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龙柱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龙柱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1 18:51:16

柱子拼音

【注音】: zhu zi

柱子解释

【意思】: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持作用的构件,用木、石、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制成。

柱子造句:

1、这些柱子支承着屋顶的重量。

2、我们必须用一根木柱子撑住屋顶。

3、四根大柱子支撑着这座建筑物的沉重屋顶。

4、坑道顶用柱子支撑着。

5、我们从巨大的柱子间穿过,来到了博物馆。

6、有时候,她就停下来,机械地靠在栅栏门上或柱子上歇一会儿;然后又用她那丰满圆润的胳膊挽起行李,不慌不忙地再往前走。

7、然而,钢架的柱子是可以随着摇晃自由上下摆动,有钢管托牢牢固定在基座上。

8、那个坏人吃了一颗药丸后静止不动地坐在柱子上直到现在。

9、石林的岩石由石灰石构成,形成的原因是雨水渗透了地表,腐蚀了一切,只留下诸多岩石柱子。

10、那一根柱子,照此一样,也有网子。

11、参孙到达大衮庙后,他让那个那个仆人把他带到两个柱子间,好让他休息一下。

12、附近的.一幢二层楼颤巍巍的倚在一根柱子上,像盒子式的火烈鸟。

13、另一个女孩躲在了柱子的后面。坐在喷泉台子上的仙女因惊恐畏畏缩缩。

14、看看柏林吧,在这里,建筑物上密布的弹孔和勃兰登堡门附近阴森的石头和柱子时刻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共同的人性。

15、他们通过每一次碰撞,将运动产生的能量传给巨大的柱子—像个摆锤一样释放所有的能量。

16、通过一组追踪器的辅助,安装在一个柱子上的CPV电池可以精确的追踪太阳从而达到产生最佳太阳光线的效果。

17、他劝说他们都躲到柱子后面同时他开车去店铺那呼叫公路巡警。

18、这些建筑常常有高高的柱子、飞拱、高耸的尖塔和逼仄的窗子,所有这些都构造出竖线,看上去,都突出来与地表垂直。

19、瑞士的喜力啤酒柱子广告提醒我们不要酒后驾车。

20、我看过那些照片:教堂烧黑了的柱子戳在那里,像一只坍倒的长毛象的肋骨。

21、但,去掉经济政策的四根坚实的柱子实在是为了一点点当下的利益而给未来强加了太多的代价。

22、朝代表撒旦魔鬼的柱子投掷石头之后,穆斯林朝圣者离开米纳山谷,这里靠近圣城麦加,投掷石头是朝觐仪式的一部分。

23、事实上,那有一个高纯度锌的柱子,存在于整个时期。

24、装备了可扶持的柱子以及最快环道上的长椅,这种移动人行道被证明是非常安全的。

25、这是丹麦一个常规的广告柱子。

26、哄笑声更大了;他们看见卡尔的怪相,捧腹大笑起来,笑得没了力气,都一个个地或靠在栅栏门上,或靠在柱子上,或靠在自己的手杖上。

27、它那些老大老粗的石头柱子,得替我稍微打扫一下,好好地做一座街垒。

28、一位住在他家斜对面的医生主动提出让他们住在他家,他的家因为有装饰性的柱子而被称为“壁柱屋”。

今天,我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永定门内大街路东的祈年殿。它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谷之处。它造型优美,结构独特,给我印象最深。

祈年殿造型美。从远处看祈年殿好像一把巨伞,立在圆形的高大的石台基上。走近看祈年殿啊!祈年殿真高真大呀!高差不多有40米,直径大约有30米。深蓝的殿顶好像一顶帽子。洁白的台基犹如白云;深蓝的殿顶好像穹苍;柱子,彩画,鉴宝顶好像彩霞,而祈年殿像美丽的空中殿堂周围既有穹苍又被彩霞包围。多美呀!

走进祈年殿我发现祈年殿与其它宫殿不同的是不用大梁和长檩,只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祈年殿里的楠木柱我数了数一共有28根。中间的4根龙柱高大约20米,龙柱可真粗啊!粗的我的手都抱不柱。中圈还有12根金柱。外层有12根巨柱。看到这里我才发现祈年殿中的柱子还是真有点奥秘呢!你看4根龙柱是不是四季的意思;12根金柱是一年十二个月的意思;12根巨柱是一天十二时辰的.意思;12根金柱与12根巨柱相加等于二十四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4根龙柱加12根金柱加12根巨柱等于二十八的意思是二十八宿,是不是很奇妙呢!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的大理石,上面有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相互呼应。让我觉得整座殿堂富丽堂皇。

啊!造型优美、结构特别的祈年殿,我爱你!

(一)句数字数不同

格律诗,除排律外,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别为20字和28字,后者八句分别为40字和56字,这就是所谓“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对联则“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句数、字数多少不拘,少则一字,多则上千言。这个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的不同,影响甚至决定着联和诗在创作自由度上的差别。一首格律诗,每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对就是相粘,在词汇选择上限制较大。对联则不同,由于没有句数和字数的硬性规定,不仅在文字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边句与句之间一般也没有平仄相对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动空间要大得多。

(二)叶不叶韵不同(押不押韵)

不仅格律诗要有叶韵,而且自《诗经》以来所有的诗、词、曲甚至当代的大部分新诗都是叶韵的,所以诗属于韵文。诗中的律诗,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所有偶句都必须叶韵。对联,不管多少句多少字,从理论上说,只能排成“两两相对”的两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韵。况且,最初的对联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联,这样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韵,因为一个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谁叶韵的问题。由此,人们有理由将对联列入非韵文。由于对联不要求叶韵,就更增加了语言选择的自由度。以格律诗为例,《平水韵》中“十五咸”韵部只有41个平声字,最多的“四支”韵部也只有464个平声字。一首诗的韵脚用字只能在一个韵部内挑选。可对联由于不叶韵,所以不受韵部的限制,几乎所有汉字都可作为选择对象。虽然近些年有韵联出现,但这是对对联品种的丰富,并不改变对联不要求叶韵的本质。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诗包括排律在内,对仗的平仄匹配,实际上只有两种相对句式。以七律为例: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种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种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称为律句,违者称为失律。对联,当然也讲究当句的平仄协调,但不完全同于律诗。对联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认为,五言、七言等短联,采用律句较好。但总的讲,不必用律句来束缚对联的创作。因为,对联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长短参差不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说,对联具有不同于律诗的语言特点,既可以用诗的语言,也可以用散文语言,还可以用俗语、谚语、成语、既定语、口头语甚至俏皮话,它们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组成。所以,对联平仄匹配句式,相较于律诗要灵活得多、丰富得多。

(四)词性宽严不同

律诗的对仗,在词性要求上是十分严格的,除上下句相对部位用语必须词性相同外,甚至还有一些细化要求,如名词相对,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动物名对动物名,植物名对植物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对联在对仗上的词性要求较之于律诗则要宽松些。语法上古已有之的词性互用,律诗允许,对联自不必说。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确的不同词性之间的对仗,对联中也时有所见。如北宋名将宗泽墓联:“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撑”是动词,“尚”是副词。再如一副贺冯玉祥五十寿联:“为民族存正气;是抗战之前驱。”“存”是实词,“之”是虚词。由此可见,联律与诗律在词性对仗上,总则相同,细则有别,诗较严格,联较宽松。

(五)同字处理不同

同字必须用同字相对,是对联与律诗共同遵循的规则。但在一首律诗中,颔联的同字不能再在颈联中出现。对联却不同,同一个字,不仅可以在本边各句中反复出现,而且可以在上下联两边错位出现。最大的不同是,律诗绝对不允许同一个字处于对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许同位重字。在对联中,却允许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同位重字,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类。如弥勒佛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虚词同位重字。还有更宽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甚至允许实词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题》联:“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不忘”就是实词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陈东成副会长著文说:五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诗的音步只限于上述“可以”的范围,而不能进入“也可以”的领域。与律诗对仗句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其余就可想而知了。陈东成把联律与诗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点讲到家了.如果还要罗嗦几句的话,在“其余可想而知”里,由于对联“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组合量在理论上是个天文数字。这就使得对联的音步较之于律诗更加纷繁多变和交错铿锵。

(七)自对方式不同

自对是对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与字的自对,如郑板桥联:“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其中“贫富”是形容词并列形成自对,“往还”是动词并列形成自对。这种双字对上下联互对可以不论词性。这是联律和诗律所共有的。另一种自对方式,就是本边自对。这种自对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本句内词组与词组的自对,如用“富国强军”对“风调雨顺”,前者为两个动宾结构词汇自对,后者为两个主谓结构词汇自对;二是本边内句与句的自对,如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燕语莺歌,龙飞凤舞”,每边两句各自相对;三是本边句与句对排比方式形成的类似自对,如马萧萧名誉会长的一副联就是这种情况:“山水好,人文好,谁不说俺嘉祥好;石雕乡,唢呐乡,无非壮咱宗圣乡。”由于字数句数上的不同,这种本边自对是律诗所不具备的、所望尘莫及的,但恰恰是对联独树一帜、引为自豪的。

(八)违规犯忌不同

律诗,包括所有的律句,为了保持严格的平仄交错句式和整齐的抑扬顿挫声调,明确规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连平、四连仄;四是不得有孤平。这些规则,凡是会写格律诗的人都很熟悉并严格遵守,稍有违反就会引起违律和犯忌的议论。

对联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样进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样两字一转换,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为三个,也可以分为两个,其极端的可能只有一个,所以就不忌讳失替和四连仄、四连平;上下联平仄相对,只要求节奏点的字平仄安排必须相反,非节奏点的字平仄可问可不问,因而也就不忌讳三仄尾、三平尾;由于这两种情况与律诗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讳。这样一来,就使得对联在遣词造句上享有更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也使其所运用的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