“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课文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等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自然资源有限”的?
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描写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生动形象地说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6.重点语句理解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说明了距离的遥远,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作者:西雅图
二、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西雅图酋长从哪几方面向白人提出强烈要求?
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文中出现几次?作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强调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五、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1.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2.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点明了人类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也没有权利,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万物,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
《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资料袋)教材第80页
2、本课需要注意的字音:“正(zhèng)在厨房里”和“正(zhēng)月”;“仿佛(fú)”和“神佛(fó)”“五行(xíng)”“供(gòng)品”“畜(chù)生”
3、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要点: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捡贝壳、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或为见多识广)
(从全文说: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4、关于“捕鸟”,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点: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闰土聪明能干,是一个捕鸟能手。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6、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7、破折号、括号的用法——补充说明
例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句话中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8、背诵第一自然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多音字:冠、号、数北风怒号(háo);数(shǔ)不清;张冠(guān)李戴
2、四字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北风怒号、饱经风霜、失声痛哭
匆匆忙忙、马马虎虎、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晔,表达出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敬仰之情。
4、(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2)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从全文说: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每件事分别留下的印象: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5、以空行为标志,文章分为几部分?说说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要点:五部分;第一段是总述(果)——深受爱戴,后几段是分述(因)——受到爱戴的原因。
6、读读文中鲁迅先生的话,体会语言描写的好处。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句)
要点:“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这句话中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要点:这句话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面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从中看出鲁迅含蓄、幽默,慈爱宽厚的性格特点。
单元练习
词语盘点(读读记记)
1、音:窘相陡然
2、形:殷勤、
3、积累:软绵绵(ABB)、结结巴巴(AABB)
日积月累——背诵
背诵本单元的诗
《老人与海鸥》
1、字音:塑料、饼干、撮起、亲昵、啧啧、滇池、旋涡
2、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课文表达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
3、意想不到的事指什么?
要点:①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②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③朝遗像扑过来、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
4、重点语句理解: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要点:老人喂,海鸥吃,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使我们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细节描写)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要点:海鸥用“鸣叫”、“扑”、“飞”成“漩涡”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舍不得离开老人,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场面描写)
5、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第四自然段中“老沙、公主……”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第11自然段中“今年也没有来……”和“啧啧……”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
(3)第15、16、18段中的“相依相随……”和“冬天的儿女们……”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最后一头战象》
1、正音:势不可当、摩挲、扑喇喇、浴血搏杀
2、积累词语: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炯炯有神、威风凛凛、排山倒海、泣不成声
3、作者是沈石溪,我还知道他的作品《第七条猎狗》(课外书屋)“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4《最后一头战象》以时间为序
依次记叙了英雄嘎羧、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死去
四个感人情节。歌颂了战象嘎羧忠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
5、(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忠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
单元练习
词语盘点:
1.读读记记:
知觉、缘故、储备、暗淡
光秃秃、直勾勾、冷清清
大摇大摆、无影无踪
千方百计
2.日积月累:背、默《马诗》
《伯牙绝弦》
1、相传愈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伯牙绝弦》讲的是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2、对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句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体会:俞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很会欣赏,他们两人相互理解、欣赏是知音。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句意: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意: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体会:伯牙为失去知音而悲痛欲绝,弃绝专长爱好,表示悼念。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背诵课文
《月光曲》
1、主要内容: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中心思想: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3、《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月光》。贝多芬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二)支是《月光曲》。
4、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感动了贝多芬,走进屋弹奏一曲;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5、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课文中喜欢的语句。
小学生考试是粗心的原因分析
如何让孩子在考试中考出最好的成绩
2、本课需要注意的字音:“正(zhèng)在厨房里”和“正(zhēng)月”;“仿佛(fú)”和“神佛(fó)”“五行(xíng)”“供(gòng)品”“畜(chù)生”
3、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要点: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捡贝壳、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或为见多识广)
(从全文说: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4、关于“捕鸟”,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点: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闰土聪明能干,是一个捕鸟能手。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6、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7、破折号、括号的用法——补充说明
例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句话中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8、背诵第一自然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多音字:冠、号、数北风怒号(háo);数(shǔ)不清;张冠(guān)李戴
2、四字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北风怒号、饱经风霜、失声痛哭
匆匆忙忙、马马虎虎、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晔,表达出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敬仰之情。
4、(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2)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从全文说: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每件事分别留下的印象: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5、以空行为标志,文章分为几部分?说说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要点:五部分;第一段是总述(果)——深受爱戴,后几段是分述(因)——受到爱戴的原因。
6、读读文中鲁迅先生的话,体会语言描写的好处。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句)
要点:“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这句话中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要点:这句话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面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从中看出鲁迅含蓄、幽默,慈爱宽厚的性格特点。
单元练习
词语盘点(读读记记)
1、音:窘相陡然
2、形:殷勤、
3、积累:软绵绵(ABB)、结结巴巴(AABB)
日积月累——背诵
背诵本单元的诗
《老人与海鸥》
1、字音:塑料、饼干、撮起、亲昵、啧啧、滇池、旋涡
2、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课文表达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
3、意想不到的事指什么?
要点:①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②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③朝遗像扑过来、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
4、重点语句理解: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要点:老人喂,海鸥吃,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使我们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细节描写)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要点:海鸥用“鸣叫”、“扑”、“飞”成“漩涡”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舍不得离开老人,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场面描写)
5、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第四自然段中“老沙、公主……”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第11自然段中“今年也没有来……”和“啧啧……”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
(3)第15、16、18段中的“相依相随……”和“冬天的儿女们……”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最后一头战象》
1、正音:势不可当、摩挲、扑喇喇、浴血搏杀
2、积累词语: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炯炯有神、威风凛凛、排山倒海、泣不成声
3、作者是沈石溪,我还知道他的作品《第七条猎狗》(课外书屋)“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4《最后一头战象》以时间为序
依次记叙了英雄嘎羧、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死去
四个感人情节。歌颂了战象嘎羧忠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
5、(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忠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
单元练习
词语盘点:
1.读读记记:
知觉、缘故、储备、暗淡
光秃秃、直勾勾、冷清清
大摇大摆、无影无踪
千方百计
2.日积月累:背、默《马诗》
《伯牙绝弦》
1、相传愈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伯牙绝弦》讲的是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2、对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句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体会:俞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很会欣赏,他们两人相互理解、欣赏是知音。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句意: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意: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体会:伯牙为失去知音而悲痛欲绝,弃绝专长爱好,表示悼念。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背诵课文
《月光曲》
1、主要内容: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中心思想: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3、《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月光》。贝多芬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二)支是《月光曲》。
4、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感动了贝多芬,走进屋弹奏一曲;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5、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课文中喜欢的语句。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秀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语言)
请你们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学生描述。
引导背诵(可以出示段落填空进行提示)
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我”和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写好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初略了解、培养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3、了解鲁迅的故事,初识鲁迅,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学习写人方法是本节课重点,在《故乡》一文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激发想象
1、在《少年闰土》一课中,闰土向鲁迅讲了哪几件事?哪一件是鲁迅印象最为深刻的?
2、正因为对这件事印象最深,所以一想到闰土,鲁迅先生马上就会浮现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在鲁迅先生眼中,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他们俩的关系怎样?
4、闰土是如此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他们的关系亲如手足,难分难舍。只可惜他们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们能够再次相逢会是怎样一种情景?闰土会变得怎样?
5、同桌交流。
6、指名汇报交流。
二、学习《故乡》原著片段、感受人物性格变化
1、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有趣。鲁迅先生把他们当时见面的情景写在《故乡》一文中,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师生出示《故乡》“他身材增加了……我也说不出话”这一片段。
3、齐读。
4、交流体会感受。
(师想机引导学生探究闰土外貌、性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特别引导学生理解“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意思。)
三、认识作品人物、感受写法
1、分角色朗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闭上眼睛想象两个人的不同形象。
2、鲁迅为什么能把这两个人写得如此鲜活?
3、指名交流汇报。
(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怎样抓住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4、认识孔乙己、祥林嫂等作品人物:
鲁迅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生花妙笔下,给我们塑造了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活灵活现的人物。你们有谁摘抄了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个人的外貌描写中,你猜他们会是怎样的性格或命运?
5、师小结。
四、交流鲁迅故事、名言、初识鲁迅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摘抄鲁迅的名言、故事。
2、看《阿Q正传》、《社戏》等鲁迅作品。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秀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希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课文中“我”的外貌,体会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穿着和外貌。
教学的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的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我”的外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那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出示课题“少年闰土”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启发定向,选择目标。
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想象课文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要问题:
A: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那几件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B: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C: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D: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1、选择几个问题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3、在老师发下的卡片上,选自己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那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些需要提醒同学们,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祭祀忙月秕谷鹁鸪……
四、作业
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秀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再次被选入新办教材,课文记叙“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并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农村少年的敬佩,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于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故乡》。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深奥,耐人寻味,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文中描写的生活离他们比较远,更增加了他们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在上课前我要求学生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的重点句子,达到突破这个难点的目的。
【设计理念】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创设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
⑴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
⑵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⑶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畅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
月下海边沙地看瓜图。
师介绍图意,问:
这少年是谁呢?
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
齐读课题。
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
读准生字、新词,把难懂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电影”,师朗读“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说说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一个少年形象?这少年是谁?长得什么样?
请同学们自读书,边读边画出描写他长相、穿戴的句子想一想他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印象、感受告诉你的同桌。
3、请同学们也动动笔,抓住你最熟悉的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读出感情。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抓中心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知道了闰土的外貌特征。“我”与闰土仅仅相处了短短的一个月,闰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赶快读课文,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句子。
2、出示中心句: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齐读这一句话。)
二、研读品文
1、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闰土给我讲了哪些希奇事?
2、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⑴启发:
老是知道,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有的喜欢捕鸟,有的对海边拾贝壳特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读这一部分,等会儿把这些希奇事说给大家听。
⑵学生自主读书。
⑶学生汇报,说自己感兴趣的希奇事,并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
3、小结:
课文用四件事写出了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三、质疑品文
1、鲁迅是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幽默含蓄,耐人寻味。请你仔细读一读课文,有琢磨不透的地方吗?把它找出来。
2、学生说自己不懂的地方。
3、交流体会,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
⑵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四、课外延伸
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马?几十年后闰土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回家读鲁迅的《故乡》就会知道。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秀教案 篇5
【教材依据】
《少年闰土》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属于本册书中的重点课文。
【设计思想】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学生对这篇文章中闰土讲的事情很感兴趣,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配以感情朗读,理解感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本着这一思想,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及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写景优美,写场面生动,可引导学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想象感兴趣的场景。
【教学重点】
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
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
(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板书:
健康可爱
四、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
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
雪天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看鱼
《搭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搭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初步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汇报预习收获
1、汇报一类字词。
2、汇报二类字词。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交流识字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
暴衡,学生临写,比较。纠正。
三、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思考:什么是搭石?边读书边找到答案。
五、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2、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双基教学,把它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3、注重学习情况的反馈,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教研员评课】
1、双基教学扎实。
2、练习题有梯度,但注意题的难易程度。
3、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知如何归纳时,老师缺少指导。应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
《搭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乡亲们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美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书上的图片
2.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时,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搭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找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师:“绾”是个生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卷)
师:那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总之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辛苦、不方便)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大多是在夏天,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来过小溪,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一起来读读“进入秋天……”这个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受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与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描写搭石,写得很美的句子,请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并勾画出来。
2.学习走搭石的句子
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2—4段,用波浪线画出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并想一想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指出多音字“行”的读音。
B.重点指导“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分小组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稍快),前面的---,后面的---,(快)。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慢),踏踏的声音像(生齐)。师:像----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由这两组走前面,那两组走后面,小组合作读,师引读:前面的----,后面的----。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同学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美”?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画面描绘。
师展示图片: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多么美的叠词,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风在轻轻的吹,水在缓缓的动,倒映着走搭石的人们,这山、这水、这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C、朗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部分。
师;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诗。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去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
师: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过渡语: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读文: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谈谈对这幅画面的感受(谦让)
男生一起感受这份美,读
(2)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
过渡语:那么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句子:
A、强调生字“伏”,可用动作表演
B、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C、体会“伏”字
D、动作表演(老师当老人,学生当年轻人)做“伏”的动作。
师:多么爱帮助人的年轻人啊!这样老人就能舒舒服服的,安安全全的过小溪了。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理解“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老人没有向他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过其他老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我想,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一个“伏字,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师:这里经过多年沉淀下来,是一种习惯,是“理所当然”。
师:这里的风景很美,这里的人更美,搭石与家乡的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再读3、4自然段,再次感受走搭石的人的美。
过渡语:每天都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我们就生活在这里,假如你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请讨论讨论,然后再说说。
四.全文:
这份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带着这份感动,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排排平凡而普通的搭石就这样用自己的身躯,联结起家乡的小路,没有丰功伟绩,没有绚烂多姿,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在这些搭石上,每一块上面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这一块块搭石,正是爱的见证,美的化身。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满含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五.拓展训练
刘章爷爷还是一位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故乡的,比如诗集《北山恋》《长相思》等等,都饱含深情的赞美了自己的故乡,你们可以去收集一些多读读,我相信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北山恋》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