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走村入户雪无痕,促膝交谈闻民声。
求真务实作风硬,推动民生为群众。
民心凝聚强根基,致富不忘党恩情。
老骥伏枥志千里,万丈豪情沐春风。
(第二首)
万里长空有睛阳,祖国南疆好风光。
访情惠生聚民心,党恩国策情意长。
前人基础已扎实,吾辈责任更须强。
初到岗位感颇多,定教驻村换新装!
(第三首)
辛勤耕耘在八坪,晨风暮雨不灰心。
朝去田野迎日出,晚归住所伴月明。
吃苦在前本党性,享受在后惟准绳。
联系群众共苦乐,愿将朽骨化彩虹。
(第四首)
万千浮华已成空,盛世欢腾享太平。
惠民政策泽百姓,纵享和谐沐春风。
凝心聚力宏图展,旧貌换成新颜容。
而今迈步从头越,欢歌笑语满卫城。
(第五首)
一轮红曰初照临,小村人欢和鸟鸣。
机声隆隆原野上,笑语喧喧院落中。
耕犁耙磨田地平,晾晒浸拌良种醒。
男女老少齐出动,满怀希望闹春耕。
(第六首)
铁甲雄师怒波涛,旌旗招展震九霄。
挥斥方遒今何在,笑看风云比天骄。
遥想太祖鸿鹄志,会河堡前试比高。
峰峦叠翠江山美,纵横捭阖看今朝。
(第七首)
曾在机关事冗忙,今朝衔命驻村庄。
漫步田野棉苗亲,吟诗村边柳丝长。
发财全赖地增产,致富还凭党导航。
与民促膝话巨变,尤喜农户币盈囊。
(第八首)
田中忙乱村里闲,鸡狗不叫尘土安。
虫声唧唧草根下,绿树枝头鸟谈天。
菜园青绿意如染,柴门大敞风往返。
村庄四月真静好,一片安恬对长天。
(第九首)
治疆方略访惠聚,社会稳定长久安。
深入民间为己任,欣然驻村群情欢。
初行惴惴心有感,既到满满志定坚。
农村天地真广阔,电信员工赴国边。
(第十首)
天山南北春风劲,干部下乡悦民心。
田间相语计增收,地头促膝话安平。
稳定团结促发展,民生改善报佳音。
莫道八坪声依旧,邻里合谐韵已新。
篇一
邓永长
“你驻村以来,天天走村串户,与群众心连心,经常和群众座谈,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与村支‘两委’沟通,对群众的困难用心办、用情办、用力办。你走访村里的村五保户、高龄老人、留守儿童时经常50元、100元不等地献爱心。你经常到民政部门为特困户、留守儿童、计生困难户等申请困难补助……”近日,盘县四格乡水塘村驻村干部田用收到的一封落款为“水塘村人民”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表达了水塘村村民对他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感谢之情。
田用曾在西藏当兵14年,做了13年的炊事班班长,练就一手好厨艺,拥有高级烹调师资格证。复员时,曾有很多有名的酒家欲高薪聘他当大厨,都被他婉言谢绝。
田用在民情日记本的首页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可贵的,不是你能拥有多少,而是你有多少能让人们拥有。”正是基于这种人生信条,今年3月,他毅然选择到边远的水塘村驻村,成为一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
“驻村并非进村,我们是来驻村的,不是来晃一圈就走人。我要在这里驻扎下来,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从盘县民政局到四格乡水塘村驻村的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田用一进村,便向村支“两委”表明自己的态度。
水塘村距四格乡政府约26公里,交通不便,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少数民族村。为了解村情民情,田用一进村便入户走访。他发现,水塘村有21人残疾,其中16人系重度肢体残疾,5人为精神残疾,所有的残疾人都没有办残疾证,他一一记录,每到一家,都从自己腰包里拿出50元或100元不等的现金捐给他们。田用驻村以来,走访村民100余次,申请临时救助10余次,争取扶贫资金8.1万元。
残疾群体中,最让田用同情的`是高水兰一家7口人,其中2人患精神病,4人聋哑,生活十分困难。田用记在日记里,想在心里。几经奔波,在今年5月11日“世界助残日”,他邀请盘县残联、盘县安宁医院的有关负责人来到水塘村为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并给高水兰一家带来了5000元慰问金。9月20日,他协调盘县残联、盘县第二人民医院等为四格乡村民办理残疾证700余个,为群众节约开支近万元。此外,田用还用自己的工资买棉被和裤子,送给村里的毛剑宏、毛会平、高德文等残疾人。“田用来我们村后,帮我家争取到3000元资金,解决了我家的大难题,让我儿子有钱看病,真是我们的大救星啊!”水塘村74岁的村民罗成香动情地说。
田用的走访除给特困村民带来精神安慰外,更多的是为水塘村的发展“把脉开方”。他根据水塘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动员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中药材200余亩,预计每亩可创收2000元。今年7月20日,田用组织村里全体网格员到坡上村考察高产玉米种植,并计划明年在本村种植100亩。目前,已协调化肥100包,地膜100斤。9月13日,田用购买了油菜种,免费发放给农户试种,试种成功后将大面积推广。
田用还同村里的其他队员一起深入其他村了解民情民意,只要一听说某村有特困户,他都要去看看。今年5月13日,本来要去盘县普古乡学习的他,一听说四格乡俄力科村三组孙小楼患肝癌晚期、妻子是残疾人、2个孩子不满7周岁这一消息后,他先赶去看病重的孙小楼,并送上300元爱心捐助金,他安慰孙小楼道:“我们会尽力帮助你,好好安心养病”。虽只是简单的一句问候,但却让孙小楼愁眉紧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篇二
今天是国庆节后我们第一天到村里,沿途路边到处可以看到秋收后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家家屋前房后都堆落着金黄色莜麦麦秸和玉米秸秆。
我们正在大队院里看公示栏,准备把大队的公示栏换一块新的,再把框子重新粉刷一遍。这时看到何家营村民何继亮匆匆的走进来,他手上拿着个信封走到我面前,边擦着额头的汗边对我说:“刚才在街边广场上打场,老远就看到你们的车子来了。这不我赶紧回家把信给拿过来,这是我儿子放假这几天亲手写的感谢信,我不会写信,这是孩子写的,请转交给你的朋友,替我和孩子谢谢他,也非常谢谢你们工作组。”
何继亮今年40多岁,去年他不幸患上了肝癌,进行了介入手术,因此家里欠了不少外债。村里那次义诊时,他和媳妇到队里体检时找到工作组和我说了他家的情况。他自幼失去父母,跟着姐姐长大,没有什么文化,在砖厂打过工,下过蔚县煤窑,凭着干活有把子力气,岁数挺大才娶了媳妇。媳妇一心一意过日子,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收下吧!
还给她生了儿子,虽然日子过得不是很富裕,但是自己挺知足的。可是不幸偏偏又降临到他头上,不幸患上了肝癌。在市附属医院接受了介入治疗,现在身体不能干重体力活,一直在吃药治疗。孩子是这个家的希望,今年儿子上初中,想到县里的学校去读书,看病欠了不少债,去县里读书学费就没有着落了。何继亮跟我们交谈时,我看到这个坚强的汉子眼里闪烁着泪花。虽然他没有提出需要我们怎样具体帮助,但是他眼里流露出期盼的目光。
村里像他家这样经济有困难的太多了,我个人力量非常有限。他走后,我心里一直惦记这件事。一直琢磨怎样能给何继亮家提供些帮助。我想到了发动朋友来帮助,于是我把村民需要帮助的事情发到了朋友圈里和QQ群里,希望可以有人提供帮助。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我又一次谈到了“何继亮的故事”,我的一位同学事后找到我说想给何继亮的儿子提供资助。在中秋节前,我将同学捐赠的2000元现金送到了何继亮的家里,并附上同学给他家写的一封信。朋友在信中表示希望他坚强的生活,孩子好好读书,虽然钱不多,就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何继亮这次拿着感谢信找到我是让我转交感谢信。他说:“没有想到有好心人能够给他资助,想自己写封感谢信,但是自己没文化。儿子放假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写了这封信,儿子写好后,还担心自己写的不好,让村幼儿园的贺老师给进行了修改,自己又认认真真地抄写了一遍。”
拿着这封信,我感觉到了它的分量,这是一封包含村民深情“沉甸甸”的感谢信,贫困、淳朴、善良的村民没有别的表达感谢的方式,只有用这个看似老套的“感谢信”来表达心意。同时,这封信也折射出社会上还有许多平凡善良的普通公民,富有爱心、同情心,愿意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次我自己小小的举动居然牵线办到一件善事,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封信我会好好交到朋友的手上,我感谢朋友的善意捐赠,也为有这样一位朋友感到自豪。这件事让我想到,办好事其实不是很难,就看有没有这份心,尽没有尽到这份力。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分享了人教版搭石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 “间” “背”;重点理解“理所当然”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摆搭石”、“走搭石”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4.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人民作家刘章的散文名篇《搭石》,一同去看看那个美丽小山村,一同去看看那一块块搭石。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一是要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尤其是生字的读音,遇到长句、难句的时候,多读几遍;二是要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检查初读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需要我们掌握,都会读了吗?徐老师检查检查。
(1)课件出示生字词。
(2) 写生字词
红色的是生字,不但要会读还要会写。都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这个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方格本上工工整整的写一写这六个词语。(师巡视,随时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走一走家乡的搭石。哎,说了这么长时间,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吗?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三、精读品悟
1.为什么作者会如此喜爱呢?搭石在作者的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请你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原来,这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那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
3、交流反馈
预设一:(课件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学生谈个体的感受,突出老人的心灵美)
(2)指导学生感情的朗读,把老人心灵美表现出来。
(3)删词比较,体会用语的精妙。
课件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点年岁的人,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5.请你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有什么不同?
预设二(课件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读,正音“背”。说说你的感受?理解“相背而行”。
(2)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什么叫“理所当然”?“理”是什么?(尊敬老人)是的,这不是理所当然的“理”,而是“礼”。(板书)
(3)指导朗读,读出乡亲们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精神。
4. 文本补充: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直到1964年我岳父从山外到我家串门,出于好奇,一道道计数.十里路竞走了32道搭石。我是从1962年起当上村干部的,直到1975年到县城工作,13年间,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都是当天往返.一天要走64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刘章的心里如此重要了吧?带着理解,带着体会,再来赞美赞美搭石!
四、情感升华
1.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些怎样的搭石?
2. 美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家乡人。
五、设疑结课
其实在课文当中,还有许多关于美的描写,有些是景,有些是人,咱么下节课,接着来学!下课!
课后反思
完特级教师的指导课《搭石》,加上刘宏老师一针见血的点评,我收获颇多。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堂语言优美,情感体会到位。
2、条理清晰,环节流畅,重点把握恰当。
3、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启发,引导不紧不慢,逐层推进,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所得。
4、在理解“面对面怎样过搭石”一环节时,采用师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观简洁易懂,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5、课文最后升华阶段,教师先自己有感而发,写几句诗,让学生和着音乐吟颂,紧接着说话训练(此时此刻,你想对搭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学生有例可仿,有话可讲。
二、不足之处
1、导入不够明确,让人误以为是上第一课时。其实可以先直接回顾上节课所学,“什么是搭石?”后再一起去看看作者刘章的家乡(欣赏家乡风光图,说感受),接着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独特的风景——“搭石”。这样就不会有疑问了。
2、整堂课的时间分配稍有偏前,后面略显仓促。应该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难点:全文5段,第1段弄懂“为什么搭石?什么是搭石?”(第1课时)。第2段清楚“谁,怎样摆搭石?”第3段明白“怎样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况怎样过搭石?”第5段“赞搭石”。其中“摆和走搭石”中都蕴涵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应作重点把握。实际上课时各环节衔接如能再紧凑些,时间安排上也会更宽裕。
3、对个别词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明确。
“轻快的音乐”应该是有很明显的节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协调就可以,而不是一定要快的。“踏踏”的声音,是脚踩搭石发出的响声,老师在引导体会时不应该直接发“踏”的音,而是做好师生接读训练。老师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学生接“后面的紧跟上去”……重复几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让学生体会“前面的慢,后面必须慢,前面的快了,后面必须得快。”从而明白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像轻快的音乐”。
另外体会“画一般的美感”时,一定要点一下,可以结合前面看过的秀美家乡风光图片,也要牢牢抓住这里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去体会。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画一般的美”。
三、谈“再教设计”
1、教学形式多样化
可以在教学第4段时,再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在过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特殊情况?”比如碰到小孩、孕妇、残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来这里旅游的人,该怎么说?怎么做?
2、丰富结尾,升华主题。
明白只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离不开“搭石”,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纽带。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高自己的认识,谈谈各自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