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浪之歌》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浪之歌》说课稿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浪之歌》说课稿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浪之歌》说课稿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浪之歌》说课稿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浪之歌》说课稿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浪之歌》说课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 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 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浪之歌》说课稿?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浪之歌》说课稿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浪之歌》说课稿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浪之歌》说课稿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仿写诗句。
2、 预习《雨之歌》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浪之歌》教学设计2
【创意说明】
这两首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句式整齐匀称,字里行间充溢着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也渗透出深厚的理性内涵。如此富有诗意的美文,需要精心设计、有序指导学生美读。在美读中尽享语言的独特魅力,激发和谐的情感共鸣,在美读中获得语感的、情感的、美感的熏陶,在美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美的散文诗需要美读。通过美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品味诗的画面美,感受诗的语言美,体悟诗的情感美,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现在,让我们美美地读《浪之歌》!
二、配乐诵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1、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轻声和读。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尤其是韵脚的处理,标明韵脚,把握节奏。
2、全班配乐齐读,要求抑扬顿挫,体会诗在辞色、声音上的美感,读出诗的音乐美。
三、想像诵读,品味诗的画面美
同学们带着想像诵读,品味浪的生活图景,用我读出了这一幅美丽的画面领起,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自由品读,感受诗的语言美
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语言婉约清丽,极具美感。自由品读,找出你认为美的词句,具体品析,用美,美在________的句式表述。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总结评点,重点突出:
1、用词之美:
文中一组拟人化的动词,如搂抱、亲吻、拥抱、扑倒等,生动贴切地描绘热恋中的浪与海岸相亲相爱、难舍难分的情态;一组成语,如碧海丹霞、长吁短叹、纹丝不动、死里逃生等,言简意丰,让人产生无穷联想;一组叠词,如相亲相近、相离相分、紧紧、嘻嘻哈哈,富有韵律,极具音乐的美感。
2、写句之美:
文中一组由语意对举与反衬组合的精美对称句,如第二、三段,对比鲜明,具有对称的美;第五段的排比句,层次分明地表现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浪的守护者形象。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如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等,或在语意层次上显得丰富而有气势,或形象准确地传情达意,显出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
五、深情演读,体悟诗的情感美
学生饱含深情演读,体悟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读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用给浪填充修饰语的方式,把握浪的个性及喻义。如热情洋溢的浪、无比忠诚的浪、温柔善良的浪、守护人世间的浪等)
2、作者借浪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重点品味文章最后两段表达的感情)
六、学生学法实践:运用以上美读法,自主学习《雨之歌》
1、用配乐诵读的方式,读出文章的音乐美。
2、带着想像诵读,用我读出了这幅画面的句式描述诗中的画面。
3、从用词、写句的角度,品味文章的语言。重点品读叠词、拟人句的妙用。
4、用深情演读的方式,体悟文中的情感。重点理解结尾一段的.含义。
七、学法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课文扩读材料:《美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使用建议】
《组歌》共包括课文与以上三首散文诗。这五首散文诗情思交融,婉约清丽,晶莹剔透,诗中的一组形象既给人审美愉悦,又寓含生活哲理,显示了纪伯伦散文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教学,可与课文联读,帮助理解浪、雨形象的情感内涵,体会纪伯伦散文诗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八年级语文下册《浪之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反复诵读,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诗中浪的形象。
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四、课前准备:查字典解决字词,搜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语:
许多美好的事物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海浪的图片,欣赏之后,请你来形容一下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的形象以及你的感受。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象与你的想象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2、检查预习作业。
读准字音。
炽热 执拗 憔悴 馈赠 夜阑人静 彻夜不寐
关于作者及本文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3、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课文展现的画面,体会诗的美好情韵。
(2)请大家自由朗读,模仿录音,注意语言流畅,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初步感知诗中浪的形象。
(3)思考:诗人在作品中把浪塑造成了一个什么形象?
运用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
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在这里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也是对更广阔的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
(4)海浪深情地爱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有时候诗人还可以借助诗来表达更深刻的内涵,这时我们就要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
熟悉诗人的都知道,诗人长期与故土别离,旅居异国,身老他乡。所以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那么这首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
(5)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现在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带着感情朗读,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海浪是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来说明。
可以用如下句式来表达:
我选的句子是(文中语句)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的浪,我的理解是:。
例如:我选的句子是“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浪,我的理解是:潮涨时,浪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无论何时,浪始终依恋着自己的情人,和他不离不弃,这体现了浪的忠贞。
(6)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有了生命,有了灵气,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情人,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让我们带着深情的语气,舒缓的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笔下全新的海浪的形象。
女生读1—4节,男生读5—6节,齐读7节。
4。诗人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仁爱博大的胸襟不仅体现在这首《浪之歌》中,在《组歌》的其他几首中都有惊人的表现。让我们带着纪伯伦的深情来欣赏课文节选的第二首《雨之歌》。
(1)用深情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雨的形象。
(2)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六、作业:
课下阅读《组歌》中其他三首,用旁批形式写下自己的评析,并摘抄诗中的佳句。
教学目标:
⒈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 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 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 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点评: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本设计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而教师在其中引导有方,能够激起学生解读文本,参与体验并创造的热望。整堂课的设计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为诗人是谁?
纪伯伦。
有没有同学知道纪伯伦的情况?
(学生介绍纪伯伦)
(不知道也没有关系)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纪伯伦吧!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今天,这份礼物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下面,我们就将它打开。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散文诗《浪之歌》,然后说说你认为这首抒情散文诗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自由地谈谈你读了这首诗后的真实感受。
(追问: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出来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三、深入探究
这到底是不是一首单纯的情诗呢?哪位同学的看法更符合作者的本意呢?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明确: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倾诉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追问:这一遍读下来,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你觉得哪些句子能够表达这种感情呢?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你试着给大家读一读。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我在自己班里上这一节课时,有同学认为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爱国之情。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是啊!浪对美人鱼、对有情人、对礁石、对落难的人、对美女丽人也有着同样的爱,尽管礁石对它的态度是冷漠无情的。可见,浪还是一个博爱者。纪伯伦曾在他的诗中写到“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我爱故乡,爱祖国,更爱整个大地”。而这种博爱思想很好地体现在这首诗的第五
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体会作者的这份深情。
(齐读第五段)
是的,纪伯伦的确是想借助这首诗表达对祖国,对全人类的热爱之情,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节奏朗读这首《浪之歌》呢?
请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读)
四、质疑解疑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是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和你合作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
哪个小组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的吗?
(全班质疑解疑)
五、深情朗读
对大自然如此满怀深情的描述来自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也正是诗人热爱生命的真切体现。在纪伯伦诗作中,景是大自然的景,情则是人类的情,二者互相映照,融为一体。因此,对自然之美的歌颂也正是对生命之美的歌颂。
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之后,我有理由相信你们能够将作者对祖国对全人类的热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请男同学和女同学各推荐一个朗读高手深情朗诵这首诗,比一比谁读得好。
(或“有请班里的朗读高手XX同学为大家奉上一首深情的《浪之歌》。”男同学读完后其女同学作一定的点评,反之亦然。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朗读的效果不够好,教师范读一遍)
(配乐朗读)
刚才,我们同学们对这首诗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评论家们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学习
(分发学习资料)
六、课堂小结
除了浪之外,只要你注意聆听,雨点的敲击声也是一种乐曲。大家可以按照我们学习《浪之歌》时的步骤,自学《雨之歌》。我相信,能把《浪之歌》解读得这么好的你们,一定能读懂《雨之歌》!
让我们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中结束这堂课。愿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有灵性的眼,一颗有灵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