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
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穿插大量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定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基础知识,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三、自学检测
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四、讨论、释疑 (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2、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3、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4、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总之希望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五,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一只鸽子改变了“我”的心意,这只鸽子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它的?请从文中划出作者描写鸽子的语句。
1、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2、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惹人怜爱,使我不由……
通过描写,鸽子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渴求着什么?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 。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以“我希望……不再……”为句式)
我希望: 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让我们放声朗读第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
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
4.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六、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呢(请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来谈谈)?
七.最后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望同学们能够:
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明天不封阳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记叙文。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既可以欣赏和谐的自然组合,又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透过自然界来解读人类,从而作出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而本文正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穿插大量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定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基础知识,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三、自学检测
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四、讨论、释疑 (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2、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3、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4、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总之希望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五,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一只鸽子改变了“我”的心意,这只鸽子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它的?请从文中划出作者描写鸽子的语句。
1、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2、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惹人怜爱,使我不由……
通过描写,鸽子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渴求着什么?
如: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 。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以“我希望……不再……”为句式)
我希望: 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让我们放声朗读第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
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
4、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5、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呢(请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来谈谈)?
六、最后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望同学们能够:
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明天不封阳台》说课稿2
说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说教学设想:
1、本文围绕究竟封不封阳台,作者诉说了一段心灵的历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情感态度决定了阳台的封与不封,进而要上升为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
2、教学难点: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阳台封了没有?你喜欢封阳台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准下列生字词
沐(mù)浴 孵(fū)育 倏(shū)然 喧嚣(xiāo) 悖(bèi)论
蚂蚱(mà zha) 咆哮(páo xiào) 恬(tián)淡 温馨(xīn) 龟(jūn)裂
2、 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课文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的?如何展开的?
明确:
课文围绕着阳台到底要不要封这个话题展开的。
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楼房设计为什么要有阳台呢?
2、 如今有些家庭在装修时,首先要封阳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 文中的“我”既然决定明天要封阳台,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
4、“我”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为什么?
明确:
1、 楼房设计有阳台,主要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2、 为了增加住房的使用面积;阻隔住城市的喧闹;
3、 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的原因是:一是出于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让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二是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4、 “明天先不封阳台”,理由和目的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合作探究,实话实说
讨论:你认为房子装修时要不要封阳台?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时可先阅读一篇报道)
明确:
封不封阳台的争议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内容应该是对现代城市“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应对。
五、联系现实,提高认识
近几年来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美了,同时我们城市的建设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觉得人类应注意哪些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作文:
在你生活的环境周围,如有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你该如何劝止?请把你劝止的话写在课外练笔上,不少于150字。
《明天不封阳台》说课稿3
说教学目标:
一、 理清文章线索
二、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 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说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佛家有句名言:“一滴水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件平凡的小事往往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天不封阳台》这散文,看看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检查预习
① 读准字音
② 人机互动,积累词语
二、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
① 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 在读的过程中,用笔圈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线索叙述的?
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是否封阳台→明天先不封阳台
师:大家对课文都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读一课文与认识一个人一样,仅有一面之交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下面我们走进文本再进行一次认真研究。
3、浏览课文,探讨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① 明天要封阳台的原因是什么?
② “明天还要封阳台吗?”这主要是考虑谁?从中可看出父子俩哪些相同和不同的考虑?
③ 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这里作者已不仅仅是考虑鸽子,而是想到了……
4、小组选代表回答。
三、 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师:生动传神的语言往往能打动人的心,的语言就是很好的证明。请仔细品读下面两个美段。
1、生读美段
2、畅所欲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3、欣赏歌曲,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天堂。
四、 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组讨论:人与自然该怎样和谐相处?
2、学生回答。
五、 结束语
根据调查和估算,每消失一种鸟,意味着与它伴生的90种昆虫、35种植物、2—3种鱼类随之消失;而每两种鸟消失,必然会有一种哺乳类动物绝迹,人类啊,“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类”,还是少一点急功近利,少一点杀鸡取卵,对树木、河流、鱼虾鸽子们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护吧!在地球这叶“方舟”正在下沉的今天,同学们,你还会无动于衷吗?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①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水月轩”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吗”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答案:
1.原指说法很多,文中指早晨翠湖里吼叫的人多。在此作者委婉地表达了清晨“扰人清梦”的吼叫声的厌恶与不满。
2.先前的翠湖是一个好去处,实在难得;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不断扩张,翠湖成了街心花园,“我”感到好无奈。如今,翠湖留下的只是一个心影而已。
3.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体现出文章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句进一步表现了翠湖的美丽;引用的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翠湖的喜爱之情。
4.当年的翠湖“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周围种菜的人家很多。再往远古追思,那么它就只是昆明城外“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的一片沼泽了。
5.选文对留在“心影”里的翠湖的回忆以及对现实中的翠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田园风光的怀念与向往之情,对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厌恶与无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