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读: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点: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
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1.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③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对词语的理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2.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老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有关资料,包括音像、数据等,以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感受。
3.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内容。
4.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5.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6.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这个奇迹的描写,文字优美,景物可感,适合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
7.理解“另一种东西”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五、相关链接:
晋西北 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晋西北的老人 晋西北地处吕梁山脉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地生存着。这里的老人中有的曾经当过纤夫、有的远走他乡以唱戏为生,更多的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种养家,刻满皱纹的脸和长满厚茧的手都是他们饱经沧桑的印证。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晋西北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1 700多万亩,近300万亩草地因风沙危害逐渐退化,成为风沙侵袭北京的主要通道和三大风沙源之一。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户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是有一股清香从心底涌出,那就是莜面的香味,因为我的童年在右玉度过,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苍头纵横南北,无霜期一年大约110天左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时间较长,人少地广。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同时右玉还是一片尚未受到工业污染的净土,空气,土壤,地下水保持着原生态的状态,具有较好的环境优势,右玉传统的耕种方式轮作模式,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使莜麦茎杆粗壮,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行长大,粒大饱满,面白;味美,耐饥。这时候右玉流传一句话,;右玉三件宝;莜面,山药,羊皮袄‘可见莜面在右玉人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值。
莜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开始种植,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绿色,叶子细长,茎叶可以做牧草,种子可以吃。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周期短。特边适合北方地区的种植。
右玉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种植莜麦的最佳环境,所产莜麦色美,味香,含营养成份较高。莜面主要以莜麦为原料,精制而成,内含蛋白质比白面、大米、玉米的营养成分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中含有钙,磷,铁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雪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在减肥,将血脂,将血糖,美容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我县后山的莜面产区,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调,人们一到冬天,除了土豆,几乎吃不上蔬菜,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很少因为营养不良而患病,这正是莜面的神奇之处。
莜麦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吃法。所谓三生三熟,就是说,从生莜麦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莜麦收割下来,拉到场上脱粒,脱下来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这就是一生。要将莜麦磨成粉,须先将麦粒炒熟。支一口大铁锅,将脱好的莜麦倒入锅内,下架文火,用锅铲徐徐翻动,。等到莜麦粒炒到黄熟微焦,飘出香味,这就成了"一熟",将炒熟的麦粒磨成莜面,这就又成了生的了。这就是二生。莜面粉从外观上看,除了颜色略暗外,和普通小麦磨成的面粉没什么大区别。当地老乡家习惯用木制的面柜贮藏面粉。这种面柜外漆大红漆,放在屋子里十分抢眼。北方人家陈设简单,屋里一大半是炕,所以面柜就是最主要的家具,家境的好坏,从面柜的大小和光鲜程度一眼可看出。莜面粉在吃的时候,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别的是,和面时不能用凉水,得用开水(当地人叫滚水)。舀适量的莜面粉在面盆里,兑上一半的滚水,就可以和面了。由于是滚水和面,所以这就成了二熟。和好的面,要趁热制成莜面制品上笼屉去蒸。莜面制品形式多种多样,最省力偷懒的,是用一个木制的河洛床,将面团挤压成很多条面条,这叫做压合各;讲究一点的,用手将莜面团在案板上搓成细细的面条,称之为莜面绳绳。这种绳绳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精明的家庭主妇从一大团面块上揪下一块揉成粗的面块,拿在左手上再用右手像揪饺子剂那样最下,均匀的三下块面团,依次排在面板上开始反复揉搓,搓得面条和兰州拉面差不多的时候,将其盘放笼屉中。最常见的制作方法是做莜面窝窝:捏一小团莜面,在一块巴掌大,象搓衣板那样斜搁着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这么一推,左手拈起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面片,然后就势在手指上绕成筒状,竖着立在笼屉的纱布上。许很多多 这样的圆筒一个挨一个立在一起,就形成状似蜂窝的'莜面窝窝了。不管是合各,鱼鱼还是窝窝,现在又成了生的了(三生)。接下来就是添水加柴,烧火猛蒸。当蒸笼中白烟升腾,屋中弥漫着莜面那特有的气味时,蒸大约八分钟,莜面蒸熟了(三熟)。这时,莜面才真正能吃。在煮上几个山药,莜面拌山药,蘸酸味的碎腌菜汤,用胡麻油炝野韭菜花【俗称斋面面花】调味,然后挖勺红辣椒,吃起来那就是个香。
莜面还有很多种吃法,比如说莜面傀儡吧,就是把土豆煮熟了,剥皮,和莜面柔和在一起,上笼蒸10分种就可以吃了,也可以回锅那胡油和大葱炒一下,那种味道,就想咽唾液。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莜面洞洞,它的做法和内地人做花卷差不多,也将是一块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形的面片,然后把事先用擦床擦好的土豆铺上薄薄的一层,撒上的绿色蔬菜,最后卷起来,用刀切成一段一段的,像一个小树小树洞,上面还有年轮呢,放在笼屉中,上锅蒸上10分种,就成了可口的美味了,当然吃的时候还是离开碎腌菜汤,莜面洞洞就是这样简单的做法。莜面也可以包饺子,那种饺子里面包的是土豆丝,也可以包羊血和熟山药,然后上锅蒸着吃。莜面也可以做炒面,在锅里炒熟就能吃,用热水搅拌,掺上芝麻和油酥,味道特边香,莜面的食品简直说不完。
小时候,我最爱的一种莜面食品莜面鱼鱼,具体做法是从莜面团揪下一小块,放在掌心里撮一撮用力一按,就成了一条小鱼的模样,然后放到用土豆和五花肉做的汤里,煮上6分钟就可以吃了,右玉数九寒天能有零下35度,人们在野外放牧,打材回来,冻的心里堵凉透了,吃下一碗莜面鱼鱼,热乎乎的,顿时就暖和到心里了。
莜面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耐饥饿,吃上七成饱,喝碗水正好好,而且持续的时间长,可以从早上八点能坚持到晚上七点,中午就不用吃了,它真是穷人的好食品
右玉夏天的气候,早晨气温比较低,草地上各种牧草挂满了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想水晶一样美丽,中午太阳挂在当头,气温骤然上升,人们形象的比喻,早穿棉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晚上满天繁星挂在蔚蓝色的苍穹上,北斗星显的格外明亮,气温凉樉宜人,一阵阵禅鸣声,远处传来悠扬的牧笛声,炊烟袅袅升起,谁家的莜面香味扑鼻而来,这一切在梦里时常出现。
莜面情结是我童年时代最温馨的回忆,曾记的割莜麦时发现鸟窝时的喜悦,还记的在莜麦地里捉迷藏,还记的躺在莜麦跺上看蓝天朵朵,柀主家追的满世界跑。几十年过去了回想小时候,冬天的严寒,生活的艰辛和种中磨难,甚至是非人的待遇,都随时光流逝慢慢淡忘,成了久远的回忆,只有莜面的香味,至今清晰地印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就像陈年美酒那样越来越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