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禘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祭奠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活动。周朝的祭祖大典分为三类:第一,天子继位.在太庙举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历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于太庙(高祖以下分祭于本庙)。第三.宗庙四时祭.每年夏举行。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礼的内涵及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礼的人治理天下,像把天下放在这里一样可以掌握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知道禘礼.他回答“不知也,,是不想说的.推托之辞。他为什么不想说呢?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经衰微,礼乐崩坏,旧的等级制度被破坏,宗法秩序被弄乱。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孔子不愿回答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屑于回答那人的提问.或者是鲁国的季氏祭祀违背了周礼.又或者是他认为鲁国的禘礼不符合他所知的标谁。
了如指掌释义: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清楚,就像指着手掌里的东西让人看一样。了,了解,明白。指掌,指着手掌。
了如指掌出处:《论语·八佾》
成语例句
◎ 当年重庆美国新闻处的费正清在后来写的《自传》中说:“她(指龚澎)的性格和为人,她的青春活力,她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贞忠诚,再加上她对战时记者的了如指掌和她具有幽默感,在一九四三年重庆那种枯燥乏味而又令人沮丧的气氛下,她的这种活力使人就象呼吸到了一股清秀的新鲜空气”。
◎ 看上去很有逻辑性;另一位对各种干部级别和待遇了如指掌。
◎ 对于菜市行情,却了如指掌:萝卜昨天是几分一斤,今日是涨了,还是降了?什么菜很快就要下市,什么菜可能要到洪期?又特别懂得生意心理:清早是买的求卖的,下午是卖的乞买的。◎ 他进宫不久,鸡坊中谒者(管鸡坊的)王承恩就向明皇汇报说:"贾昌这个三尺小孩,一进入鸡群,就象进入自己的一群小伙伴中间一样,哪只鸡体强、哪只鸡体弱,哪只鸡勇敢、哪只鸡胆怯,什么时候应该喂食、喂水,哪只鸡有病了,……贾昌了如指掌。
◎ 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别的脾气等等,他都了如指掌。
◎ 当然,还不能就此说人们对鲨鱼的第六感觉都已了如指掌了。
◎ 当然,作为本地的土生土长的区县干部,对当地的一些倾巢出动的革命家庭,是了如指掌的。
◎ 高三同学也不例外,相应少一些而已,但绝未隔绝,即使在高考复习紧张的时候,有些足球迷对国内国际的赛事仍是了如指掌,谈起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使许多老师惊诧莫名,暗愧不如。
◎ 陶老对长篇大书情有独钟,对评书的起源、发展了如指掌。
◎ 什么时候他鸭拐子就成了他们的头呢?是鸭拐子要当他们的头,还是他们要鸭拐子当他们的头呢?对鸭拐子,金云才自认为是了如指掌、连魂都看清楚了的。
幼儿园童话成语故事1: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幼儿园童话成语故事2:伏羲画卦
伏羲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伏羲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伏羲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伏羲的意识之中,伏羲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伏羲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幼儿园童话成语故事3: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幼儿园童话成语故事4:女娲补天
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女娲补天的故事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中华成语故事: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天中午,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啊,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一定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
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阿三想了想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现在就把鸡蛋全取出来。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
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美好日子了。
中华成语故事:骑驴找驴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中华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中华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后来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