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最早始于17世纪。随着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贵妇人之间风行的时尚便逐渐平民化,下午茶风俗开始盛行于饭店和百货公司之间。
3. 不断涌现的人和事,将我的记忆塞满。而那调皮的阳光,却不断跃入眼帘,将回忆打断。午后的阳光,携带着浓浓的暖意,带着岁月的芬芳,悄悄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是一种温暖而圣洁的力量,可以将我们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
4. 我喜欢这份沉静与安祥,更喜欢午后的时光。午后时光,虽没有黎明的旭日与朝气,也没有夕阳落晚之际的大气与磅
5. 于喧嚣的城市中,我总是愿意,将心绪放逐到午后的时光。在那样一段安静的时间里,我的手抚过温馨的纸张,让文字的正能量在内心升腾;或者跟朋友们亲切的交谈,让友情温暖着每一个逝去的日子;或者泡一杯清茶,让思绪沉浸在悠远的茶香中,淡泊而宁静的度过每一个春秋冬夏。
6. 或许,内心早已厌倦了漂泊,所以才如此的青睐于每一个午后的时光。那份安然,那份静谧,让曾经粗糙而坚硬的灵魂,变得日益清澈温软,曾经的忧愁与悲伤,也在温润如玉的午后的时光中,化作片片碎玉,随风而逝。
7. 说到午后时光,就不免要谈到下午茶。一说到下午茶,我们内心最初的影像便来自于早期经典的英国影视中,那些穿戴考究的英国贵妇们,戴着白色蕾丝手套,端着漂亮形状各异的瓷具出现在下午茶的聚会中。她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开怀一笑,盘盘精致的点心,考验着人们的味蕾。淡淡的花香,轻柔的音乐,塑造出了一个无比亲和温馨的午后时光。
8. 演变至今,下午茶,已不仅仅是喝茶了,而是人们休憩、滋养身心的一种方式。
9. 快节奏的工作间隙,一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人,在午后的阳台或隔着
10. 而我,也愿意在午后的时光中,为自己泡一杯当地的绿茶。看着那原本纤细的茶叶,于热气蒸腾中,变得更加立体。我的心,也逐渐生出了一份安然,然后,看一本书,写一段文字,与好友聊聊天。心灵,在那一刻,变得简单而纯净,惬意而温馨。
11. 当然了,我们不要把下午的茶与下午茶混淆一谈。下午茶,更多的是一种情调,一种高雅,已经超越了吃喝的阶段,物质的享受变为了精神的放松与惬意。
12. 我沉醉在午后的时光中,很庆幸,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可供我们休闲的时间。倘若你小憩一会,午后的感觉会更美妙。人生,忙忙碌碌,永无止境,或许,过程中的美妙比终点的追求更有意义。午后时光,让我们更明白了,生命中,什么才是重要的。灵魂与精神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13. 初秋的午后,我坐在电脑前,敲下了这些文字。窗外,清风扑面,带来了秋的味道。片片落叶于街边的甬道中起落翻滚,直至远去。若是,我们以秋叶煮茶,是不是会煮出浓浓的秋意?若是,我们以秋意煮茶,是不是会煮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14. 而具资料讲,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世界上很多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带过去的。但也有证据表明,印度、非洲也是饮茶的发明地。
15. 很多个午后,我一次次感受到了温暖和爱的力量。原本轻松惬意的时光,也因为有了爱,而更加令人珍惜。而生命中,若是时刻与阳光和爱并行,又该是多么美好啊!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描写茶的唯美散文一
一杯馨香,一杯清冽,一碗相思,一碗寻觅。不用说,饮入梦里的甘甜,是你灵动的双眼,写下的诗意。那些相伴的日子,我采茶梦入怀,醉了春花秋月的懵懂,醉了雨雪风霜的空蒙,也醉了你,我的爱,浅浅的娇羞,淡淡的欢喜。
风起,叶摇,花轻语,我们相遇。徜徉月光,流连藕花深处。蝴蝶儿睡了,蜜蜂儿睡了,只有青蛙还瞪着大眼睛,一个劲地,呱————呱,叫个不停。你笑了,说,蛙有蛙语,茶呢?是不是也该有茶语?是啊,茶怎么能没有茶语啊?你瞧,沸水过处,倩影回眸,一波顾盼,,一波心语。
无声便是语。此时此刻,你想了吗?
江南的雨,塞北的雪,都曾在梦里回旋。那把油纸伞撑开的柔软,早已融化雪花的心思,晶莹一碗茶汤,淡绿。
月亮守在故乡。一首老歌,踏响岁月的节拍。半大的孩子躺在山腰,扯着嗓门吆喝:采茶的姑娘十七、八,夜夜想着梦里的他。
茶香飘逸,茶青酿蜜。那些缤纷的往事,拉着文字的衣襟,叨叨絮絮。我知道,他们想讲述那段风雨。泛黄在相片里的童年,实在淘气,爬上邻家的屋檐打闹嬉戏。还有你,举着一把驳壳枪,耀武扬威,神神气气。
星星打着旽儿,有些困意。长发绕在年轮的手心,柔软秋水的思绪。枫叶红了一地,漫山的思念写下一纸信笺,交给远去的大雁,投递。
茶香袭人,茶青靓丽。吻烫日月精魂的茶汤,漫溢。
描写茶的唯美散文二
岁月的风拂过盛夏,在潺潺的生命之河,在开出了一片蒹葭,走过春花烂漫,看过夏荷灿灿,生命中总有一个人安静的来,安静的去,却始终不离不弃。热烈过后便是清寂,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有些话说未必出来就是好的,不如就这么静静的坐着,突然喜欢一个“淡”字,淡中识得人生味,静中品得日月长,淡是一种静美,一种超越凡俗的净化。
不懂茶道,偶尔也会喝茶,喜欢铁观音的醇厚内敛,喜欢普洱的温和稳健,也喜欢龙井的香郁清爽。你来,为你沏盏茶,不须言语寒喧:好久不见。然后,一席茶事,一段时光,裁一寸光阴,画一地月光,再让那炉火光,燃于心底。我会记着那些茶语,那颗茶心,那缕袅袅茶烟。有些茶,相遇不早却一见倾心。相遇时间不算长,却总占据心底。仿如生根落地,固执的葱葱郁郁。
清水煎茶,新绿初开,是水给了茶叶第二次生命,从茶树梢上的一抹嫩绿,缱倦成茶叶罐中的一生苍老,然后在滚水中重生,片片新绿,在水中舞蹈,尽情绽放。
给自己沏一杯淡淡的茶,静品清茗,把所有的心事,委屈,思念全都稳妥地安放。情在心里,无言也温暖。
晚风清爽,一缕花瓣雨,摇曳出淡淡的清香,执一杯清茶,隔窗遥望,几盏灯火,落满了相思的轩窗。七月的花事未央,谁又在夜色里凝神,任一怀柔情在茶香里起舞?一朵嫣红的美丽,沁醉了谁的一纸阑珊?将所有的祈愿,绽放成清新含香的花露,风月情长,衣我华裳。
日子,一直清浅着,没有波澜,亦无太多的感念。回眸处,一片片的翠绿,一朵朵的花红,仿佛在说,无论是相思还是重逢,都是美好的温暖所在。我只想安静的坐在这里,写一笺小字,想必,你也能隔着天涯海角的距离,读懂我的心语,我一直就在这清幽的小院里,闻花香,听鸟语,等一个人来弹高山流水。守着一方静谧,只为初见时的心动,无论守望还是期许,你始终就这样不声不响的在我心底。
月色朦胧,树影婆娑,风从纱窗跑了进来,吹散了一天的烦闷,一个人静默着,什么也不想说,看了半页字,也没读出个啥意思来,或许此时的心也没在文字里。给自己泡一杯茶吧,水是沸的,心是静的,看铁观音卷缩的叶子在热水的浸泡下慢慢舒展开来,轻轻呷上一口,一丝淡淡的甘苦沁入心底……
夜凉,星子无光,静静地坐在窗前,诗意的念想便在这一盏绿茶里,淡淡的茶烟袅袅,若有若无,一缕暗香浮动。喜欢独享一个人的清凉时光,此刻,时光安恬,心安然向暖。禅茶一味,心留余香。其实,茶与我有不可言喻缘分,茶,喝的是心境,品的是人生,还有,那一盏茶香里等待的那个人。偶尔,会选择合适的时间,静下心来品品茶,情用水调,茶需静品,让我们把心变成一壶茶,包容百味,吐故纳新。
岁月诗不尽江南的黛瓦粉墙,光阴唱不完燕北的秋水天长。盛夏如烟,迢迢水远,隔着一水的距离,让等待如诗。隐约,是谁在耳边喃喃细语,轻轻,剪一段素白的时光,裁一缕月的清辉,给心一片明媚。心灵的相伴,是一种默契,一种心照不宣的感应,无需言语,丝丝缕缕的情愫,脉脉流淌在彼此那清澈的心溪里。那种感觉,如一缕柔风,若一杯淡茶,清润了斜风细雨的时光。我只愿这般安静的想你,把美好的情愫绣刻在月白风轻的日子里。
七月未央,看紫藤在季风里疯长,瞬间弥漫了清幽的长廊。在这清浅的时光里,只想拥有平淡安恬的生活,静坐,看阳光穿过藤蔓,斑斑驳驳的影子落在我的碎花裙上,品茗,写字,听风,想一个人。与时光对酌,用思念砚墨,用心做素笺,将光阴里的山水美眷,写给自己,也写给心里的那个人,惟愿,这一份温润的情怀,不负韶华,在生命的长河里永存。
当年华远去,青春的容颜不再,无力与窗外的花花草草交谈时,而那时,独坐在黄昏的幽梦里,听风吹起清亮的旋律,那时的人,那时的景,依然是温存在心里的美好。
岁月如水,淡淡的不留痕迹,那镂刻于时光深处的情深,在记忆的门湄总会泛起淡淡的念,任冰凉的液体的打湿眉弯,于默默的守望里温暖了流年。花事三千,从不问因果缘由,只需在那份感觉里诉说心念。低眉的故事,从不去想悲喜长短,只在心里默默挂牵。想来,生命就是一场无尽的等待,等春风绿了北川,等夏荷红了南岸,等你,青灯相伴,花落水边……
时光温良,花儿依旧在每个季节散发着芬芳,横目触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两三只。能够放在心里的,是沾染了清露的色泽,与日月共长。光阴的路上,总会有些人,让你念念不忘;总会有些事,让你忘记了悲伤。那些走过的日子,馨怡了人生,温暖了时光。
真的下雨了,听着雨声随风的方向时大时小,隔着窗外,看伞下静静等待绿灯的路人,看他们静默的脸,心头有温暖升起,突然想起我和你有过的心灵交集,其中有多少的故事,只是无从说起。当我用温和的方式在一盏茶香里里怀念我们的故事,不是已经忘记,而是更深的刻在心底,懂得,最好的相守是相安如在。
习惯了在一杯淡茶里,安然与时光对坐,看白云悠然在蓝天上,听一首清心的曲子,读喜欢的文字,于心上种一朵荷,晨起日落,都是诗情;花开花谢,皆是清喜。
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守一怀清静,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待这茶尽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描写茶的唯美散文三
自从有了茶这种饮料以来,世上的许多人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每当有空闲的时候,就会用热水沏上一杯茶,舒适地坐在椅子上,在宁静的气氛中慢慢地品味。
茶,也称茶叶,是用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叶,经过加工后得到的产物。鲜叶采集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就成为了成品中的绿茶。鲜叶经过萎雕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就成为了产品中的红茶。而花茶则是用茉莉花等鲜花薰制的绿茶。茶叶的品质与采收的时令有关,其品质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的嫩芽为最佳,采摘时间越晚,茶的品质就越差。由于有些种类的茶特别是名茶的产量稀少,所以这些茶的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很难有机会见到,更无缘品尝。平日里看到的茶通常是以固态的形式包装和销售的,也有瓶装液体形式的茶饮料。在一些地区,茶叶贸易占有相当重要的经济地位。自古以来,茶就是许多地方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些地方的人还习惯性地将喝茶称为吃茶,将茶和饭作为家常饮食的代称。茶在医学上也被作为药物使用,至今还在治病疗伤保健强身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饮食行业中也有使用茶叶的习惯。用茶叶作为食材,可以制作出许多风味独特的食品。人们时常吃的茶叶蛋,就是属于用茶叶来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茶的种类很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许多品种。有的按产地的所在命名,也有的按茶的形状来命名,还有按照茶的用途命名的。比如耳熟能详的龙井茶,普洱茶,碧螺春,铁观音。其外观形态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是在容器中散装的或是用塑料袋包装的干燥成品,也有叫做茶粉的细碎颗粒,以及压成块状的茶砖,其目的是为了容易保存,便于携带,可以随时冲泡和饮用。有些产自特定地区的茶,由于能够长期保存不坏而被人们视为茶叶中的珍品,从而身价百倍声名远扬,甚至于比黄金制品还要贵重。
茶通常都要用热水冲泡使成液体状饮用。从现今流行的茶道中,可以看出以前人们对茶的'恭谨有加的制作过程。古人在当时的专著茶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和严格的规定。要选用品质上等的茶叶,纯净的热水,洁净的容器,适宜的方法制作和盛装,才会显示出主人的不凡才学和高雅品位。茶叶的种类,投放量的多少,水质的优劣,水温的高低,冲泡时间的长短,以及所用杯具的质地大小颜色造型,在行家看来,都有着很高深的学问。当然作为平常人也可以更随意些,没有必要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
喝茶在很多人那里也叫饮茶或者品茗。对茶有研究的内行人,不仅能够判断出茶叶的品种和质量,饮用前通常还要对茶汤察颜观色,观赏其状,嗅闻其芳香之气,然后再小量入口,细细品尝,感受其汁液精华柔美,最后缓缓咽下,归于肚肠。经典文学作品中,对喝茶的习俗和技巧作了许多的描述,读起来如临其境,十分生动有趣。
当人们处于闷热的环境中,或是由于剧烈活动出了许多的汗以后,就需要有水和盐的补充。这时喝上些其中加了盐有些微咸味的温茶,就可以快速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和盐分。如果是属于脾胃虚寒又经常喝茶的人,就需要喝淡一些温热些的红茶,以此来避免胃肠受到寒凉的刺激。体质强壮的人,也要重视茶对体质产生的作用。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瓶装茶就在许多时候成了人们的首选。尤其是在旅行途中或是在荒郊野外,有了瓶装茶,便可以让人快速解除疲劳,恢复快乐的心情。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可以自己来制作类似的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沏好的茶灌入饮料瓶中并且随身携带,这样就能随时喝到自己喜欢的饮料,不必依赖市场的供应。
描写茶的唯美散文四
人生如茶,轻轻缀饮,于茶的意韵必寻找生命的乐章。浮浮沉沉,总是难以把握自己的尺度。
人生如梦,恍如一盏茶的工夫。
沧海桑田,尝遍世间甘苦。如梦初醒,昨天成为忘却的过去,今天谱写希望的进行曲,明天生活在美好的幢憬里。慢慢咀嚼,却忘了是怎样的开始。不得不感慨人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既然所有的结局已写好,追问也好,重读也罢,只有品尝的人,才能体会。
抿一口,再苦,也有咽下去的理由。
梦里梦外,渴望的都是一种茶的精神,久久地拂之不去。
茶香,在闭目中诞生,也在闭目中消失。
用茶香洗梦,把梦洗亮,用茶香静心,把心清明。
悠闲的深处,结缘一杯茶,人生是否也如淡淡的茶香,留下的是一种回味无穷。挽留、恳求?
一向沉默的茶,却让茶香泄露了心中的秘密!
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茶相似。
杯中的茶叶,有沉有浮,但都是在尽情绽放。沉沉浮浮的历程,并不全是犹犹豫豫。沉下的是过去的幽怨,浮起的是明天的希望。在沉浮中,变得韵味悠长。
一杯清淡的茶,品味人生际遇。
一颗平常的心,穿越万千世界。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观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Gissing)的、草堂随笔”(原名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神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东方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of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象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更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字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儿,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千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必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
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因以一桥而跨三汊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日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可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才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
辣酱辣,
麻油炸,
红酱搽,辣酱1:
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
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唯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好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唯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
日本用茶淘饭,名日“茶渍”,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谈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因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