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英美文学中的优美句子 正文

英美文学中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6 19:17:12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1

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

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

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

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

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

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

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2

文学是经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一门艺术,它开拓了文字的无言之境,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会滋生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两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而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它们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可以建立起不同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学评价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从文学评论的概念入手,在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进行相应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与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两国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学评论的概念

总体来说,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所有书面形式的评论都可以称为文学评论。艺术高度与政治高度是文学评价的两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是为了给文学创作实践提供参考意见,让文学创作形成“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其中对文学评价结果的论证过程,是文学评论的核心环节。

文学评论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他们需要旁征博引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对自己的评论结果进行论证。但是因为各国文化底蕴的不同,不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相同的文学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弊病所在。相比之下,英国文学评论较为保守,而美国文学评论相对激进。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1、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对故事情节画面性的描述,文章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主题多为劳苦人民对暴政的反抗,代表作品有《贝奥武甫》;

2)、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精神,开始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倾向于私怨的发泄,“反讽”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格利佛游记》;

3)、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此时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宗教感情的倾诉,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

4)、现实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减弱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遵循客观、实际的文学创作手法,代表作品有《利己主义者》;

5)、后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有效吸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状态的思考,上升到了对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高度,代表作品有《苹果车》。

2、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战争发生的时间,美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殖民地时期,此时美国文学的发展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清教思想。代表作品有《受领圣餐自省录》;

2)、独立战争时期,由于政治的独立,美国文学也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倾向,出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启蒙。代表作品有《被驳倒的农夫》;

3)、南北战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美国文学出现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此阶段文学作品的思想更为自由与乐观,出现了较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

4)、二战时期,在动荡的大环境下,美国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最为有名,内容较多的反映当下的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有《荒原》;

5)、二战以后,美国文学中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幅增多,出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传记体文学发展繁荣。代表作品有《美国人》。

三、英美文学的不同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地靠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岛国,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是其主要的国土领域。绵延悠长的海岸线与冬暖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英国在依靠海洋战略获得发展同时,也把与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与深幽的神秘发展到了文学领域。英国的文学在富含浪漫主义情感的同时,极具包容性。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英国文学在经历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人的思想的觉醒,出现了对人与现实社会的歌颂,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以往宗教思想的束缚。启蒙运动期间,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为政治革命运动服务,哲理性和政论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启蒙运动以后英国的文学走过了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以及后现实主义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

虽然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久远,演变过程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因为受经济、社会、宗教、历史等不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浪漫、写实、实验、批判、多元等多维度的阶段。英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帝国叙事的主要特色,强调民族的自信与自强,文学批评较为深沉与严谨。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的多民族移民国家。由于辽阔海岸线的存在,让美国避免了旧大陆的纷争的战事,获得了较为平稳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美国文学在十九世纪之前,一直都处于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学个性,采用的是英国式的叙事手法与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独立战争以后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出现了蕴含本民族文化的文学特色,倡导人权与独立。在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美国文学独立、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特征得以突显。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后,跳脱出英国文学影响的美国文学进步了自己的发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美国文学形成了与英国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特征,美国文学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意志的抒发,文学批评生动而轻快。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大致梳理了在英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积淀下两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况、经济状况、战乱纷争等造成了英美两国迥然有异的文学发展脉络,给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文化语言差异、文化历史差异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与纽带,也是不同文学评论产生的基础与媒介。语言文字的存在为英美文化的流传与文学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信仰,因此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学评论特征。虽然英美两国的通用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除了在文法与句式上存在不同以外,两者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传达的文化内涵也截然不同。同样的语言也是文学作品得以出现与发展的重要提前条件,文学作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特定的文学内容进行描述与表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提炼、概括、提取等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寓意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英国的语言文化,受历史传统影响,一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同时英国文学也启蒙较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文化沉积较深,经济发展较快,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英式英语借助英国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在国内外的运用也普遍,英式英语成为了世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是也正式因为英语语言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与较为重大的国际影响,英国的语言文字更加强调规整与规范,其文学评论也相对的保守,文学评论界一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创造。英国文学评论家的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评论规矩的服从,用词遣句严谨、慎重,个性特征无法得到有效施展,英国文学评论在潜藏对民族语言的敬畏感,也显示出传统、呆板的个性特性。而美国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文字早期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美国独立以后,受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它的语言发展也显示出自由、多元的特征。同时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形成时间较短,国家在获得较快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也较少,文学评论中具有很强的对权威反抗、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充满了创造力与创新力,更加的崇尚自由,更加的张扬个性。

2、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虽然有人说过“英美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它们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尤其是早期的美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对英国文化的复制与照搬,两者具有极强的民族渊源,许多没过重要的城市地名也是来源于英国。如美国的“纽约”,就源自英国的“新约克”。但是后期英美两国的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两国文化内涵的差异,同时也给两国的文学评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中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力量、崇拜信仰,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英国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宗教在英国文化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主导权,人们借助宗教来表达对现实的祈愿,求得精神世界的安慰。宗教中神秘的神权主义、严苛的禁欲主义等一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人们开始产生对人自身发展与需求的关注。文学作品也开始逐渐的朝着理性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思潮成为了英国文学评论界的主流,但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的文学评论还是较为保守与守旧。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前英国文学评论界中也出现了一些反人本主义倾向的思潮,开始反思人本主义对英国文学评论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评论形式的单一化,评论创造力的不足等,英国文学评论的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在继承美国文学人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把本国独立、自由的民族理念与其融会贯通,拓展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美国文学评论界对人本主义的解读更为激进,推崇评论观点的创新与自由。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经由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产生,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影响。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发生与发展,深深的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地。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而英美文学因为英美历史文化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语言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英美文学评论不同的发展走向,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英美两国文学评论发展的同时,用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文化的发展。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3

谚语,是人们集体创造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谚语与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紧密相联。掌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的使用语言。

一、自然环境

1.天气。在英国,天气是人们见面时经常谈到的话题。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地处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天气多变。此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所以人们见面时,谈论天气是最好的选择。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谚语。例如:

Ne’er cas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

Rain before seven,fine before eleven.

Into every life a little rain must fall.

在上面几个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中,第二个更好的体现了天气的多变性。最后一个中的“雨”是一个隐喻,比喻困难和挫折。因为每个英国人偶尔都会被雨淋湿,就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偶尔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样。

2.航海。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地理环境使他们长期从事海上活动,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和水的谚语。由于经常接触与海洋有关的事物,这些活动和事物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如: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It’s a hard sailing when there’s no wind.

以上有关航海的谚语都体现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

1.动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人类有较大的影响,它们的特征、习性、喜好影响着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动物文化也就产生了。正如陈德章写到,“动物的语言在所有语言当中自己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把他们的感受、情感或自然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成为了人们思想的一种象征,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①狗和猫。英语谚语中的狗,不仅仅指的是动物本身,而且常常被当作人们忠实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因此用来形容的谚语大多都是褒义,这和汉语文化当中,人们对狗的态度截然不同。除狗以外,猫也是欧洲人喜欢的另外一种动物,也有大量的谚语。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at cat won’t jump/fight.那种办法行不通。

②牛和马。英国人养牛主要来产奶和肉,偶尔用牛来耕种。而马常常被用来耕种,在古代,他们常常把马当作重要的运输工具。这就产生了与马和牛有关的一些谚语。如:You 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马善人骑,人善人欺。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包含有动物词汇的谚语,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人类语言文化与动物的关系。

2.食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在英国,小麦、大麦和燕麦是主要谷类作物,小麦主要用来制作面包,大麦主要用来酿酒,燕麦则主要是牲畜的饲料。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布丁都成为家常食品,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这方面的谚语。如: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黄油加黄油不成美味),它的比喻意义是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泼了,哭也没用),比喻为无可挽救的事而忧伤是没有用的。

3.酒。英国人见面,喜欢在酒吧里喝酒。有时候也在家里喝酒。很自然,在他们生活中许多关于酒的言语也就产生了。如:

Wine and wenches empty men’s purses.

Wine is a turncoat,first a friend, then an enemy.

三、宗教

宗教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而谚语又是语言的精华,故其必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现代英语中就有不少谚语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如:Th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Crosses are ladders that lead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

在上面的几个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常常用God,Devil,Cross以及Heaven等,表现他们的倾向和爱憎。例如在上面的第四个谚语中,cross一词原指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四、历史

历史的发展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历史的进程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的,‘伟业非一日之功’。

这两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虽然历史事件过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是历史的遗迹可以从谚语中找到踪迹。

五、神话传说

在西方,希腊和罗马神话很有名,因此很多谚语都牵扯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典故。我们要理解言语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相关的神话传说。如:

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

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

上面的谚语中,我们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就很难理解。例如,理解第一个谚语时,我们要知道Ceres是罗马谷类女神,Bacchus是希腊神话的酒神,而Venus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谚语的真实含义——没有食物和酒,人们发现很难去爱任何一个人。理解第二个谚语时,如果知道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宇斯神,那么理解整个谚语就很容易了。

六、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文化的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个体主义观念以及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等方面。谚语作为民众思想的结晶,必然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的价值观。如: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Time is the best healer.

在上面的谚语中,前一个体现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色彩。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对时间的珍视程度。以上充分说明谚语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学习谚语是培养文化差异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谚语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文化。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价值观念中诞生的。英语谚语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 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语言。因而谚语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课已窄化为英语知识的单一讲授与识记,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变成单词、语法、句型等枯燥的知识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能深刻表现出社会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特点,生动展示人类活动的变迁和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强烈的情感、优美的文字描述,可使学生感知“有思想”的英语、“有情感”的英语、“有文化”的英语,感知英语之中跃动着的生命。笔者将从应用的必要性、应用原则与方法技巧等三个方面,探究一下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教学中应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英语教学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现实升学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因此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新课改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掌握英语知识不是英语课的唯一目标也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我们可以借助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丰满的“血肉”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激发其研究兴趣和主动研究的精神。

(二)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

不管是何种文学题材,何种文学载体,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反映现实的生活,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脑中反应的产物。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生动地揭示和展现当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和英语的时代精神,具有枯燥的文章无法替代的作用。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单词、熟悉语法,还需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体会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经典的文学作品既有丰富的语言知识,更代表那个阶段文学的素养与成就,也反映了一个民族最深处的精神文化,这种人文价值是深层语言学习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

二、英语教学引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原则

(一)充分性原则

在使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应坚持充分使用教材原则,这是一个前提条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现版的中学英语教科书在每一单元每一章节都会有一个导入语。这些内容并不是装饰可有可无。这些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都具有典型性、生动且简明扼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好好利用,而不是将其视为点缀。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和充分的讲解,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通俗易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二)规范性原则

英语不是文学,更不等同于文学。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人类描述世界、解释世界、相互交流的媒介。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扩展跨文化沟通、向世界讲述中国。经典英美文学作品虽然也能反映英语一些语法和语言习惯,但其中必有一定的夸张性、时代性和价值性。这与语言的规范性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能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直接作为语言教学的内容。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对规范英语语法的掌握。

(三)適度性原则

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都有语言学习价值。文学可以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工具,但绝不能等同和混淆。也不是所有的英语课都必须使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与其用得不当不好还不如不用,以免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时掌握好一个度。特别是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注意所选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避免过于深奥和艰涩的古典英美文学作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富有代表特征的,这样教师就不必在解释内容上浪费时间了。

(四)发展性原则

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反映,代表当时的作家对所处社会环境的反思,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想将文学更好地应用在英语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深厚的文学积淀,还要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得到美的享受。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多增加在这方面的了解和涉猎,多读一些经典欧美文学作品。能够选用恰当的经典欧美文学作品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来。将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与语言学习的'时代性充分融合,发展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功能,弱化文学作品中不符合时代感的内容。

三、英语教学中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应用技巧

(一)用文学作品开篇吸引同学注意力

一节好的英语课不仅是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笔者认为首先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精彩的导入,会使得这节课生动、充满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点燃他们的求知欲,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精彩又充满知识呢?首先,我们应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在讲到课文的时候,可以先讲一段英文小诗,吸引一下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分析这首小诗如何翻译更美妙,顺势导出要讲的内容将学生们引入本课的正课学习。当然好的导入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形式,只要是能突出本课的中心,符合课程的要求,我们都应该大胆尝试。

(二)课前充分准备,知识点巧妙引入

很多中学英语教师对经典欧美文学作品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小说的范畴,事实上诗歌、戏剧、

(三)借助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创设教学英语情境

英语教育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小型的英文字典。根据中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在正课的授受中,我们应积极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帮助理解教材。这时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帮手。受篇幅所限,英语教材很多地方缺乏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的素材,教师应该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展现人类进程中丰富的英

四)利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来升华英语文化接受度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都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讲完某一章节时,往往都会布置一些课后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去做,以求巩固知识点。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一节好的英语课不仅要包括精彩的开篇,引人入胜的课堂流程,最后的升华情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对一些难点、重点的揣摩。通过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中寻找英语的脉搏,提高英语语言的使用程度和文化的接受度,达到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五)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初中学生还处于感性阶段,对待事物往往还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且不太习惯在大的英语背景下进行分析和思考。教师就可以借助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但是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一定的阶级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文化情感和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有些与今天我国的国情不相符合。在课堂上使用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防止不良价值观念对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年学生造成危害。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