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秋声赋中优美的句子 正文

秋声赋中优美的句子

时间:2025-05-04 13:38:13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文学常识——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

选取一些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注到位。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载戕(qiāng)贼

活动单

(二)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秋声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4、这两小节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朗读并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对秋状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4, 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5,朗读第3节,思考: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确: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确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检测单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

A.悚然(sǒnɡ)萧飒(fēnɡ) 淅沥(xī lì)

B.栗冽(lìn liè)吹拂(fú)肃杀(sù)

C.杀戮(lù)戕贼(qiānɡ)黟然(m)

D.飘泊(bó)丘墟(xū)渥然(w)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 惨淡 烟霏

C.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D.丰富多彩 贻笑大方 凄切 针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恶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战争

翻译文中语句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

背诵名句

一、巩固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分翼轸( zhěn ),地接衡庐 B.潦( liáo )水尽而寒潭清 C.穷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绣

C.宁移白首之心 宁:岂,难道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叨:谦词,表示受之有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极娱游于暇日 望长安于日下

B.初淅沥以萧飒 常以肃杀而为心

C.纤歌凝而白云遏 怀帝

D.觉宇宙之无穷 盖夫秋之为状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B.屈贾谊于长沙

C.徐孺下陈蕃之榻 D.万事劳其形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青雀黄龙之轴 B.忽奔腾而砰湃

C.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原旷其盈视 ②故其为声也,凄淒切切

③盖夫秋之为状也 ④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

8. 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渔舟唱晚 B.有动于中

C.访风景于崇阿 D.具告以事

9.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阵惊(于)寒,声断衡阳之浦 B.宾主尽(为)东南之美

C.家君作宰,(我)路出名区 D.胡为(之)而来哉

二、默写理解

⒑名句默写

①层台耸翠,上出重

② ,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③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 。

④ ,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

⑥丰草绿

⑦ ,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⑧落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4题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

⒒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窘迫,不得志

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遥远

C.东隅已逝,桑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二十岁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舍

③不坠青云之志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3.下列各句的

A.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流窜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译文: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译文:没有种下谢玄家那样的珍贵树种,就不可能遇上孟子家那样的好邻居。

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译文: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⒕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

A.王勃借冯唐、李广、屈原、梁鸿等人的典故说明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良好的心态对人生的重要性。

B.第一段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到段尾,充分反映出王勃不忧不惧、昂扬奋发的人生观。

C.选文第二段开头部分反映了王勃坚守孝道、绝意功名的坚贞情怀。

D.选文最后一段反映了王勃参与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9题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

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之:助词,取消主谓句独立性

B.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于:介词,在

C.物既老而悲伤 而:连词,却

D.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以:介词,拿,用

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骤至 骤:突然

B.于行为金 行:五行

C.春生秋实 实:结果实

D.念谁为之

⒘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B.夫秋,刑官也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人为动物,万物之灵

⒙.下列各句的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译文:又如奔袭敌人的士兵,口里衔枚快跑。

B.是谓天地之义气

译文:是天地之间的刚烈之气。

C.夷则为七月之律

译文:夷则是配七月的音律。

D.宜其

译文:红润的容颜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是理所当然的了。

⒚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

A.第一段着重写秋声变化之剧和来势之猛。

B.第二段借议“秋”引入对世事多艰、仕途坎坷的慨叹。

C.第三段反映了作者久历仕宦后的超脱与豁达。

D.选文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0—24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

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求。又以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岁善辞章 善:擅长

B.刘祥道表其材 表:表扬

C.未及冠,授朝散郎 冠:男子二十岁

D.勃既废,客剑南 废:罢免官职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慨然思诸葛之功

龙光射牛斗之

B.以夸盛事

作《师说》以贻之

C.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今行于世

雏凤清于老凤声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时诸王斗鸡

B.勃既废,客剑南

C.心织而衣

D.笔耕而食

2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

A.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

B.王勃的父亲王

C.王勃写文章有个“怪癖”,就是在写文章前喝酒睡觉,等到醒来再打草稿。

D.王勃喜欢求医问药,是出于一片孝心。但他有恃才傲物的毛病,同事们都很讨厌他。

24.

①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②勃欣然对客操

参考答案

⒈B(潦:liǎo )

⒉A(打开)

⒊A (在。B前“以”连词,又;后“以”介词,用、拿。C前“而”结果连词,以致、因而;后“而”转折连词,却。D前“之”结构助词,的;后“之”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

⒋A(名作状,其余使动用法)

⒌C(A轴—舳 B砰—澎 D

⒍C(①音节助词,同“而”,不译。②代词,它,指“秋”。③动词,呈现出。④动词,变成。)

⒎D(A猖狂:文中指狂放,不守礼法。今指狂妄而放肆。B逢迎:文中指迎接。今指奉承迎合。C星星:文中指点点白发。今指天上的星辰。)

⒏A(A为省略句,“唱”后省略了“于”。其余是状语后置句)

⒐D(“胡为”是介词宾语前置结构,“为”字已有宾语)

⒑①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②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③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④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⑤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⑥佳木葱

⑦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⑧秋水共长在一色

⒒C(文中指“年老迟暮”)

⒓B(①在 ②在 ③结构助词,的 ④助词,取消主谓句独立性)

⒔C正确译法:(我)不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

⒕C(应是反映报效国家和舍弃官职而终身侍奉父亲的矛盾心情)

⒖C(连词,就)

⒗D(残害)

⒘A(定语后置句。其余为判断句)

⒙B应译为:这叫做天地之间的刚烈之气。

⒚C(第三段反映作者久历仕宦,饱经坎坷后的无奈和悲叹)

⒛B(上表称赞)

21.D(前“于”,介词,在;后“于”,介词,比。A结构助词,的。 B目的连词,来。 C连词,于是,就)

22.A(B名作动,客居。C名作动,弄衣穿。D名作状,用笔)

23.(“等到醒来再打草稿”错。王勃在写文章前喝酒睡觉是为了躺到床上打“腹稿”)

24. ①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事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

②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

【译文】

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

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

王勃诗文华丽,请他作文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帛。靠写作来弄衣穿,靠笔耕来饮食。但也不用苦心思索。而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须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他曾说做儿子的不能不懂点医,当时长安有个叫曹元的有秘方,王勃把他的本领统统学到手。又因为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盖夫秋之为状也 (情状)

B.有动于中 (内心)

C.必摇其精 (摇落,损耗)

D.亦何恨乎秋声 (遗憾)

【解析】选D。恨:怨恨。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B.万事劳其形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C.天之于物 其触于物也

D.淅沥以萧飒 丰草绿缛而争茂

【解析】选D。A项前句中“而”表修饰,后句中“而”表并列;B项前句中“其”为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后句中“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C项前句中“于”为介词,“对于”,后句中“于”为介词,作“在”讲;D项“以”表并列,“而”也表并列。

3.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解析】选C。“星星”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此句中指点点白发。

4.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属双关,这里是由字的声音来进行引申解释。

5.翻译下列句子。

(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参考答案:

(1)这就是秋声啊。为什么它要来呢?

(2)那使花草树木摧败零落的本领,不过是秋气所具有的一点点余威罢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ぃ3分)

A.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烟霏云敛 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 缛:繁茂。

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实:果实

16. 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与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夷则为七月之律

A.常以肃杀而为心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故其为声也

1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4分)

参考答案

15.D 结果实

16.B B(B与例句相当于判断词,是。A动词,作为;C被;D发出)

17·秋色、秋容、秋气和秋意等四个方面描写作者所观的“秋状”。

【译文】

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而来,恐惧地侧耳倾听,心想:奇怪啊!初来时淅淅瀝瀝十分凄凉,忽然间奔腾澎湃非常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里翻滚,狂风暴雨突如其来。它碰在物体上,霎鲲o#发出如同金属的撞击声。又如奔袭敌阵的战士,衔枚急走,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走之声。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吧!”书童回来说:“月亮星星晶莹洁白,银河横挂天边,四周寂静人声悄然,奇怪的声音来自树间。”

我说:“啊,啊,好悲伤啊!这是秋声,为什么要来呢?要说那秋天所呈现的情状:其色忧郁,烟雾蒙蒙云气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洁日色新;其气凛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萧索,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发出的声音就是凄凄切切,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叫。茂盛的青草在绿地上媲美,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惹人喜爱。但是草被秋风一拂,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那个摧残树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节上属阴;又是象征用兵的,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之间的义气,常常以肃杀作为核心。自然对于万物,是春天生长,秋天结果。因此秋天在音乐上,商声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调;而所谓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伤,万物衰老就悲伤。夷,就是戮,万物过盛就杀戮。啊,草木无情,尚且按时凋零;人作为动物,乃是万物之灵,许多忧愁有感于心,许多事情劳其外形,心中有触动,定会动其神。何况还要想念忧虑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这就必然会使红彤彤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黑的头发变得如同繁星。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胜?应该想想究竟谁是害我们的贼人,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关的秋声?”

书童没有回答,垂下头已经熟睡,只听得四周墙壁上虫声唧唧,好像因同情我而叹息。

赏析: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同时这种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再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作者自答。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

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物过盛而当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杀戮之意。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作者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会。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

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此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作者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很大。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