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您到长寿山观光旅游。
在这翠色迷人的季节里,您离开了喧嚣的市区,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畅游一番,相信这里秀美的景色一定会在您的记忆中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伴随着长城文化的继承挖掘和发展,长寿山景区悄然崛起。
长寿山景区是1987念在原悬阳洞景点的基础上开发和建设起来的,十易春秋,光阴荏苒,而今长寿山以它古朴又壮观,悠久而又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您的面前。
它位于山海关城东8。5公里处,东起黄牛山,沿长寿河向西展开,东西长6。5公里,区域顶峰175公顷,整个风景区以长寿河谷的自然风光为基础,集山、石、洞、窟、溪及中草药植物为一身,以长寿延年为宗旨,弘扬祖国的传统医学。以雕塑、书法、建筑、园林等手法为表现形式,独步世界旅游之林,是一个立意新颖,独具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旅游胜地。
长寿山景区现已发现历史人文景观18处,当代人文景观20处,自然景观30处,著名景观有悬阳洞,神医石窟、三道关、长城倒挂、
寿字碑林、石门胜迹等,景区山峻石奇,洞古窟新,水秀天清,林碧草芳,雕塑石刻,巧夺天工,淙淙溪水,蜿蜒川流。
现景区由悬阳洞穴、寿字碑林、世外桃源、神医石窟、石门胜景五大景点组成。
“长寿山”摩崖石刻三个字,全高17。17米,其中“寿”字高6。2米,笔力苍劲,气势夺人,神态如生,仙意似动,又饱墨浓意,力透石碑。系当代最老书法家108岁的孙黑佛老先生之绝笔。
长寿山景区背倚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峰众壑之间,三道关长城被称作“天险要隘”三关直插云天,长城倒挂于绝壁,悬崖峭壁,峰高谷深,惊险非常。人无羊肠道,鸟飞无觅处,如何砌垒长城?已成千古之迷。
长寿山石洞之最要数悬阳洞了,跨过一座石桥,我们即来到了古树掩映下奇妙而幽深的古洞悬阳洞,它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穿透式的花岗岩洞,我国许多风光溶洞多为石灰岩洞,像如此高大的花岗岩洞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洞呈纺锤形,前后宽阔,中间狭细,全洞长117米,其中前洞为悬阳洞的主体洞穴,进深37米,宽14米,高13米。悬阳洞最早的垦辟和建设在明代,明初洪武年间,四川峨眉僧人到此建庙塑像,并以汉隶形式留下第一笔“蜀人创修”。之后随着明代魏国公徐达1381年在山海关建关设卫,这里边臣游子聚会,僧人、道士云集,百姓香客络绎,文人墨客咏诵,酸了清末甚至有来华洋人涉足,民国年间,三道关有位主持道人叫董有灵,在前洞建有万仙楼,后洞建有孔庙和地藏王菩萨,更使这里达到了儒、释、道三教一家,他们
和平共处,修真养道,我国许多名山常为一个宗教流派所独居,或以某一宗教为主,而悬阳洞则是三教并立,融融相生,成为悬阳洞历史上宗教文化现象的一大特点。
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悬阳洞走向了颓败。到了六十年代,这里的佛像、庙宇已是毁坏一尽,只留下洞壁上的“悬阳洞”“清虚凌空”“万善同归”“通天幻境”“别有洞天”“紫塞桃源”“地接天根”“万古流芳”等十幅刻石,及万历三十年的《悬阳洞诗碑》、明崇祯八年的《观音洞碑》以及康熙四十四年的《造钟碑记》。
沿着石砌台阶165磴扶栏而上,洞由明变暗,又由暗变明,石阶由宽而窄,又由窄而宽,凉风习习,别有情趣,约行数十步,仰面而视,洞顶有双孔,为自然形成,有日光悬于其中,悬阳洞由此而得名,并成悬阳洞窥天一景,而悬阳洞之奇恰恰就在洞中有洞,洞上有孔,孔能通天。
紫阳宫外西侧,双松拔地而起,对臷而立,直刺青天,独峻于林,三十余米高的百年古松给人苍劲傲然之感,伴风送涛,凛然正气其形酷同,其状亦如两巨人,威不可淫,故得名双松挺臷。
神医石窟位于药王岭山腰峭壁之上,有以古代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为主体的摩崖石窟群。石窟群像为中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雕塑家付天仇、曾竹韶创作设计,“神医石窟”为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此外还有国际友人的摩崖碑题,此景集中医学、书法、雕刻艺术为一体,依山就势而造的认为景观,立意新颖,别具一格,让人领略
到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炎黄子孙的聪明才臹的同时,也感受到石窟巍峨挺拔,气势雄伟的独特风格。
寿字碑林是长寿山景区钟最引人入胜的景观之一,它是利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结合长寿山的奇峰异石而建造的人文景观。在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怪石上镌刻着不同朝代,不同字体,阴阳文不同形式的名人“寿”迹,这些因石而臸的摩崖雕字,或隐或现,或藏或露,字形各异,神彩飞动,那异曲同工的百家书风,构成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之“寿”字大成,表现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库的独特神韵,成为东方雕刻、书法相融合的艺术风景。
摩崖石刻“层峦叠嶂”系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山海关督师范志完所题,在此放眼四望,险山峻岭,层层叠叠,起伏相间,百态千姿,山形树影,近壮远秀,一并入目,该题是对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药王岭上有一巨石如海豹,昂首怒吼,神态逼真,似有惊雷滚滚而来,令人胆颤,相传,远古造陆运动中,海豹正于酣睡中,海水撤走,海豹一觉忽醒,见身边突变,一声怒吼,直震青天,遂化成石。 “范墨流香”摩崖石刻为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北山左营副总兵王进科命人雕刻留下的。有与山河同在,留名千载的个人功利意味,然而时光流逝,岁月剥蚀掉原有意义,在今天,这“范墨流香”意随笔到,笔随势生的动感,与巨石和水痕浑然一体。跟长寿山上众多的旅游景点一样,成为了游人观赏对象。
“世外桃源”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李可染先生题词命名的。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苍劲,山谷间生有桃、杏、李、核桃、樱桃、山楂等,药用乔木。以及数十种藤草类植物,是一个自然形成,稍加人工培植的中草药植物园。
出世外桃源,就来到了独具北国山川特色的“石门胜迹”风景点。巍峨对臷的石门山上明代“百二山河”镌刻古朴雄深,山形如刀削斧劈,气势磅
人工开凿的一线天,系石门要塞,身临其中,两崖之中,仿佛天系一线,令人毛骨悚然,上有飞来石,下踞长寿河,左依古堡,后依高丽营盘遗址,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传,薛礼征东时,曾与高丽兵激战于此。黄天霸与窦尔墩在此一决雌雄,石门为军事要塞,历史上多在此屯兵驻守,唐代高丽人常向中原进犯,并在此屯兵驻守,薛礼征东时,在此与之大战,高丽军兵败,弃营而退,现仅留下此遗址作为历史的佐证。
经石门一线天向右环行,即可见花鸟翠树中,有一奇石碧潭,游鱼戏水,微荡涟漪。相传何仙姑出游至此,见水清澈映影,便宽衣而浴,撩水洗面,忽觉脸上麻子皆无,复掬轻抚,则现一对迷人酒窝,故称“璇靥潭”,其放衣石被称“衣架石”。因形似河马,也野游露餐之佳地。
漫步又长寿山中,可渭移步形,处处美景,您尽可登高山以远眺,临清流而尽观,留连于山山水水之间观察考记,抒情寄意。
(第一首)
松柏兰梅聚杏坛,园丁玉涧引甘泉。
风吹雨打花枝俏,冬往春来碧树参。
香洒神州心似水,绿播乡里愿如山。
归根落叶夕阳照,长寿山前庆凯旋。
(第二首)
长寿山巅景色浓,紫橙红翠画轴中。
潺湲秋水别溪涧,风淡孤烟起岫丛。
山麓九叠石壑断,浒泊八里映桥虹。
此生无奈多情事,只盼重来看雪松。
(第三首)
风轻雨细出宾州,遣兴登高作壮游。
浊酒三杯裁雅句,清茶一盏醒吟眸。
东篱每感黄花瘦,夕照频添白发羞。
拄杖寻诗休恨晚,长林枫叶耐霜秋。
(第四首)
木屋石垒造奇形,远古神龟尾向东。
原始森林寻鸟叫,新修栈道见蛇行。
扶梯登塔群山小,搭跳上船大坝横。
席地野餐谈揽胜,滔滔状语醉朦胧。
(第五首)
水榭云亭赏画廊,同游慢雅采风忙。
枫情旖旎欲留住,湖色清幽要收藏。
岁月流金诗入墨,人生炫彩韵偷香。
谁言费力劳神苦?没有松荫怎乘凉。
(第六首)
逶迤翠岭雾云横,婉转清泉水向东。
丞相峰旁鲜果绿,寿星岭下草莓红。
溪边曲径连天远,洞里玄机入眼朦。
峭壁石阶携手助。悬崖铁索短长亭。
(第七首)
一路秋光似画廊,仙乡墨客采风忙。
碧波亭上波幽碧,长寿山中寿久长。
野岭群峰文物美,农家小院饭蔬香。
诸君若有闲情致,相约来年再品尝。
登上"天下第一关"城楼,南眺渤海,白浪滔天,烟波浩渺;北望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在那连绵起伏的城墙上,每隔半里或一里,就有敌台高耸,台上的箭窗宛如一只只睁大的眼睛,注视着祖国的山河和原野。在城楼上,俯瞰附近座座敌楼、烽火台,凝视楼内兵器盔甲和青龙偃月刀的寒光,顿时感到关高城重,壁垒森严。
这是一道多么厚重的历史之门啊!这道门,在地域上把京东大地分成了关内、关外。明清时代,数百万计的"流民"——流放犯从这道门里迈着沉重蹒跚的步子,一步三回头,走向了塞外苦寒地。近现代社会,又有"下关东"之说,多少贫苦的农民,怀着新生活的渴望,背井离乡,走向关外。他们深情回望的目光中,该有多少悲怆与凄凉。
北望燕山苍苍莽莽,长城顺山脊昂首直上;南瞰渤海浩浩荡荡,老龙头直奔海浪而去。伫立在城楼之上,似乎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上,听到了古城战场上的炮声、人喊马嘶声、箭簇呼啸声……
在山海关上,我们首先看见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城楼,那块大大的.横匾依然高高地挂在箭楼上,那字依然雄壮,可惜我不是什么文豪墨客,不懂得欣赏这字,也不敢莽自评价,记得中学时候,读过峻青先生写的《雄关赋》这篇文章,对山海关可是慕名已久,但是,真正到了跟前,却不禁有一点失望,起码它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雄伟,那么气势磅礴。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登上城台远眺,北望长城蜿蜒山间,南眺渤海波涛浩淼,正如古诗所说,「曾闲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
来到山海关景区,见到四周被高高厚厚的城墙包围,恍如穿越时空来到古战场,一座孟姜女哭倒长城处,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孟姜女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进入景区,一座高高的城楼矗立在不远处,一泓清澈的湖水镶嵌在城里,给这座古老威严的城堡带来一丝柔美。沿着湖边的小路,走进厚厚的城门,四周又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堡,叫瓮城,而这城门就是当年人们闯关东时的必经之路,进入瓮城,四周高高的城墙上守卫者居高临下、万箭齐发,要想从这里闯过去,真是难上加难,著名的成语"瓮中捉鳖"就是出自这个典故。在围墙的四周上方,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排水口,导游介绍说那是古时人们为把城墙上的雨水收集到城里而不让其流走所建,那个经典的成语"肥水不流外人田"出自这个典故。
"天下第一关"景区位于山海关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万里长城东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雄居天下,因而得名。天下第一关建在镇东门平台之上,楼身两层,关楼上悬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匾额。城楼气势雄伟,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又称镇东楼,俗称箭楼。其地处要隘,雄关紧扼要塞,成为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是山海关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曾多次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直奉大战、长城抗战第一枪等。古人称颂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里位置优越,文物众多,风光秀丽,是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站在关楼北望,角山、长城、古堡、烽火台历历在目。南沿长城远眺,老龙头依稀可见。老龙头是万里长城最东端,澄海楼巍峨高踞城头,乾隆御笔"澄海楼"和明大学士孙承宗书"雄襟万里"楼匾居高临下,直俯大海。自澄海楼筑有―石城逐级而下伸入大海,站在石城终端楼平台上四眺,海天一色,无边无际,气象万千。山海关附近还有燕塞湖、孟姜女庙、九门口长城和碣石宫遗址、长寿山等景区。
从城楼上不同角度俯瞰四周,风景或古朴、或壮丽,令人心旷神怡。雄伟的燕山山脉在蓝天的衬映下巍峨挺立。宽阔的城墙上,军旗猎猎,身边仿佛有疾驶的战马掠过。城楼的背面有一面巨大的鼓,据传是抗击外来入侵者时击鼓射箭用的。站在城墙上,我沉思着、想象着当年擂起战鼓时万箭齐发的壮观场面。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悠久历史。它北倚群峦叠翠的燕山之麓,南临烟波浩淼的渤海之滨;长城纵贯期间,雄关紧扼要隘,形势险峻如虎踞龙盘;历史上作为著名的军事要塞,自古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其规模之大,为长城沿线各关口所没有,只有西端的嘉峪关可与之相比。
山海关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山海关关城和附近长城、城堡、墩台都是明代建筑。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蜿蜒巨龙的话,那么山海关就是这条巨龙的咽喉。
仰望城台上高高耸立的两层箭楼,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尽显雄健壮美的阳刚之气。高悬在二层屋檐正中的巨匾"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字高达1.6米,笔力顿挫凝重,雄劲浑厚。其中"一"字一笔,不显淡薄;繁体"关"字笔画虽多,不显臃繁。匾额的艺术风格与关山险隘的建筑格局十分谐调,使整个城楼显得更加奇伟俊秀。它是明朝当地进士肖显书写的。现在,原匾收藏在箭楼内,楼外悬挂的是公元1920年摹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