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关于佛的优美的散文句子 正文

关于佛的优美的散文句子

时间:2025-04-29 15:42:55

最早知道有关佛的印象是很小的时候看的一部电影《神秘大佛》,很多年过去,到现在还记得的只是这样一个名字,还有一个叫刘晓庆的女人,一个叫四川峨眉山的地方,再多就没有了。

后来渐渐长大,再次接触到与佛有关的事,是在书上看到这样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我不知道这对联是谁写的,也不敢妄言这一定就是或者就一定不是佛祖的本意。

再后来接触到的便是曾经看到的一部电视剧《济公》,游本昌诙谐幽默的表演常常让我忍俊不禁,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我从来没有研究过佛学,不知道佛学的精髓,但我家里有亲人信奉基督教,经常去礼拜堂给一些教友讲述那些圣经上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哲学。在我的亲戚中也有信佛之人,每到初一十五便会跑到城里去烧香拜佛。我不知道他们在这些信教信佛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但我能感觉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快乐,对于一些普通的乡下女子来说,这快乐也许比什么都重要,有这快乐便已足够。

这几乎就是我所有与佛有关的记忆了,但是我这样一个与佛无缘的女子,今天还要在这里写下一些不是来自佛教但却也能与佛扯上那么一点关系的话,不知道看在别人眼里是不是也成了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应该是真的,我信。但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我便不以为然,我不觉得佛祖会有“笑”人的本意,我更相信这是世人的妄言。无论佛也好,教也好,之所以能够广泛持久的传播开来,最大的原因不外乎是教人向善,让人在世事中与人为善。所以,佛祖一定不会去“笑”任何人,我更相信佛祖的眼里这世上只有可笑之事,没有可笑之人。

前几天在我所转载的一个关于女人如水的帖子中,说到了水的善,柔,容与恒。这里便单说与佛有关的'这个容。有朋友在帖子说,女人如水固然很好,但易被污染,不若先做洪水,将这一切冲刷干净再说别的。对这样的话,我并不十分赞同,我觉得之所以水易被污染,正是从某种方面说明水还不足,不足深,不足多,不足以包容这些污秽。倘若有足够的雅量,便可以将这一切的不干净包容在其中,消弭于无形。水如是,心胸如是,佛祖如是,如水的女子如是。

说过了对联,再说济公的这句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这一句是济公在喝酒吃肉的时候被寺院的老师傅教训而说出来的。看在老师傅的眼里,这也许不过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强词夺理,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都知道,只要心里有善念,不一定要将佛祖时刻挂在嘴边。再联想到更远一些,其实未必就仅仅是酒肉穿肠过,其实,这世事也便如酒肉,爱也好,恨也罢,大可以让它穿肠而过,不留一丝一毫,这世上便只有人,善良的人,可爱的人,而无事。

踏青,露珠,听竹林沙沙。翠鸟啼鸣,合清风琴弦,冉冉升起晨曦中淡蓝色的雾,萦绕在山腰。林中,传来寺院低沉浑厚的钟声,雾里,隐约看见寺院尖顶上一束金黄色的光亮,在飘逸的雾带中闪耀。山峦静谧,清浅欢悦,入心听佛。晨曦修炼,收心合掌,除一份浮躁,去一股邪念,悟一身善良,洒人间大爱。

拾几根松枝,烧一壶记忆的暖茶,把苍白的.时光染成温暖的书笺,把过往云烟淡淡的浮散,晕开,化作浅云淡雾,融入天云。荏苒时光,入佛入心,飘逸而去。品一盏清茶,润心;赏一片绿叶,静心;望一湖青波,尝心;眺一幕天云,清心。闭目静思,佛入心底,行云流水,飘逸随性。沉浮中,时光静谧,佛沉底韵,芸芸众生,都在修行路上。

一杯清茶,邀三五好友相聚 ,谈天说地,集情缘于盏中的一份清欢;一餐粗饭,请几个亲人共宴,家长理短,暖情意在桌上的一碗热汤。简约中有朋友情怡,宁静里是亲人手足。茶暖心,汤抒心,情温心,佛静心。红尘中不问纷争事,跳出是非圈,静入清茶,融入淡饭。经年日月,岁月情长,缱绻时光,静守佛心。

静坐光阴,闲看云开日落,谈笑花凋香零。流水涟漪,岁月已逝,白发染双鬓;品酒思念,往事泪水,酸甜苦辣麻。如轻风飘过,心曲在暗香里徜徉,沧桑在恬静中拂去。心静容入乾坤定数,心善包下岁月流年。晴看牡丹,花前月下喃呢,雨观绿荷,相思烟火念想。一茶,半日;一酒,夜宵;一溪,伴笑;一琴,醉眠。佛入心,时光静谧。盏杯里照恬淡人生,风云中描精致岁月。

深山古庙里,有一口钟。据说,撞响它,声音清越得能驱散瘟疫。

但在这座庙里,只有一个僧人,能撞得出这样的钟声。浑厚悠远的钟声飞出寺院,回荡在青山碧水之间,一圈一圈的无形的涟漪,似乎一直荡到了天国。

大家都认为这个撞钟的人定是位得道的高僧。

终于有一天,这位得道高僧告诉了大家一个惊天的秘密。他每次撞钟,心里都念着一个女子。这清越的钟声,是送给那已经遥隔阴阳、生死两茫茫的爱人听的。他用了心中所有的思念和挚爱撞出了最动听的钟声。

众人愕然:原来,他不但不是什么得道的高僧,甚至还是一个未绝红尘俗念的槛内之人。

故事中痴情的僧人已经远去了,但那不绝的钟声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得道”,“道”是什么?谁人又能“得”?

若说“道”是天地万物之法则规律,那么,“得道”便是对这法则规律的'洞察敬畏,从心所欲,而不逾这最高贵的“矩”。而在这所有的法则与规律之中,于人而言,最神圣与纯洁的莫过于人之本性与真情。

怀抱真情、秉持本性的人,才有可能得道;而对人生最美好的情感——爱——的真诚与执着的追求,恰恰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真情与本性。

世上本无佛,佛皆来自红尘。来自红尘的佛并非是弃了红尘、绝了俗念,正相反,莲花台上的佛,正是对俗世有了太多太多的照拂,对红尘有了太深太深的悲悯,才把那小小的拥抱一个个体生命的爱,升华成了普照天地、温暖乾坤的大爱。

那个撞钟的僧人,心中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俯视苍生的佛,心中有整个浩渺无穷的宇宙。而我们每个有幸为人、愿意以真诚的心灵歌唱的生命,心中皆有一个佛。

每一支动听的歌,每一首隽永的诗,每一章传世而不朽的乐曲背后,皆静立着一座佛。

为他吟诵,为他咏唱,心有澄明圣洁之感,恰似静悄悄、清朗朗的夜里,高悬一轮皎洁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