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沈从文描述湘西的优美句子 正文

沈从文描述湘西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4-29 15:30:14

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边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情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情怀

摘要:作为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牧歌”类小说,《边城》蕴含着沈从文浓厚的湘西情怀。文章结合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从人物性格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描写,茶峒社会风俗描写三个层面分析《边城》中所体现的沈从文深厚的湘西情怀。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情怀

沈从文从小在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小镇成长,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有着他玩乐的足迹,她与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人的尸体。着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沈从文十五岁就成为了一名士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同时也培养了他对湘西那份至深的情怀。

特殊的人生经历加上湘西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得沈从文对湘西的情愈深,他对湘西的那份情怀也是从不加隐讳的。《边城》题记中写到“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其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他有一部分小说是描写都市生活的,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不是都是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因此作为一个作家的他对湘西的这种感情在充满诗意的文字间尽情的'流露出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边城》。

《边城》 讲述了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从一出生女主人公翠翠的生活中便只有爷爷和黄狗,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心中萌生了一段朦胧的爱情,这段爱情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大老和爷爷在这段爱情之路上死去,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给人一种淡淡的凄凉,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沈从文通过描写他们的本性,他们与自然、乡人的和谐关系及湘西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乡村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湘西那份至深的情怀。

一、人物性格塑造中体现的湘西情怀;

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湘西小镇至善至美的人物性格的刻画,给每位读者一种舒服、惬意之感,无形中感受到湘西的淳朴、和谐、宁静,也表达了他对湘西淳朴人性的赞美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小说尤其以对主人公翠翠、渡船老人、船总顺顺的刻画最具代表性。

翠翠同她周围的山水一样,单纯、明净、健康、善良,她就这样无知无欲、浑然天成的长成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巧,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好用自然界的动物比喻人物,他描绘翠翠的天真活泼、温柔驯良,“俨如一只小兽物”,“如山头黄麂一样”,笔间充满喜爱。

对渡船老人的刻画沈从文更是不惜笔墨,渡船老人他勤劳、善良、苯酚、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无论面风吹雨淋,寒暑春秋皆忠于自己的义务职责。“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他从不收取过渡人的钱物,不得已得来的好处总想法超量报答。他对河街上的人是那么的热情,同时也赢得了他们的尊敬,无论是船总顺顺还是卖酒的卖肉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和谐自然,让读者叹息。

船总顺顺是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自然比渡船老人来的大气、豪迈。他慷慨大方能济人之急,喜欢结交朋友仗义疏财,公正无私。有一个妻子两个儿子,“年纪较长的如他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边城》中从翠翠、渡船老人、船总顺顺以及其他人身上我们看到他们是淳朴的、壮实的,真实而没有私欲,他们身上的共同特点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近乎完美的人格刻画让人觉得有些质疑,沈从文通过这些完美的人物塑造来美化湘西的人情,其中隐藏他说不出的湘西情。

二、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现的湘西情怀;

《边城》中的哪一方乐土安置在湘西的偏僻小镇茶峒,优美、宁静的环境对湘西淳朴人情、善良人性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茶峒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沈从文对这种环境的向往,对湘西的热爱。

首先写优美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比如翠翠名字的由来及她的脾性“为了住处两山多簧竹,美景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并且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人与自然相处融洽“近水人家多在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沾酒……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及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印象,非常愉快”

其次着重描写这个小镇的宁静祥和,表现它令人神往之处“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及其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三、茶峒社会风俗中的湘西情怀;

沈从文并不满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这种美德不是个人修养的结果,而是本地风尚习俗使然,沈从文为了强调边城民风纯朴,在当地风俗的描写上不惜笔墨。比如,端午节的热闹场景赛龙舟、捉,鸭子、放炮竹。在日头月光下长三年六个月的歌,赢得女孩子的芳心。就连失足妇女接客这种极端的事例也理想化了,在美化湘西淳朴民风中流露出他对湘西的那份情怀。

沈从文的成长及人生经历使他对湘西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感,这种情感将他和湘西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边城》中人物性格的完美刻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桃源式小镇的描绘,湘西纯朴民风的描写强调,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他对湘西的眷恋,表达着他对湘西至深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载《文学季刊》2卷1935。

篇一:边城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

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2.《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阅读课文

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

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四、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

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

相应的描述——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

“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

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

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桃花源的人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翠翠和外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祖孙情呢?

①翠翠在外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②请概括翠翠和外公相依为命的生活。

帮外公摆渡、和外公一起晒太阳、听外公讲故事、和外公“我吹你唱”、帮外公备办物

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四)小结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第二课时

五、展开讨论,明确小说主旨,体会沈从文小说风格。

1.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①结合时代背景。

②结合《桃花源记》。

③结合作者的话: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④结合沈从文小说题材、创作意图。

讨论明确: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3.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六、拓展延伸

1.如果要以翠翠为标准,给边城茶峒选一位旅游形象小姐,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女孩,如何来给她造型?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描述出来。

2.请你为边城茶峒(或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导游词,要运用景物描写。

3.为边城茶峒策划一个旅游营销方案。

(一)回味《边城》

——(与君初相识于文字,犹如故人归于心田,点点墨痕沁入寒江雪,夭夭羽鹤化为杯中影。名家的章句不在高处,尽数归于寒塘鹤影。)

有一种感觉总是在想念时,才承认是相思;有一种期待总是在梦醒后,才知道是永恒。爱情历久以来都是一个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记得在中学时候,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有一篇名为《翠翠》的文章,温馨细腻。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没错,它是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走进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走进人情质朴的湘西,感受《边城》里对爱情的另一番解说,对人性的另一番赞美。

一直想找个时间,看看所谓的花开不败,情非得已,任由满心的眷恋和依依不舍搁浅在曾经的梦里,伴着落叶纷飞淡忘了所有的悲欢离合。此生依旧,留得时间消耗勇气,一切只因言不由衷。青春让人醉,岁月让人愁,谁欠了谁的幸福,只有命运知道。给岁月添一份淡淡的惆怅,她依旧可以很销魂;给青春添一份莫可奈何的柔情,她依然可以紧紧扣人心弦。《边城》里,翠翠的爱情是一出凄美的舞台剧,留给我们扣人心弦的美,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无眠、无泪、无悲……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是一部充溢着湘西浓厚乡土气息的中篇小说。它描写了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老船夫和翠翠,以及小城的民风民情、每一年端午的龙舟赛事、船总顺顺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灵活逼真地刻画出各种人物的形象、心理活动、动作表情。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般的边城世界,人们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每个人都过着一种“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的生活,就连吊脚楼**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淳朴的情操,那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留白的艺术,只是稍加点染几个细节,将更多的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如翠翠未见到傩送如何遗憾失望,大老如何惊艳于翠翠的美丽而一见倾心,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边城》之内容再现

——(翩若惊鸿,给素年的光景镀上余辉。婉若游龙,在似锦的岁月平添缱绻。心底的文字惊艳了整个时光,只为向你诉说,素年锦时中的那段过往。)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1902年,湖南苗族凤凰县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青春很美,无法言语的美;岁月很销魂,刻骨铭心的销魂。一代文豪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是《边城》仍旧像一首诗、一幅画,镌刻在读者的心里,紧紧扣人心弦。

在小说中,作者首先描述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与当时作者所处的动荡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缓缓地舒展开来,仿佛我们的眼前也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座安详的小城,那里住着的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与女孩啊!那个老人便是老船夫,那个女孩便是老人的孙女——女主人公翠翠。

翠翠长大了,证明老船夫真正老了。可是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老船夫不曾料到,早在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与傩送二老在河边第一次相遇,傩送已爱上翠翠,翠翠下意识里已朦胧生出对傩送的爱恋。不巧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爱上了翠翠。更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女儿的陪嫁,正托人向顺顺放口风,要傩送作女婿!……

在这同时,天保想到翠翠,托杨马兵向老船夫探口风。老船夫回答说:“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到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自己作主! 走“车路”与走“马路”,要碾坊和要渡船,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天天保当真请了媒人,走车路向老船夫提亲。老船夫要让翠翠满意,问翠翠对这事的意见。翠翠却不做声。

翠翠弄明白了,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怦怦地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我始终相信:爱情是不经意遇上的,而非刻意寻找。因此,从不敢轻易许诺,就像翠翠一样,正值一个最好的年纪,完全源于自己太向往永恒。

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老船夫把自己孤单在一个人的角落里,不想起身随时间胡闹,等到一切都沦陷后,终于明白,原来自己真的老了。每个人都一样,我们无法不老,却还有可能年轻。只是我们没有时间与青春喋喋不休,没有勇气与岁月拉拉扯扯。

青春很美,没带走感动,没带走一起许下的诺言。岁月很销魂,嬉皮笑脸的一路走过,没忘了跟我们开开玩笑。笑醉几多柔情,笑醉几多愁,笑曳几多风雨,笑曳曾经的是是非非。老船夫随着岁月苍老,可世人却还没有理解他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品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随白塔的坍塌而睡去了,永远的睡去了。

后来,翠翠明白了祖父活着的时候所不曾提及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天保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嫁妆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想起了哥哥的死,且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就这样收场了,没有直接道出翠翠能否等得到傩送归来,也没有透露出傩送最后是否会回来。意味深长,让我们回味无穷,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在《边城》这部小说中,沈从文刻画的小说人物形象而逼真,翠翠,老船夫,船总顺顺、天保和傩送两兄弟,仿佛都是现实生活中质朴热情的湘西人民中活生生的一份子。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雨、阳光、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在摆渡的港口,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出柔中带刚的美。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作者笔下的老船夫忠厚老实,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沈从文就是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船总顺顺尽管有钱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气。老船夫死后,他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关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仗势凌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不思量,自难忘。”不知道,到最后,翠翠在孤寂中如何才能熬得过漫长的等待。爷爷走了,只留下翠翠孤身一人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多么精心的收场,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

冷冷的晚风,轻轻地吹起,吹乱了满怀的思绪。辗转的流年,悄悄地从指缝间溜走,不留痕迹。多情的岁月,在翠翠娇嫩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年轮。脆弱的心,在纤尘中落寞成了一季的风花雪月。一世的情缘,刹那间冻结成了美好的海市蜃楼,不知道翠翠是否能够等到二老归来?让我们想象一个美好的结局吧,也许,这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吧。

(三)《边城》之含沙射影

——(邂逅于荧幕,心心相念。约会于胶卷,月华如练。隐隐约约察觉,这虚幻的世界,彼岸的光影与你相约。)

罗裳散不尽妖娆,万千想念,万缕相思,洗净了今生所有的繁华。落泪的眼眸尘封不了轮回,流不断浅笑的优柔和今生若隐若现的倩影离愁。沈从文四年情书换来的爱情理应是美好的,可并不尽然,给我们的是温暖而又莫名的伤感。

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学生,沈从文爱上了她,不顾一切。他写下了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这个人只能是张兆和了。

当沈从文认识张兆和后,他的情书便如狂风暴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张兆和席卷而来。然而,张兆和却很冷淡,他的信,她几乎一封也没回过。胡适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的回答倔强而骄傲,她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他写给张兆和的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和别的人要好,等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用情至深,我想当看到这段话时,很多情感柔弱的女性都会不自觉地为他落泪。

四年的情书,终于打动了张兆和“顽固”的心,1933年9月,他们成婚了,而《边城》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文中的主人公翠翠便是以张兆和为影子写下的。

他至死都深爱着张兆和,为她的第一封信哭得又伤心又快乐,为她的一个笑容、一句赞赏“欢喜得要飞到半空中”,为她的一次生气、一个抱怨而陷入无穷的苦恼里,甚至想去轻生。生活的苦,让他并没有得到张兆和的理解。

他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终于,他还是回到了故乡,归葬在了湘西灵秀的山水里。

他坟地的对面是一片悬崖,崖上蓬勃生长着大丛的虎耳草,《边城》里的翠翠,只有在梦中才能摘到。他爱过的“那个正当年的人”,便似那悬崖上的虎耳草,这一生他没有摘到。在他们的婚姻生涯中,张兆和并没有完全理解他。

爱情不是不顾一切的冲动,也不是无所谓的追逐与忙碌,真正的爱情是相互理解与牺牲。我想要是他们彼此相互理解,那将会是一段诗情画意的时光。就像文中的主人公翠翠,守候着渡船,守候着那飘散后或许来世才能会合的两片云彩,守候那没有花期的蓓蕾在梦中热烈的绽放。

也许这世上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责任对另一个从一而终,任何一份爱,都是恩赐,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奢望恩赐永恒。有时候,我们总习惯看着一份份的恩赐擦肩而过,然后站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想着自己近乎荒凉的所谓爱情,为自己其实生活的很累,我们可能平静地想哭。可翠翠没有,她坚持着。

有时候,别哭的太早,只因为真正的伤心未到。是什么忍住了伤悲,是街上的行人还是夜色太美,或者是我们满心的期待。那些风和雨的漂泊,翠翠没有逃避和退缩,可我们要怎么去应付,才不至于闹得青春不知所措。

《边城》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新一番的认识,对人性有了新一番的了解。多么希望这个时代里的爱情如作者笔下湘西小城的那般纯洁美好,多么向往这个社会的人们热情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