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代诗歌中设问手法运用浅论
设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中国古诗文中广泛运用,不但提高诗文语句的表达能力,而且取得了应有的审美效果。那么,什么是设问?设问就是自己突出问题,自己回答,或者不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无疑而问”,或者说“明知故问”的语言运用形式。其本质不在质疑,而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我们从“问而不答”式和“问而回答”式两个角度来看设问修辞手法的审美意义。
首先,“问而回答”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义。
“问而回答”式是设问修辞手法的最基本的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问而回答”式是运用得最广、最多的一种语言形式。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歌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一句设问,紧接着后一句回答。这种自问自答,明显地说明不是“有疑而问”,只不过是运用“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以此强调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一样深长,自己的愁绪如同河水一样绵延不绝。
又如《木兰诗》开始四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诗中开始,木兰叹息,爷娘问女儿你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是因为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在这里,诗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并“问而
回答”。爷娘听到女儿的叹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与爱护,就问女儿为什么叹息,女儿予以回答。在回答中,诗人不但表明了木兰叹息的原因,更是有助于推动事件的发展,而且在一问一答中引起读者的注意,更好地感受到木兰在叹息中所表现出的真情与伤感。
其次,设问中“问而不答”式的审美意义。
《五柳先生传》是田园诗人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属于纪传体文学。人物传记具有较强的真实性特点。梁时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过:“??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时人为之实录。”也就是说,文中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为自己画的像。
文章开始,诗人以虚代实,暗示出自己是一个隐士,然后描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特别是文中所描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饮酒,每饮必醉;常著文,以此自娱等,真切地描绘出了一个不羡慕名利,不追求荣华富贵、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文章在最后的一段是赞词。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在叙事之后加上一段赞词来表达作者的意见。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人物传记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话作议论,也就是一种点睛之笔。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故事后,也加上“异史氏曰”的议论,这种方式,不但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引起读者的注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意思就是说,“对贫贱不悲伤忧愁,对富贵不追求渴望。”饮酒作诗,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他是无怀氏时代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吧?
首先,我们来看,句中的“无怀氏”和“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在他们的那个时候,人民生活安定,恬淡自如,社会风气醇厚朴实。这在《礼记·大道之行》中都予以表现,在陶渊明自己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也给予了形象的展示。可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充满着“乱”与“篡”的动乱时代。怎样来表现?在文章最后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采用了“明知故问”的方式,明明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候的人,为什么要说“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呢?对此,我认为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从内容上看,是“明知故问”,却“问而不答”。陶渊明在文章的开始就说了:“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从文章的结构来说,是一种照应。但从意义上说,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照应。而是通过照应表现出来文章深沉思想情感。在古今(即上古时代与东晋时代)对比中运用设问,而且是“明知故问”,就给读者留下了审美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情感。从而感受到陶渊明隐居田园不正是置身于官场之外,表现出绝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坚守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善其身的人格品质吗?
二是从作用来看,设问中无论是“问而回答”,或者是“问而不答”,这些都是“无疑而问”,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在文中,陶渊明他让读者思考什么?读者在阅读中,联系全文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设问中,认识到陶渊明之所以提出了上古时代,其实也就表明了陶渊明对那种充满着纯朴风气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从而认识到陶渊明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认识到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但不是消极的隐退,而是在思想上充满着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设问句在诗文中不但具有起着强调,引起读者思考的意义,而且还有有助于加强语句的情韵感,提高诗文的表达效果。
篇二: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中的设问角度
1. 对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写景又透露出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表现技巧答题基本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古代题的解题技巧
(1)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意象。
(2)从情与境的结合上把握意境。
(3)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意图。
(4)明确题干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5)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
(6)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7)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修改后工整地誊入试卷。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典型例题分析
一,举例与分析
望海楼 米 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 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 了诗歌的气势.
(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 的高峻奇伟.
第(1)题的答案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 ;②声音(画角) ;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二,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 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2)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 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 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 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 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 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 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附答案及简析
1.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 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 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 情.
2.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 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 恶之意.
3. (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 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篇三:内容设问式默写题
《观刈麦》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夏麦成熟景象的诗句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村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白居易在《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割麦的极度辛苦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妇拾穗原因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自愧”与“自责”。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状况的诗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破屋漏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对“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为实现愿望,宁可自我牺牲”的诗句是: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离骚》
1.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叙述自己极度苦闷的原因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改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死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诗句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的诗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遭贬抑,。(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屈原在《离骚》的结尾表明坚持理想,至死不变的诗句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2、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我看很好做。
3、学好
4、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当之无愧的人口第一大国。
5、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6、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7、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没有。
8、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9、”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10、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11、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12、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13、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原则一:首尾相应结构严谨
1、(开头)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结尾)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2、(开头)站在塞纳河畔,可以触摸巴黎时尚而又典雅的脉搏;身处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漫步银座街头,可以领略东京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停留黄浦江边,可以体味上海兼容而又独特的精神……
(结尾)我在无限的思考中面对都市,触摸它的外壳,也渴望触摸它的灵魂。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内质可以像外壳一样美丽动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虚假与轻浮都会变得真实与坚固,但愿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但愿我们可以重新触摸到都市那由内而外的如花般缩放的美丽。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原则二:自然收束
例:(开头)人生,其实就是一次过程,很多事,很多人,失败过,经历过才会懂,才会成熟。当失败来临的时候,不要伤悲,而应该看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一次锻炼的机会。冲过去,会更美好、更灿烂的生活等着你,更会有一番成就感;如果退而不前,那只能迎来更多的失败,更多人生的遗憾。
(结尾)当我们快要走完人生路时,回首这一生,特别是那些困难和失败时,会觉得,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战胜、克服了它们,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无瑕。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原则三:画龙点睛
例:(开头)怆然的灾难,古来有之。然而历史由古而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振奋人心,撼天动地的团结?《史记》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在今天,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何愁家不安,何愁国不兴?
(结尾)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团聚一处。而将五洲四海的人们集汇在—起的纽带,也许,是这样的期望: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原则四:使用诗歌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自己生命路上,有时很难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弯路。不妨跳出来,调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生活。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原则五:妙用修辞
例: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高考作文结尾技巧点拨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结尾十分重要,不能虎头蛇尾,也不可画蛇添足。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有余味耐咀嚼,更要让读者读完文章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精妙的结尾,能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能够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给人如品香茗、如嚼橄榄之感,让人回味无穷。结尾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来采用适宜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文章结尾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优美的乐章要有好的尾声,或余音袅袅,或震人心魄。议论文的结尾能起到归纳全文、照应全篇、深化主旨的作用,并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回味无穷,又称豹尾。这样的结尾,通常有以下几种:
1、点睛式
用简洁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归纳总结,揭示中心,点明意义;或议论收束,突出主旨。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放在远处品味》结尾——因此,当你正为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绞尽脑汁时,不妨将其放远了品味,这时你会蓦然发现,距离并不重要,亲疏并非是牵绊,绊,放远了的事物原来也别有一番天地!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结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不能夸口说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同时,也没有人一无是处,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在“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在“迷茫怅然”时相信别人,让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我们才会拥有精彩的人生。2005年高考某考生优秀作文《在细微中体味博大》结尾——书法、绘画、音乐这些细微的元素,构成了气势恢宏的中华五千年的博大文化。这种博大不是我们把细微的元素一一罗列出来所能涵盖的,我们需要进行文化的苦旅,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文化的精彩,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使自身在人格上得到充实、磨炼和升华!这些作文的结尾都用非常简洁或者是深含哲理意味的语言来点明题旨,突出文章的中心,增强了论证力度,也增加了论证结构的完整性。
2、升华式
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作者这样结尾:
综上所述,忙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但是我们的忙应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保证生活的质量,人人都能忙出效率,忙出成果,从而带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者将张弛之道的效果,由个人而延及国家、人民,使文意丰富深化,自然升华了主旨。)
3、照应式
结尾照应文题,或照应开头,前后呼应,血脉贯通。照应式又可按具体表达方式分为两种。
1、照应文题。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结尾——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尾点题,文题照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紧扣题目,点明论点,收束有力。
2、照应开头。
第一,复现式呼应。文章开头的抒情、议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说明要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语句略有不同。由于开头结尾对同一内容反复强调,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第二,递进式呼应。文章的结尾在文章开头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基础之上,在遥相呼应的同时,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以此带动读者认识和情感上的飞跃,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深化文章主题。
第三,虚实式呼应。文章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虚实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
第四,对举式呼应。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首尾呼应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以“引用”手法开头的文章,即开头引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议论首尾并举,共同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并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之美。
4、引用式
用名言、俗语、警句、歌词和诗文结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2003年高考某考生优秀作文《不可靠,不可不靠》结尾——最后,“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滥用和误用”。笛卡尔也告诉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应谨慎地基于理智,辅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亲疏远近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结尾引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既是对前文的归纳总结,又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不仅同开头紧密照应,而且还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名言、警句、俗语等结尾,不仅是对文章整体上的一种提升,而且使得文章的哲理性加强,耐人寻味。
5、排比式
这样的结尾在内容上能照应前文,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深化主旨的作用,更兼语意亲切感人,语句富有节奏韵律,能使阅卷者击节称叹。
如: 忙碌的身影,也已为现代化建设加瓦添砖;
忙碌的身影,也曾让世界为你感动呐喊;
忙碌的身影,也向关怀你的人倾诉爱的呼唤!
作者有意将三个排比句独立成行,强化了结尾的意图,给阅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三种结尾形式常常互相兼容,使结尾的形式更为丰富。显然,要写好结尾,作者必须有着全文脉络的强烈的整体感,有着深化中心、升华主旨的强烈意识,遣词造句要抒发饱满的激情,从而使结尾蕴含震撼力。
6、设问式
设问结尾,发人深思。2005年高考佳作《米卢与孔明》结尾——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功利与目光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该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某考生高考佳作《人生也是一张答卷》结尾——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你会如何作答呢?2005年高考佳作《走不倦的人生》结尾——繁忙的人生中,快乐不少,痛苦不多。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虽然《潇洒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潇洒走一回呢?以上佳作都在文章的结尾采用设问的方式,不仅引起人们的深思,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达到了较好的结尾效果。
7、抒情式
结尾抒情,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明观点、态度,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005年高考佳作《永远的苏武》结尾——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啊,我们永远的苏武!
以“壮哉”“伟哉”“奇哉”“雄哉”表达对苏武的敬仰赞美之情,有感染力。
2005年高考佳作《平凡成就伟大》结尾——
大地无语,那青松、鲜花、小草和浪花都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应时刻铭记:平凡也可成就伟大。
2005年高考佳作《该忘记的与该铭记的》结尾——
让我们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2005年某考生高考优秀作文《菊花?烈酒》结尾——
忘记痛苦与仇恨,忘记一切不值得记忆的。铭记快乐与温馨的感情,铭记一切助你成功的基石与动力。擦亮你的双眼,摘一朵淡泊却幽香的菊花,喝一口浓烈却香醇的美酒,携一腔激情与感恩,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精彩
8、对比式
对比式结尾能在鲜明的对比中彰显文章主题。
2002年高考佳作《与永恒拔河》结尾——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
而往往是后面这些人,托起了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索永恒的答案。
9、反复式
相同语句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回肠荡气。
2005年高考佳作《一路同行》结尾——
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生活赠予的阅历和经验;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人生美丽的收获和付出;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这一路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10、后记式
结尾以后记的形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倾诉情感,既文采飞扬,又显得含蓄而富有哲理。
如《那鱼那鹰那人》后记——
鱼,终究离不开给予它生命之源的水。
鹰,终究离不开给予它希望之源的天空。
我,始终逃离不了父母和亲人朋友们用爱心编织而成的幸福网……
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比喻式结尾,语言优美,意蕴隽永含蓄;逆转式结尾,结尾突然逆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