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录】
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5.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6.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7.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8.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
9.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10.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11.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
【剧情简介】
他怀疑老婆劈腿,他开始跟踪她。掌握证据后,他拿起了刀子。左思右想,他又放下刀,开始“借刀杀人”。该片上演了一顶绿帽子下的史诗。
【幕后制作】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关于拍电影版的原因,刘震云解释说:“我的作品有一半跟故乡有直接联系,这种联系也是天然的,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出现,比如地名、人名,更重要的是,故乡给我世界观、方法论的培育和滋养。作为一介书生,对故乡也做不了啥,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新乡、了解延津,这是对故乡的一种眷恋。”他表示,这次《一句顶一万句》说的就是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所以就下决心在延津拍。
【影片评价】
影片让海外观众体验到一种“欲哭无泪”的触动与震撼。“情感如刀刃”,这是影迷的评价,也是《一句顶一万句》所展露的锋芒。该片故事独特,立意深刻,聚焦被忽略的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展现其内心的激烈战争,加上导演刘雨霖冷静客观的镜头运用,影片让海外观众体验到一种“欲哭无泪”的触动与震撼。影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有关出轨的故事,更多的是透过戏剧的发展,对人性的考量与解读,对迷宫一般的婚姻关系的探讨。该片使得观众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忧伤,另一种是喜悦。如果这种忧伤或者喜悦,能够从感性的层面传递到理性的思考层面,这就是好电影。
【经典语录】
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5、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6、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7、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8、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
9、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10、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伴随着孤独和希望。
【剧情简介】
他怀疑老婆劈腿,他开始跟踪她。掌握证据后,他拿起了刀子。左思右想,他又放下刀,开始“借刀杀人”。该片上演了一顶绿帽子下的史诗。
【角色介绍】
牛爱国 演员 毛孩
延津县城的修鞋匠。因为妻子出轨愤怒杀人,有一段提刀放刀的过程,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
庞丽娜 演员 李倩
牛爱国妻子。是出轨女人,也是个让人心疼的女人。
牛爱香 演员 刘蓓
牛爱国姐姐。“高龄剩女”,一直在寻找一位“说得着”的人生伴侣,为此打破内心壁垒,经历千难万险。为了爱情不怕死,之后也不怕生。
宋解放 演员 范伟
牛爱香丈夫。与牛爱香一样,都在寻找一位“说得着”的人生伴侣,为此打破内心壁垒,经历千难万险。
百慧 演员 李诺诺
牛爱国女儿
刚看到这个题目,以为本书是由精炼或经典的语句写成的作品,看起来才发现完全相反,语言上基本上是平铺直叙,甚至有些啰嗦,没有渲染,也没有高潮。开始有点失望,但读了几页,又觉得像是拉家常,娓娓道来,人物关系慢慢清晰,且一环扣一环,于是竟有了读下去的兴趣,虽然部分情节被略读,但两天的时间还是把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后,内心就像作者的语调,没有太大的波澜,但却久久不能忘怀。
书中主要人物杨百顺,因为一次刻意安排的抓阄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又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与父亲反目成仇,于是踏上了学徒、找工作的道路,先后学过剃头、杀猪、传教、、、、、、等工作,也过过给人挑水求口饭吃的生活。因为拜师传教,改名为杨摩西,又因为结婚倒插门,改名为吴摩西。最好的一份工作应该是在县政府种菜,虽然是种菜,但也是在县政府。也就是在那时候,倒插门结了婚,虽然是倒插门,毕竟成了家。因此有了养女巧玲,虽然结婚后跟老婆相处不愉快,与养女巧玲倒是真感情。所以吴摩西,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在去寻找已经私奔的老婆的旅途中,将养女巧玲弄丢了的事,后半辈子就在寻找巧玲和四年后悔中渡过了吧;一晃就是若干年后,巧玲的儿子、女儿们有演绎着类似的故事,同样为了寻找私奔的老婆,巧玲的儿子走进延津、、、、、、经过层层努力,吴摩西的孙子和巧玲的儿子最后得以相见,但此时吴摩西早已去世多年,而巧玲也已去世,最终吴摩西留给巧玲的一句话也无法知晓、、、
整本书洋洋洒洒三十几万字,叙述了若干人的故事,展示了一副中国农村处于中下层的人们的生活常态。任何一个人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都显得平凡渺小;任何事情,哪怕是生老病死,在纷繁的社会洪流中都平淡无奇;看似一波一波的相遇,对自己真正有影响的却实在不多,看似身边热闹的人群,关键时真是能说得上话的并不多;熙熙攘攘的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竟也经不起“一句话”的.挑唆或误解,想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如此脆弱。反而是在与小孩子的交往中,能产生真正的感情。而若干事端的起因,往往就是因为“一句话”的关系,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伤人,在那个环境下,一句话有时顶一万句,是有道理的。
整个故事从杨摩西“出延津记”,到后来巧玲的儿子“入延津记”,时间跨度之大,让人觉得,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段日子都是如此短暂,每件事情都终会成为过去。一代一代仿佛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每个人都如法逃脱命运的驱使和轮回的力量。
这就是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常态,永远被繁琐的事务缠绕,毫无精神世界,看似热闹的表面,其实内心孤独而寂寞;命运看似掌握在自己手 中,其实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像社会中的一颗棋子,纵使努力一辈子、辛苦一辈子、追求一辈子,到最后也还是形只影单,梦想终究只是梦想。也许也就是没有文化的悲哀,也许就是落后贫穷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