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盼雨的迫切唯美句子 正文

盼雨的迫切唯美句子

时间:2025-08-05 22:32:0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案: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6.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6题》(13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何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9.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1分)

20.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

23.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 (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理解答案:

19.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

20.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2分)

23.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2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3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4-5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4-5题。(16分) 4.(3分)C

5.(2分,意对即可)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4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2)盘旋飞翔

(3)有时

(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炎炎夏日,我一直在盼着一场大雨。

这场雨,应该是呼之即来的。在一个沤热烦闷的午后,万里无云,纤丝不动。如注的汗水将衣服紧紧地贴在肌肤上,呼吸里有种呛人的烟尘的味道。压抑、焦躁如影随形。饥渴的心情迫切的如同骄阳下的禾苗。然后,一场倾盆大雨如期而至。酣畅的,淋漓的,带着种扑天盖地的气势,挟着豆大的雨珠,带着哨音,满怀热情地投向冒烟的土地。一股土腥气合着水汽钻进人的鼻孔,诱着人奔向它。雨水砸向头顶、砸向高仰欣喜的脸庞,砸向发热的身体,在接触得一霎那,起一身的鸡皮。高呼着在雨中来一次狂舞,再躺到坚硬的土地,大口大口豪饮这造物的恩赐。接着,一切都宁静下来。换身干爽的衣衫,站立檐下,看穿珠水帘,听雨声噪噪。遥想隐约间一个曼妙的身影手举花伞,款款而来……

而雨呢?它丝毫不怜惜这些渴盼的眼神。天空是空茫的蔚蓝,流云如匆匆的过客。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盘桓眼前,在心中万千翻腾。终了,它被反复咀嚼成一段干巴巴的故事,几个词语,几个字。心思恍惚,麻木地行走在阳光里,面无表情地看看天色,竟忘了曾经的祈盼是什么。跟想念一个人是一样的。想得久了,念得长了,那脸孔也朦胧了,感情也消尽了,开始的时侯或许还会学学祥林嫂,四处找人诉说。而最后,连诉说的力气也不知消散在哪个人的眼前了。所以,人也淡然。就想,若没有了风雨雷电,没有了春夏秋冬,那还活不活?那时间还走不走?呵,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都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少了些期待,说不定也是好事。

然而,风云变幻。每个或好或不好的消息到来前,总要有一些前兆,或者说是铺垫。它们在时刻提醒着你:看!希望就在前面!再努一把力!再等得久一点!这些个铺垫让人欲罢不能。雨也一样。忽而,一片片乌云竟堆满了半边的天空。一团团如奇峰如狼牙般的云朵,面目狰狞地耸立在不远的地方。隐隐的有雷声传来,温热的风儿卷地而起。必竟还是与想念不同的。如若阴阳两隔,再想也是不得见。永世的无法触摸只会徒惹伤悲,只会让人更添心痛。但阴晴冷暖不同,虽无定数。但它终究会来。不论你怎样听之任之,但在这些个前兆的提示下,那些个被有意无意藏起来的东西还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在人的心尖上激起一团希望的火花。欺骗也罢,空空而回也罢,这些都不管了。存着这样的思想,所有的一切仿似都是为了这场雨而来。云来了,风来了,雨还远么?

盼望,在踮起的脚尖,在伸长的脖颈,在被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的无意识的'冲动与迷离。忽然想起了以前人们所说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在那个农耕文化为主的年代,一场甘雨被置于首位,绝对有它的道理。记得小的时侯,如若长时间没雨。奶奶会立在檐下,手拿一把饭勺高高地举向苍天。勺口朝下,一下一下的向下用力地挖。嘴里还念念有词。姿势是固定的,絮絮的念叨一会如祈求,一会如控诉,一会又如同协商。她是在向老天要饭吃。再不下雨,就没得吃了,再不下雨,就要死人了。盼望被演化成行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盼望,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成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一种抗争,成为了一场生动的舞蹈。

眼波在深眸里流转生光,心脏在胸膛里揪紧放松,思绪在清醒与迷茫间起起落落。生命被注入了无尽的活力。生活也似多姿多彩起来。时间在盼望中被无限拉长,又悄悄溜走。人在时光里憔悴,又重新焕发生机。若说人生苦旅,盼望又何尝不是一方良剂?有渴望,才有动力。面包、鲜花、掌声,都在强烈地盼望,进而不懈地努力之后。当然,也包括雨。长久地盼望之后,它只会离人越来越近,绝对不会越来越远。

北风起了,天空暗了,低低的含雨的云朵从天空中聚拢而来。闷热的气流四处流窜。雨,终于要来了。这时反而平静下来。盼雨,盼到一定的境界,竟成为一种享受。竟想着:不是真的要下雨了么?当一种心境马上要成为过去,盼望马上有了结果,人竟然提前松懈下来,失去了方向。就像一场如同马拉松般谈了十年,却还迟迟不能修成正果的恋爱。在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却忽然觉得无力,忽然想放弃。忽然想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是啊,到底为了什么呢?我在苦苦的祈盼一场在定数之内,而又离我不算太远距离的一场雨?

下雨之后呢?什么时侯再天晴?当又一个念头又从我的心头冒起,我觉得自己仿佛坠入了一个轮回。好在,一切都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不论是好是坏,终是一个结果。句号、问号、惊叹号?管它什么。下过一场雨,翻过一座山,人总要朝前走,不能退后。如此,足矣。

当一滴含着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尘土的雨点落在我的唇边,我伸出舌头舔了舔,感觉它并没有太多的滋味。呵,这原就是盼来的滋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2)盘旋飞翔

(3)有时

(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6题》(13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何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9.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1分)

20.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

23.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 (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理解答案:

19.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

20.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2分)

23.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2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3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4-5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4-5题。(16分) 4.(3分)C

5.(2分,意对即可)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