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关于《左传》
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2、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1、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
2、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次子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4、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长子)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5、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6、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五、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
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
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译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7、表示因果关系。
【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文:但我也后悔跟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种游览的乐趣。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那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所以)来这游玩并题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关系
【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②这段时间学校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耐心地久立远视,(来)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
(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老婆婆常对我说:“某个地方,你的母亲就站在那里。“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我决起而飞,枪
译文: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文: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②三月而后成。
译文:(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译文:依顺牛本身的结构,(宰牛刀)连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何况是大骨头呢?”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虽然卑下愚蠢,知道这不可以,何况聪明人呢。【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译文: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译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译文: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④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译文: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新妇车在前,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怎么会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三)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连词、表目的)谁何。(《过秦论》)
译文: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盘问过往行人。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以)逃跑了五十步的人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现在(我们)出来,没有告辞,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3、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传》)
译文:将要引起大乱,该怎么办呢?
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一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您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其是之乎?(《报任安书》)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
译文:壮美哟!山川是如此的险要。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译文:多么辽阔(的样子)呀,船儿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乎:对)(《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1)
译文:曹
(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译文:便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
2、表条件:结果,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进去(见项王)。”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译文: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②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译文: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
译文: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文: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译文: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译文:它的格局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到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译文: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④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译文:希望你(还是)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译文: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难道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译文:你都跑了一千多里路了,难道还有谁不知道的吗?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是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如果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②沛然下雨,则苗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译文: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静女其姝。(《离骚》)
译文: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何其】译为“怎么”,“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
译文: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对。
②且臣少仕朝,历职郎署。(《陈情表》)
译文: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译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
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译文: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
2.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
译文: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3.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译文:希望母亲的寿命能向南山的巨石一样长,身体健康又强壮。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译文: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一面咳着一面笑着的声音,③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译文: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一面跪拜一面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译文: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译文: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译文:发誓不和你分开,你暂时回娘家去。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徐公比不上您漂亮。
③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译文: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
④吾不忍其
⑤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译文: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
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
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㈣副词
表示揣测,似乎,好像。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㈤复音词“若夫”“至若”。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表示转换,再说,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
译文: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士兵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文;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译文: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