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小杜找一句优美的句子谢谢 正文

小杜找一句优美的句子谢谢

时间:2025-05-08 21:21:18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杜牧的《山行》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儿歌《秋叶飘飘》课文《秋天》让学生谈对秋叶和秋天给人的联想。(秋叶多彩:美丽愉悦、欢快明朗;草木枯黄摇落:暗淡伤感;硕果累累:丰收喜悦)素有“小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牧也对秋天情有独钟,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助学》的预习积累。

(三)学习诗作:

一读:识秋物,赏美景

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停车驻足

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6、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二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这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一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之后师作结:

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一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台湾) 林海音

①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驻得太久了,向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年,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②春光明媚,一骑(ji)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我常常念叨“鬼见愁”那块地方,可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③春天看芍药牡丹,是富贵花。中山公园的花事,先是芍药,一池一畦地开,跟着就是牡丹。灯下看牡丹,像灯下观美人一样,可以细细地品赏,或者花前凝望。一株牡丹一个样儿,一个名儿,什么“粉面金刚”、“二乔”、“金盆落月”。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无雨不怕,就是怕春风。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

④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地喝几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

⑤最不能忘怀的是“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的功夫,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那种味道至今还感到熟悉和亲切。

⑥北平的春天,虽然稍纵即逝,秋日却长,从树叶转黄,到水面结冰,都是秋的领域。秋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水果上市。水果的种类比号称“果之王国”的台湾并不逊色,且犹有过之。比如枣,像这里的桂圆一样普遍,但是花样却多,郎家园、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却不是单调的桂圆可以比的了。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才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无渣。鸭儿广,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上嘴。它们都是秋之果。

⑦北平的水果贩最会吆唤,你看他放下担子,一手插腰,一手捂着耳朵,仰起头来便是一长串的吆唤。婉转的唤声里,包括名称、产地、味道、价格,真是意味深长。

⑧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几次郊游,觅秋的先知先觉者,大半是青年学生,他们带来西山红叶已红透的消息,我们便计划前往。星期天,海淀道上寻秋的人络绎于途。带几片红叶夹在书里,好像成了习惯。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吧!

⑨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秋更深了。年轻人又去试探北海漪澜堂阴暗处的冰冻了。如履薄冰吗?不,可以溜喽!于是我们从床底下拣出休息了一年的冰鞋,掸去灰尘,擦亮它,静待升火出发,这时洋炉子已经装上了。秋走远了。

⑩这时,正是北平的初冬,围炉夜话,窗外也许下着鹅毛大雪。买一个赛梨的萝卜来消夜吧。“心里美”是一种绿皮红瓤的,清脆可口。有时炉火将尽,夜已深沉,胡同里传出盲者凄凉的笛声。把毛毯裹住腿,呵笔为文,是常有的'事

⑩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⑥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因原文篇幅较长略有删节)

【注】林海音(1918—2001),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5岁时就随父母来到北平(即北京),直至1948年回到台湾。林海音先生称北平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她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对第二故乡深挚的爱与浓烈的乡愁。

1.本文以一个“ ”字贯穿全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回忆了北平四季的人、事、景、物。

2.你能参考已给出的小标题为另外一些段落加上恰当的小标题吗?试试看。

第②段:骑毛驴游山踏青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

第⑥段:初秋水果上市 第⑦段:

第⑧段: 第⑨段:可以溜冰喽

第⑩段:雪夜围炉夜话

3.本文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最后一段中的“这一切”与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请你用波浪线在原文中标出。

4.从全文看,第①段和第⑩段画横线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命年的回想》中“奶奶炒年货”一段文字写的诵读脚本: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词”要儿化,读成“词儿”。“玉米粒儿”,儿化音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俏。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得像。

如果让你诵读《苦念北平》中的一段文字,你选择哪一段?请你参考上面的诵读脚本为你所选的段落也写一个简单的诵读脚本。

所选段落:

诵读脚本:

春天,遂想起 任伊老了,在江南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江南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小杜的江南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借问酒家何处)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何处有我的母亲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逃了西施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失踪了范蠡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喊我,在海峡这边

(从松山飞三小时就到的) 喊我,在海峡那边

乾隆皇帝的江南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江南,多风筝的

的江南,想起 江南啊,钟声里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的江南

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 (站在基隆港,想——想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想回也回不去的)

走过柳堤,那许多表妹 多燕子的江南

就那么任伊老了

1962年4月29日午夜

1.故乡,是我们生命的根。如果我们不曾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也许不能深切体会出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旦离开,由于空间的隔离,由于时间的隔离,便会在我们的心头产生难以抚慰的乡愁,故乡的面貌便会不时出现在你的梦里,挥之不去。而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过去跟自己有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王维的《杂诗》(其二)把对故乡的记挂,寄托在了窗前的一株寒梅上:“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许,这株寒梅里蕴含着诗人当年在家时许多亲切有趣的回忆;痖弦的《红玉米》借助河南乡间故宅檐下的“红玉米”,把对故乡的深情,渲染得格外美丽、动人:“就是那种红玉米/挂着,久久地/在屋檐底下/宣统那年的风吹着”。余光中在这首诗中是怎样抒写对故乡的怀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着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幕幕江南春天的画面,我们会想起跟江南有关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列举出你由这首诗想到的跟江南有关的唐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

1.诗篇开头把漓江比成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2.诗人左顾右盼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惊艳叹绝?

3.“错过的远比窥到的更多”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地府已如此,又何必羡天堂”一句中的“地府”指哪里?此句表达诗人的什么心境?

5.诗人曾写过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而此诗是首写景诗,你能从诗中读出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吗?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试回忆我们学过的哪些唐诗里写过江南,找出描写江南景色的句子及作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诗中提到“小杜的江南”,“小杜”指的是________,与之相对的“老杜”指________。

第三节作者引用了________的《________》诗。默写原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四节中,哪句诗将漫长的一生一下子浓缩在瞬间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屯第一节即提示了这首诗的风格。短短六行诗就并置了多重时空:书本中的(“唐诗”)、童年的(“九岁时”)、现实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和历史的(“小杜的”,“苏小小的”)。

第五节作者用多重复句,表现了一种急切和冲动的情绪,显示了诗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运用了多重时空穿插重叠、现实与历史浑然一体的写作技巧,类似于电影中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不时地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组接在一起,这是诗人联想的本质在诗歌形式和技巧上的直观体现。

联想是跳跃性的,突发性的,诗歌中呈现出的江南的场景以及诗人插入的意念也就具有一种随机性,使这首诗跌宕有致,曲折灵动,有一种繁复跳脱的美感,令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作者运用多情的笔墨、大量的修辞,真实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是对江南的正面描写。

诗人在第五节中说“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而“我”只能“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这种感情作者在《乡愁》中也曾抒发过,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题意填出诗句

1 《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描写大海的句子有: ,山岛耸峙;树木丛生, ; , 。你知道抒发壮志的诗句还有: 。

2 唐诗人 的《次北固山下》描写江河之景句: 。表达时光匆匆之句: 。表达思乡之愁句: 。请再写出两句表达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

3 白居易的 写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你认为其中最能表现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

4 在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描绘秋景的句子是: 表达作品主旨的句子是: 。

5 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写农村劳动生活句是: 。

6 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出优美意境的句子是: 。

7 李白对朋友寄托满怀思念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其他你知道的表达思友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

8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离别之情的诗句: 。

9 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你知道的抒发家国忧思的诗句有: 。

10 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讲究词的意境幽微、淡雅敦厚,他的《浣溪沙》中最能体现淡淡闲愁的句子是: 。

11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 。

12 同为婉约派的济南名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作品清新、典雅《如梦令 常记》词中写词人满心欢快、饶有趣味的场景句 。

13 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 。 。《论语》中说: 。请再写出一两句: 。

14 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大胸怀之句是: 。

15 雪花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对象,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