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下面是小石潭记潭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清澈透明
从:水尤清冽(li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可以看出
小石潭记的写作特点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然后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6、 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似与游者相乐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它周围都是石头。
8.本文主旨:生动写出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
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一、词语解释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河东人, 代文学家,著有《 》等世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 柳河东集 柳河东、柳柳州 韩柳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Huáng( )竹
答案:
重点字词解释
1、隔
2、水尤清冽
3、卷石底以出
4、为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悄
10、以其境过清
11、乃记之而去
答案: 1、竹林2、格外 清凉3、相当于“而”4、水中高地;不平的岩石
5、大约;表示约数,相当于“来”6、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7、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9、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忧伤的样子;深10、因为;凄清11、离开
重点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4、青树翠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案:1、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
4、青葱的树,翠绿的茎
5、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一词多义
1、居:不可久居( ) 居十日,扁鹊离去( )
2、为:为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
4、清: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答案:1、居住;过了,停留;2、成为;用 ;因为3、大约;可以;4、清澈;凄清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斗折蛇行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凄神寒骨:
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下:名词作动词,向下
4、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5、犬牙:像狗牙那样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走、到
文言句式
省略句式:斗折蛇行=(溪水)斗折蛇行
理解性默写
1、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2、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3、文中 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4、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5、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6、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⑵ 鱼动态的句子:
⑶ 鱼情态的句子:
答案:1、闻水声,如鸣
2、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隔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6、
(三)内容与写法
1、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凄凉)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在写水时,抓住了“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动静相应;恰当映衬;借景抒情)
4、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乐】心乐之 此乐何极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并怡然自乐
【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伐竹取道
【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
【拂】行拂乱其所为 参差披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一百许里 潭中鱼可百许头
【布】布衣之怒 悬泉瀑布 影布石上
【环】 环
【伐】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影】影布石上 回墙倒影
1、填空
①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④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
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
6、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9、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0.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11.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14.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6.“凄神寒骨,悄
答:不仅高度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20、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2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3、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练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 ⑵隔
⑶如鸣佩环 ⑷心乐之
⑸水尤清洌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⑺青树翠
摇: 缀:
⑻参差披拂 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⑾
⒀似与游者相乐 ⒁潭西南而望
⒂斗折蛇行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⒅隶而从者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
A、作者隔着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其 源。
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寥 无 人,
凄 神 寒 骨,悄
以 其 境 过 清,不 可 久 居,乃记 之 而 去。
七、用现代汉语
(1)隔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5)青树翠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1.
2.
3.
4.
5.
6.
7.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11、“凄神寒骨,悄
12、既能高度
1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
14、对“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_ 的感受。
19、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
2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2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九、对比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悄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
甲: 乙: 共同情感:
《小石潭记》练习题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屿( yǔ )
寥( liáo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 看见 ⑵隔
⑶如鸣佩环 好像 ⑷心乐之 以……为乐
⑸水尤清洌 格外 清澈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动词 而 ,表承接,不译
⑺青树翠
⑻参差披拂 高低不平 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大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向下 映
⑾
⒀似与游者相乐 嬉戏,逗乐 ⒁潭西南而望 向西南
⒂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悄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 凄清,冷清 停留 副词,就 代词,指小石潭的景物 连词,表顺承,不译 离开
⒅隶而从者 随从 跟随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全唐文》,作者_柳宗元_,字__子厚__,唐代__河东 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 四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全石以为底_”是面,“为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鱼_,实为写__水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抒情、议论,是属于 散文 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C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
A、作者隔着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潭 中 鱼 /可 百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坐 潭 上,四 面/ 竹树 环 合,寂 寥 无 人,
凄 神 /寒 骨,悄
以 /其 境 过 清,不可 久 居,乃/ 记 之 而 去。
七、用现代汉语
(1)隔
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5)青树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八、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游览的先后顺序。 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特点:清、澄。写法: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好处: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似与游者相乐”。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凄神寒骨,悄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
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1、“凄神寒骨,悄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12、既能高度
“凄神寒骨,悄
1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
14、对“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将此诗句融入其中更好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幽静_特点,写出了自己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的感受。
19、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__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
22、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乐、悲(由乐到悲)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2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九、对比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悄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
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