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的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对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图片导入——课文精读——情感升华。
教学伊始,我出示拉萨的天空图片,让学生走进拉萨,对拉萨的天空有个初步认识。由于图片是我精心挑选的,非常漂亮,在播放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这让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抛出一个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通过我的示范,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拉萨的天空是湛蓝的”“拉萨的天空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学生都聪明地在课文中找出关于蓝天的词句。
在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后,我开始让学生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指名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这时我会点出这时这篇课文对拉萨天空的一个总写。而对于第二到四自然段的教学,我通过一个问题: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天空的句子,并说一说理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是不错的。只是在对“掬”“让人神往”“隆冬”等词语的理解上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点拨。最后一段是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并适时抛出问题: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学生能很快很准确地找出。
学完本篇课文后,学生都被拉萨的天空震撼了,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而对于第一段总写天空的特点,二到四自然段是分写这个重点认识还不够真切,我还需要进行思考并加强引导。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2
金秋季节,一年一度的小组教学又开始了,这次小组教学虽然做课的只有潘硕和谢媛两位老师,但是全组的老师都十分重视,从选课到备课到评课都得到了组里三位老教师的关心。
本次小组教学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启发学生利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体会课文的内容与情感。
一、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在备课时,老师们首先认真读教材,做到一读了解内容,二读把握要求,三读钻研教法,在反复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特别是结合本班的情况确定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做课老师总结了理解词语、理解句子以及体会文章情感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与文中有章可循,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究适合自己的巧妙的学习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自身也感到在这种深入的研究中很有收获。
二、交流备课体会,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参加讲课的两位老师一方面向组里的老教师请教,听取建议,一方面互相交流。潘硕老师在讲《猫》一课时,谢媛老师讲自己认真的备课体会告诉他,并且介绍了自己在备课中所总结的学习方法,潘硕老师则结合本班情况加以改进;谢媛老师在讲《记进化的双龙洞》时和潘硕老师一起探讨关于“内洞”部分的方法,两个人在交流中都能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这种真诚的态度是两位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受到启发,彼此都有提高。
三、注重课后评课,以利创造新高
老师们对于小组教学活动的重视不仅在认真备课与认真上课上,更体现在课后的认真评课上。没上完一节课,组长都组织听课老师进行评课,特别是给授课老师提出授课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真是我们小组教学活动的延伸,我们感到人认真做一节是很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后能够在老师们的评议中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我想,这也正是小组教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3
本次期中检测的内容为第一到第五单元,我是以比较赶的速度进行教学的。于是这次的量分上相对会酌情一些。
从这次的卷面来说,我认为比较难的也就在《开卷有益》的阅读题——《种瓜小唱》,它是一篇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文章,对于十来岁的孩子还是无法正确的领悟,此道阅读题比分20分,有6个小题需要学生完成。既有测验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也有句式的训练,要找对比喻句及反问句并作答,比喻句相对找得较好,因为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也掌握较好,但是在作答反问句时,就有好几个学生把它与设问句混淆,这个问题关键是平时的训练较少。
而在提炼文章的内容方面,一小部分学生能正确作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文本还不够理解,因此“在整个种瓜、收获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是怎么样变化的”,学生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不少。在这道题第五小题要求学生写带有“苦”或“甜”的成语,学生完成正确率低,关键是学生的课外积累还相当匮乏,这需要老师创新形式、创设手段促进学生的课外积累。
在习作方面,虽然这次的题目较简单,学生都能有话说,但是问题就出在学生认为简单的越没认真审题并筛选已有材料,于是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习作内容缺乏生动性,随意性严重,还有一部分学生详略不当。
而对于课本要求掌握的背诵或是积累方面,学生基本较扎实。但是句式的训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这次测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行如下的改进:
1、要在课堂中给中下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要注意文本中基本句式的训练,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2、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上好阅读指导课。
3、要努力提高学生选材能力及对学生课外积累进行督促,让积累更好地为习作服务。
4、多给学生提供习作的素材,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4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本着“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的设想,设计了“我来读――读精彩篇章,整体感知课文;我来品――品情节、人物、语言之奇绝;我来秀――秀身边凡人奇事;我来赞――赞刷子李之魅力”等教学环节,以期达到教学流程清晰、合理、紧凑的效果。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语句流畅、优美、动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赏读一番。本学期的`第一课就是《草原》。课堂上,我觉得学生要么读得太空泛,要么读得放不开,压着嗓子太过轻幽了,所以我便索性范读了。由于我在范读中声情并茂,感染了学生,因此很多学生在朗读中也像我那样充满深情,女孩子的个人朗读也很成功,能打动人。满意之余,我又遗憾地发现,男生在带动下也极力向老师、向读得好的女生靠拢了,丢失了个性特色,一副“娘娘腔”,听着很别扭。此时,我立刻觉得这样可不行,咋能让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洒脱与豪爽呢?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样,读法也肯定是不一样的啊。于是,我立刻提示让他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朗读,而此时他反而显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从最初的“耳濡目染”开始,已经形成了定势,不知换个方式怎样才算好。我便出示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图片,并请感悟能力和朗读水平比较好的男生作示范,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来。并给予了他们自由个性练读的时间,这才有所好转。
经历这一事件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范读的确有其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在指导学生读正确、注意适当的停顿、恰当表达语言思想感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
这篇关于克隆的说明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上课时,我采取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定义—范围—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学生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什么是克隆,并就克隆对人类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学生明确了克隆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义和举例子)。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就是克隆。”“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克隆。显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则是科学定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明方法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再辨析。“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能说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结果,学生一致认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更为准确一点。
通过比较,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最后,我给学生来了个总结:“为了帮助我们弄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第一种较为形象生动,一读就明白,也容易记住。第二种是科学定义,更为准确。两种说明方法各有所长。至于哪一种好,可以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的不同灵活使用。说明文是兼知识传输与说明方法渗透于一体的文体。自我感觉,这类型的课文,说明方法的渗透应与知识传输并重,而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般的科学作品解读。
1、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2、这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这是天下奇观。
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这么远,箭不能射得到。
4、这道题有你说的那么难吗?
这道题没有你说的那么难。
5、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6、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不正像晶莹剔透的钻石吗?
小姑娘美好的心灵,正像晶莹剔透的钻石。
7、我怎么能忘记老师的关爱呢?
我不能忘记老师的关爱。
8、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9、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10、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11、天上的星星能数得清吗?
天上的星星不能数得清。
12、天空塌下一大块,怎么不可怕呢?
天空塌下一大块,可怕。
13、它一听到弦响,心里怎么能不害怕呢?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
14、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说出的话不可以不算数。
15、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
16、生活富裕了,难道我们就能铺张浪费了吗?
生活富裕了,我们不能铺张浪费。
17、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
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是荆棘丛生的荒坡。
18、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
19、你怎么能这样做?
你不能这样做。
20、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打仗不是为了多杀人。
2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22、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23、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那奔驰的列车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24、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25、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雷锋精神不会过时
26、恐龙的灭绝,难道不是一个谜吗?
恐龙的灭绝,是一个谜。
27、淮南柑桔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淮南柑桔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是因为水土不同。
28、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海边上还泛着白色的浪花。
29、对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容忍呢?
对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
30、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毒刑拷打算不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3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得了你的忙。
32、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33、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大家都能办到的事,我也能办到。
34、翠鸟背上的羽毛不正像浅绿色的外衣吗?
翠鸟背上的羽毛正像浅绿色的外衣。
35、春天一到,冰不就化开了吗?
春天一到,冰就化开了。
36、楚国在南边,你怎么能往北走呀?
楚国在南边,你不能往北走呀。
37、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
不好好学习,不能取得好成绩。
38、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不耕耘没有收获,不学习不会有知识。
39、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
40、彼得读着这份账单,怎么能不羞愧呢?
彼得读着这份账单,羞愧了。
41、把羊圈修好,不就不会再丢羊了吗?
把羊圈修好,就不会再丢羊了。
42、这件事怎能不让人高兴呢?
这件事让人高兴。
4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44、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
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45、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怎能不严惩?
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严惩。
46、难道这件事我会不知道?
这件事我知道。
47、难道我有这么笨吗?
我没有这么笨。
48、你不觉得这样做不对吗?
你应该觉得这样做不对。
49、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你不能这样做。
50、难道版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51、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你们不能破坏环境。
52、难道你不能自己回家吗?
你能自己回家的。
53、这难道不是你的?
这是你的。
54、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55、朝这个方向走,不是越走越远吗?
朝这个方向走,越走越远。
(1)认真的读原句,弄清楚句子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
(3)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来句子的意思。
(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符合情理。
3、常用的删改符号(略)
(三)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
好象
仿佛
像……似的
如同
像……一样
……是
成了……
2、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语言更鲜明、生动。
3、排比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词组成。
4、夸张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5、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
与疑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6、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要注意区别设问句与反问句:从句型特点上看,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反问句是答在其中,让人从问中体会答案。
7、对偶
特点: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或相近,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常出现在“五言”或“七言”古诗中。
(四)句式变换
句式变换就是保持句子内容基本不变,根据表达和理解的需要把某种句式变成另外一种句式。小学生学习和考试中常见句式变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句和缩句
扩句是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扩句时要注意: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2)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缩句是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缩句时要注意: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2、陈述句、“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
这三种句式的变换只要根据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换后语句通顺,符合要求即可。
3、“直接引用”与“间接转述”的互换
“直接引用”与“间接转述”做好以下几点:
(1)改换人称。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如果有第二人称,该为具体人称。(2)改换标点符号。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上双引号。(3)如果是问句,该为表示商量的祈使句。(4)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句子的流畅通顺。
4、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
方法:(1)判断有无否定句,有的去掉,无的加上。(2)加上或去掉反问句、句末的语气词。(3)改变标点符号。(4)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句子的流畅通顺。
5、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都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句子,后者更加强烈的表示肯定。(双重否定句是指一句中有两个否定词语的句子)
(五)标点符号
1、省略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文中内容的省略;(2)表示说话的迟疑;(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4)表示意思没说完或者语意深长,余意未尽。
2、破折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解释说明;(2)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声音的中断或延续。
3、引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引用别人或者直接说出来的话;(2)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3)表示成语、谚语、俗语或表示声响的词语,专用词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第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年级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已有了一点心得,但有些学生往往会词不达意,闹出笑话来。还有些同学经常会写错别字,这都是基础知识上的欠缺,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加以辅导,在基础知识方面没有窍门,只有勤加练习,多用多思考,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不好语文,并不是没有去学,而是没有找到好方法。比如说,写作文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就结束了,这就是缺乏方法的表现。
第三,突出章节过关。
五年级语文要教的内容还是蛮多的,老师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把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知识点问题都解决掉,这才是补习成功的前奏。所有的章节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掌握其中的规律性,不留一个知识死角,这就是小学五年级语文补习的方法所在。
第四,拓展知识视野。
为了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明显提高,让学生加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教会他们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这对于小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也有好处。不过,选择好的课外读物非常关键,否则就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