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怀念儿时美味的唯美句子 正文

怀念儿时美味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01 16:39:36

知了猴

小小知了猴,蜃伏有年头。

破土往上爬,我用小手抠。

捉来二三十,算得大丰收。

洗涮又烹炸,妈妈来动手。

外焦里又嫩,香脆多可口。

兄妹争相食,互抹满脸油。

地梨

地梨生地里,白里黑肚皮。

顺茎往下挖,轻轻往上提。

胡乱擦一把,嘴里塞得急。

清甜满齿溢,味道象荸荠。

伙伴相视笑,个个满嘴泥。

昨遇某发小,是否有记忆?

槐花

四月槐花白,嘤嗡蜜蜂来。

孺子争主角,爬树把花采。

一串放嘴里,二串给奶奶。

生食甘如饴,蒸饭更精彩。

乡下花万种,槐花最暖怀。

我也有花期,曾傍槐花开。

野葡萄

小小野葡萄,长满壑沟沟。

生时盈盈绿,熟后紫幽幽。

一颗浅入口,酸甜齿颊留。

三五吃下肚,小嘴被甜透。

当年野葡萄,如今可消瘦?

如今青少年,可还识它否?

榆钱

榆钱一串串,摇曳榆树巅。

顽儿树上爬,女儿树下观。

嬉闹笑而食,清新又甘甜。

无需要糖果,榆钱也解馋。

拌粮来蒸饭,裹腹亦主餐。

丽姿不妖娆,慈济防灾年。

青麦

青青田中麦,颗颗籽粒饱。

三五小玩童,来把青麦薅。

挖坑燃干柴,文火来慢烤。

搓皮去麦芒,麦粒胖娇娇。

一把塞口中,焦香美味道。

手脸赛煤球,相指尽情笑。

桑葚

屋后有桑树,五月桑葚熟。

红紫青白绿,初夏盛妆图。

树下铺网席,竹竿把葚撸。

噼啪往下落,晶莹赛珍珠。

老大满嘴紫,老二一脸糊。

老三浑身彩,掉进染坊铺。

苘桃

小小苘波波,生在苘麻棵。

茼麻编发辫,苘桃当水果。

掰开一瓣瓣,揭掉小薄膜。

籽粒白嫩嫩,入口浆汁多。

如此珍馐味,你可曾吃过?

茼地捉迷藏,鞋可曾掉过?

蚂蚱

复眼大蚂蚱 ,田里蹦跶跶。

那年捉蚂蚱 ,摔过大马趴。

马趴复马趴 ,捉了一大掐。

狗尾串一串 ,回家上锅炸。

喷香酥又脆 ,专门治哈喇。

农药今遍野 ,蚂蚱还好吗?

茅草根

西洼盐碱地,茅草挨挤挤。

刨出茅草根,河边清水洗。

茅根白胖胖,直直又曲曲。

入口慢慢嚼,甘甜沁心脾。

营养又解馋,全是天然地。

茅根可入药,本草有明记。

我的家乡在河南济源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家乡那时有一个土房子的学校,只有两间教室。每个教室里有两个班级,育红班和三年级的同学在一个教室,一、二年级的同学在一个教室,升四年级往上的班级的时候,就要到东留养的学校里去读书了。那时我读育红班,我们的课桌都是用青石板垒就的。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和我在一个教室,读小学三年级。

那时,我们的校园全都是土院子,校园里栽有很多的桐树。每每到了夏季,遇到下雨天,满校园的地面上就会出现很多的小洞眼。如果这时候,我们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抠,那个洞口就会越来越宽松,再往里去,手指就会触到一个身子光光的,有着很多爪子的小动物,只需用手指捏住它就可以拿出来,放到早已准备好的罐头瓶里。这个小动物,在我们那里叫它泥牛。也就是知了的前身,也有人叫它蝉,是同翅目蝉科中的一种昆虫,体长2~5公分,宽(0。8~2寸),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如果泥牛自己从洞里爬出来,通常会爬到就近的树上,然后在树上完成它知了的蜕变。

小时候的我们,最开心的事就是摸泥牛了,尤其是周末下雨的时候。那时,我就和哥哥弟弟早早地跑到校园里,一人占一块地方开始摸泥牛,还比赛着最后看谁摸的泥牛多。然后兴高采烈的回到家里,让妈妈帮着把泥牛洗干净,妈妈会支上油锅,等锅里的油热了,就把泥牛倒入锅里炸,不一会,香喷喷的泥牛就出锅了。记得那时候,泥牛的肉特别的'鲜嫩,以至于我们兄妹三个常常在晚上的时候,还拿个手电筒,在校园里满树上摸泥牛,因为每每到了晚上,泥牛就会偷偷地爬到树上了。

在我童年的时候,从我们的村子里出去往南有油库和火车站。在去油库的路上,油库的墙外面有一条小河,河里面有鱼和虾。那些年里,还未成家的小叔,经常带着我们兄妹三个去那里捉鱼和虾。小叔会用密密的窗纱做成一个网,网上绑个木板固定好,就成了一个简易的渔网了。那时的河水很清,可以看到很多游来游去的鱼和虾,偶尔还会有螃蟹。往往一个下午,小叔就会网到许多的鱼虾。我们三个就提着小桶跟着小叔回到家里,看着小叔把鱼虾洗干净后放到油锅里炸给我们吃。现在想起来,那味道真的很香很香。

前段时间,老公的朋友从外地回来,给我们捎来一袋炸好的海米,还有一兜大龙虾和螃蟹。可是,我却再也吃不出童年时代的那种味道了。

如今再回家乡,昔日的小学校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大堂皇的楼房。每条街道也都是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面了,再也看不到昔日泥土地里的泥牛。街道两旁的桐树和杨树基本上已被各种各样的风景树所代替,村外那条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欢乐和美味的小河再也看不到当初的缓缓流水和鱼虾成群,只留下一条隐约可见的黑黑的沟坎,偶尔可以看到那或是黑色或是黄色的污水在缓缓流淌……

这些年里,家乡的四周新建了很多的工厂和企业,电厂,化工厂,砖厂,制药厂举目可见。虽然这些年里还取缔了一些,但是,还是让周围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我还清楚的记得,2006年的春天,化工厂的氯气泄漏到厂外面,我们村庄里的全体村民都受到有毒气体的涂炭。就在那个晚上,济源的四家大医院的病房里住满了我们村里的居民,我的儿子也在其中,那个场面,现在想来还是不寒而栗。

这些年里,家乡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居民都住上了两层的小楼,开上了自己的轿车,生活确实是富裕了。可是,富裕的代价却是,寂静祥和的村庄整日笼罩在或浓或淡的烟雾下了……

我的家乡已不再是我童年时的模样了,我也再找不回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美味,别了,我曾经最爱的美味——油炸泥牛和鱼虾……

有些美食,会在第一次尝过后便无法忘怀,特别是儿时记忆里的美食更像乡音一样无法改变初衷, 我这个人就这样,对自己喜欢的食品往往心存一种味觉的固执------相食永远,相伴舌尖。

说来你不会相信,我儿时最为喜欢吃的小零食就是当时及其不上眼的芡实,在我们余干当地俗称鸡卵子里,当然,那时候的芡实不像现在抄作的这样火爆,根本不知道它在书上的全名,更不会去了解它的药用性和保健性,因为80年代的它,就是平民百姓都不怎么去吃的小零食,而我偏偏对它独有情衷,理由很简单,就是特别的便宜,五角钱给你一小忠子杯,在当时的余干,唯一的一条东山大街上,只要是到了芡实成熟的季节,任何一个小摊小贩上都可以买得到,而且买上一块钱放在口袋里,就可以从早上去上课吃到中午下课回家,这对于当时口袋没有多少钱的小孩子来说,自然成了儿时最为解馋的.首选食品,吸引力很大。如今,在记忆中细细的品味,当时那一粒一粒扔进嘴里嚼的感觉非常的记忆犹新,那是粉粉的口感约带一点涩涩而又甜的味道,偶尔嚼上几个外壳软软的熟芡实,我会连壳带心一起吃掉,那个香甜味道,没有得说。

如今,过上安康生活的我再次品尝芡实,未免儿时的味道约显有些欠缺,一来因为当今的芡实价格昂贵,二来花样百出的各种食補疗法替代了那个年代最为粗糙的吃法,当然,细细的斟酌,现代的芡实吃法应该是更具合理性和营养学。不管怎么样,一个不起眼的民间小零食华丽转身登上了大雅之堂,并且在余干美食之乡享有盛名,形成了以种养,深加工,延伸的产业链,其加工的系列产品如芡实饮料和美酒正在漂洋过海远销欧美等国家,为传扬美食之乡---余干赢得了美誉。今秋专程采访,但见余干县三塘乡生态曹氏产业园,芡实茫茫一片,不禁感慨万千,又一次唤醒了儿时的记忆,自觉进入心灵深处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引来了无限忆想。

其实,品尝任何美食,人人都有一种自己味觉的固执,但是,我认为坚守家乡的味觉还是比永久还久,因为那种家乡的味道是维系乡土人情的纽带,历经千秋万代永远都不会去更改,传递的不但是一个地方的美食特色,最为重要的是传递着家乡人的亲情味道。四方游子,无论身在何方,家乡的味道、 童年的味道都是亲情的味道,正宗的味道,令人震撼,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