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诗经书法中的优美句子 正文

诗经书法中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2 20:13:58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选入多家高中语文教材,这篇文章,虽为书序,却写得感情真挚,文辞清新优美,识见高远,作为脍炙人口的文章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我们在教授这篇美文时,往往对着作为文章的《兰亭集序》来分析它的文辞如何之优美,感情如何之真挚,却忽视了通过解读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来体会这篇文章在谴词达意方面的妙处。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做一探讨。

《兰亭集》是当时王羲之等文士名流过修禊日时,与会人士临流嬉戏,饮酒抒怀,乘兴赋诗所结成的集子。而《兰亭集序》也是王羲之当时的乘兴之作。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王羲之神思如涌,挥毫落墨,洋洋洒洒的情景,在那种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心境下,作者如有神助,很快即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同时也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鉴赏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会发现上面有多处涂抹修改的痕迹。这些痕迹由于着墨的轻重不同,我们依稀可辨认得出那被盖被删的字迹,如果我们仔细揣摩这些改动的地方,我们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崇山”二字无疑是后加上去的,只有加上这两个字,才与下文的“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组成一组整句,节奏和音韵也更加和谐。“崇山”二字在什么情景下加上去的呢?有书家猜测:既然行文以四字句为主,王羲之不可能写出“此地有峻岭,茂林修竹,……”这样节奏不和谐的句子,而应该是想到用四字句写地貌,那么“峻岭崇山”还是“崇山峻岭”呢?联系到后一句“茂林修竹”,从音韵上看,还是“崇山峻岭”与“茂林修竹”对得好,故此,王羲之在写就“峻岭”二字的当口,在这两个字的前上方跨写上“崇山”二字。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断,但上当我们反复品读这几句时,我们的确觉得这两个字加得很是地方。

诵读“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我们会觉得朗朗上口,气韵流动,也不乏对仗所形成的气势。但我们可辨得出,“或因寄所托”的“因”字是后来盖上去的,原本是个“外”字。我们可以想见作者或许要说“或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类的话,但这样和前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在句式上失去了齐整之美,在音韵上也失去了和谐之美。右军巧思,以“因”易“外”,而将“外”字用到句尾,便成了“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读之,齐整和谐,自然天成。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句中的“向之所欣”本为“于今所欣”,为什么更改了两个字呢?从语意上讲,正在喜欢着的已经变为陈迹是矛盾的';从情感上讲,既然世间的一切如此虚无,似乎他们这些畅叙幽情的诗作也没有结集的必要了,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作者神思灵动,盖“于今”为“向之”,表情达意,便可谓妙在其中了。

在序文即将结束补记诗文结集经过之际,作者发出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感慨。此处涂抹删改得最为明显,“悲夫”是由“大可悲也”删改而成,笔者以为此处删改最为精彩。“大可悲也”是个判断,虽有“悲”于其中,但感情色彩不浓,悲得不那么深重,让人感觉不多么到,而“悲夫”就不同了,这是个感叹句,虽独一个悲字,却感情色彩极强,让人感到沉重,悲从中来。这真是神来之笔。

除了上述几处之外,还有象“岂不痛哉”的“痛”字,“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的“每”字,“有感于斯文”的“文”字等都有涂改的痕迹,原用字难以分辨,笔者不敢妄言。有人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喝醉酒后,挥洒而成,有人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无论怎样,这是一份“草稿”无疑。正因为是草稿,王羲之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随兴所至,挥洒草成,正好让我们“看到了”这篇美文的本真面貌。所以我们给学生讲授此文时,结合教材所附书法作品插图,对删改之处做一下推敲,是应该的、必要的。这样或许学生在品味《兰亭集序》谴词达意的妙处时收获更大些。需要说明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早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诸摹本中以唐朝冯承素所摹最为逼真,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面貌。

1、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出自 诗人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就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诗人李商隐《无题》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就是当时已惘然。——出自 诗人李商隐《锦瑟》

6、此去经年,应就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出自 诗人柳永《雨霖铃》

7、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出自 诗人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8、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出自 诗人曹雪芹《红豆词》

9、都道就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出自 诗人曹雪芹《终身误》

10、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出自 诗人张泌《寄人》

1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自 诗人柳永《雨霖铃》

1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出自 诗人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13、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出自 诗人顾敻《诉衷情》

14、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

15、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出自 诗人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6、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出自 诗人苏武《结发为夫妻》

1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出自 诗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18、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出自 诗人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19、可怜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出自 诗人陈陶《陇西行》

20、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出自 诗人陈端生《寄外》

21、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出自 诗人李煜《清平乐》

22、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出自 诗人白居易《长恨歌》

2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2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 诗人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2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出自 诗人晏殊《鹊踏枝》

2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____郑思肖《画菊》

2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28、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出自 诗人辛弃疾《摸鱼儿》

29、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出自 诗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30、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31、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出自 诗人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3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34、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出自 诗人周邦彦《玉楼春》

3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36、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苏轼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出自 诗人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37、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出自 诗人贺铸《横塘路》

38、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39、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____佚名《越人歌》

40、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出自 诗人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41、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出自 诗人苏武《结发为夫妻》

42、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43、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出自 诗人张可久《塞鸿秋》

44、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出自 诗人冯小青《怨》

4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46、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出自 诗人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4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 诗人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8、苏轼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出自 诗人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4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____佚名《桃夭》

50、问世间,情就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 诗人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51、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出自 诗人晏殊《玉楼春》

5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出自 诗人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53、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出自 诗人白居易《浪淘沙》

54、相思本就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出自 诗人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5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出自 诗人李白《三五七言》

5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就是君。——出自 诗人卢仝《有所思》

57、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出自 诗人欧阳修《玉楼春》

5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出自 诗人聂胜琼《鹧鸪天》

59、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出自 诗人秦观《八六子》

60、一个就是阆苑仙葩,一个就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苏轼;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出自 诗人曹雪芹《枉凝眉》

61、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出自 诗人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62、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出自 诗人佚名《凤求凰。琴歌》

6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出自 诗人戴叔伦《相思曲》

64、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6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出自 诗人晏殊《鹊踏枝》

66、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67、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出自 诗人范成大《车遥遥篇》

6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 诗人白居易《长恨歌》

69、这次我离开你,就是风,就是雨,就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出自 诗人郑愁予《赋别》

70、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出自 诗人柳永《雨霖铃》

72、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出自 诗人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73、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出自 诗人朱彝尊《高阳台》

7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出自 诗人文廷式《蝶恋花》

7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赏析

这就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苏轼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苏轼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苏轼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苏轼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假如说惠崇的画就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就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这首诗写的就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就是把花比作人,也就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就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1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14、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

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1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

1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琵琶行》

19、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20、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21、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拓展阅读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作品书法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琵琶行图》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