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中国海洋大学优美句子 正文

中国海洋大学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4 20:33:45

迟子健《看花的姿态》原文

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尹雪艳是株梅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金大班呢,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梅花不管多么经得起风霜,它终有花容不再的时候;夜来香呢,它也终归有寂灭的一天。可是白先勇先生用那枝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同性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那儿的市民爱好音乐。白先生笑着说,抗战时,他父亲(国民政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打到了东北,可是蒋x石不让打!他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那里演出。

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我在爱荷华时,聂华苓老师就跟我讲过他不少“醉酒”的趣闻。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梅芳女士悄悄对我说,愁予先生几年前做过心脏手术,医生建议他少饮酒,可他改不了。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和台湾作家刘克襄到港大他暂居的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就听你的。”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练习】

19.文章实写和虚写了哪些花?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条概括。(5分)

20.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手法及其内含。(3分)

21.联系全文,分析“看花的姿态”的含义。(6分)

22.作者在文末引用郑愁予的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评析。(5分)

【答案】

19.实写的“花”: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中的樱花,开得茂盛;崂山太清宫的牡丹,鲜润,飘洒,浓艳,馥郁,蓬勃。(2分)

虚写的“花”: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是株雪光中的梅花,娇艳,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白先勇笔下的金大班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在月夜下闪烁,温暖着迷茫的人。白先勇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郑愁予的歌声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3分)

20.“春”语意双关,指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春天,也喻指人间的繁华、荣华富贵。由此表现出白先勇先生在阅尽人世沧桑变幻之后,荣辱不惊豁达超然的生活态度。(3分)

21.“看花的姿态”在文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①白先勇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内心的苍凉之情也在春光中超然、安详。②白先勇看花时的顾眷的神色。③从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到白先勇和郑愁予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6分)

22.在内容上,是为了说明“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和郑愁与看花姿态的不同及其原因:“我们”用眼睛看花,而他们则用寂寞、沧桑的心看花;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浅,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3分)

在形式上,篇末用哲理性的诗句点题,含蓄深沉,发人深思;同时,又题文照应,结构严谨。(2分)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下面是准备整理的关于永远的尹雪艳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永远的尹雪艳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尹雪艳是株梅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金大班呢,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

②梅花不管多么经得起风霜,它终有花容不再的时候;夜来香呢,它也终归有寂灭的一天。可是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③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④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同性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⑤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官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那儿的市民爱好音乐。白先生笑着说,抗战时,他父亲(国  民   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先生)打到了东北,可是蒋介石不让打!他说自己没有来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

⑥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⑦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我在爱荷华时,聂华苓老师就跟我讲过他不少“醉酒”的趣闻。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梅芳女士悄悄对我说,愁予先生几年前做过心脏手术,医生建议他少饮酒,可他改不了。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和台湾作家刘克襄到港大他暂居的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就听你的。”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                       。

⑧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⑨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⑩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1.文章题为“看花的姿态”,“花”在文中的含义有哪些?

2.作者在第④自然段说“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在第⑦段划横线处需要补上一个句子,下面这两个句子,你认为选哪一个更合适?为什么?

(1)宛如山涧中幽咽的泉水。

(2)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4.文中说白先勇和郑愁予是“风雅”的人,请结合全文说说“风雅”的含义。

参考答案:

【小题1】“花”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自然界的“花”。第二层指的是像花一般的“人”。第三层指的是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人、事、物。

【小题2】白先勇先生并非对春天很冷淡,很隔膜,他在春光中表现得很超然、安详,只因他经历了很多的人事沧桑,曾经品味过生活中众多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友情.(2分)也品尝过失去这些美好的痛苦,有一颗历经寂寞、沧桑的心,(2分)但他内心里深藏着对春天、对那些美好事物、对生活的热爱 (1分)。

【小题3】第(2)句更好。因为这句话用通感的手法,将低沉忧郁的歌声(听觉形象)喻为“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视觉形象)(1分);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表现了低沉而忧郁的歌声轻轻地触型听者的心灵的感受,意境幽美,空灵,忧而不伤(1分);且“花树”这一意象与本文的标题和内容“看花的姿态”相吻合(1分)。第一句把“歌声”比喻为“幽咽的泉水”则过于沉重忧伤(1分)。

或第(1)句更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把郑愁予的“歌声”比作“幽咽的泉水”,突出了歌声低沉而忧郁的特点(1分)。而“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则不能突出歌声的低沉忧郁。(2分)

【小题4】文中说白先勇和郑愁予是“风雅”的人,请结合全文说说“风雅”的含义。(6分)

答:风雅在文中的含义:第一,是指他们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受艺术的浸染。第二,他们懂得爱怜、顾眷、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第三,他们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

解析: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台湾中兴大学毕业,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1、《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当西风走过》

仅图这样走过的,西风——

仅吹熄我的蜡烛就这样走过了

徒留一叶未读完的书册在手

却使一室的黝暗,

反印了窗外的幽蓝。

当落桐飘如远年的回音,

恰似指间轻掩的一叶

当晚景的情愁因烛火的冥灭而凝於眼底

此刻,

我是这样油然地记取,那年少的时光

哎,那时光,

爱倩的走过一如西风的走过。

3、《生命》

滑落过长空的下坡,

我是熄了灯的流星

正乘夜雨的微凉,

赶一程赴赌的路

待投掷的生命如雨点,

在湖上激起一夜的迷雾

够了,生命如此的短,

竟短得如此的华美!

偶然间,我是胜了,

造物自迷於锦绣的设局

毕竟是日子如针,

曳着先浓後淡的彩线

起落的拾指之间,

反绣出我偏傲的明暗

算了,生命如此之速,

竟速得如此之宁静!

4、《南海上空》

琉璃的三界盆景盒儿般的碎了

结伴而去的幽散为随缘的禅

关不住的长睫翼一样的翩翩

而冰质的蓝溶作紫竹的朝露

禁不住的.瞳如索食的啄——

在南海我们竟是一阵鸽

春风乃是哨音做的

远山覆於云荫

人鱼正围喋着普陀

挽*而涉的群岛在海峡小憩

一切皆缘春天而起——

在南海我们竟是一阵鸽

两脚系的书是观音捎给丈夫的

5、《俯拾》

台北盆地

像置於匣内的大提琴

镶着绿玉……

裸着的观音山

遥向大屯山强壮的臂弯

施着媚眼

向左再向南看过去

便是有着沉沉森林的

中央山脉的前襟了

基隆河谷像把声音的锁

阳光的金钥匙不停的拨弄

在云飞的地方

我也伸长我底冰斧

为那七彩的虹弓缀一根弦

而这歇着的大提琴

却是事间最智慧的词令者

对偶来的人,缄默——。

6、《山外书》

不必为我悬念

我在山里……

来自海上的云

说海的沉默太深

来自海上的风

说海的笑声太辽阔

我是来自海上的人

山是凝固的波浪

(不再相信海的消息)

我底归心

不再涌动

7、《山居的日子》

自从来到山里,朋友啊!

我的日子是倒转了的:

我总是先过黄昏後渡黎明

每夜,我擦过黑石的肩膀,

立於风吼的峰上,

唱啊!这里不怕曲高和寡

展在头上的是诗人的家谱,

哦!智慧的血需要延续,

我凿深满天透明的姓名

唱啊!这里不怕曲高和寡

8、《落帆》

啊!何其幽静的倒影与深沉的潭心

两条动的大河,交拥地沉默在

我底,临崖的窗下……

啊!何其零落的星语与晶澈的黄昏

何其清冷的月华啊

与我直落悬崖的清冷眸子

以同样如玉之身,共游於清冥之上

这时,在竹林的彼岸

渔唱声里,一帆嘎然而落

啊!何其悠然地如云之拭镜

那光明的形象,毕竟是漂渺而逝

我乃脱下轻披的衣襟

向潭心掷去,掷去——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