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真的来了,气温节节高升,哪怕天是阴的,温度也毫不退缩。曾在天府之国夸口南北暑热之不同,很得意于“我们那儿再热,到了晚上、树阴下都凉快了”。现在呢,这话再不敢大口气地说了。因为到了晚上,天也闷闷地,似乎在加深人的闷闷不乐。
人们应对极端天气现象的方式,一是迎面应对,一是避而趋之。迎面应对,好些时候是迫不得已。比如在旷野中遇见风雨,只能顶风冒雨。比如过去劳动效率低下,夏天收割打碾靠人工,怕风雨遭践了粮食,只能冒着暑热死挨暴晒。这些情景我都经历过。“与天斗,其乐无穷”—很多时候根本容不得你选择斗还是不斗,置身那种环境下,只能说是被动迎击。至于乐在什么地方,还得好好找找。
如果不计客观,完全让人主观选择,在恶劣气象面前,肯定是避了。避而趋之,这个趋既有接近的意思,也有走开的意思。与避搭配,那就是跑开了。避风、避雨、避沙尘,避寒、避暑、避中暑。还记得少年时遇到一次沙尘暴,所有人都回到家里顶上街门,安静地坐在炕边儿上,谁也不说话。连动辄闹腾的弟弟妹妹也默不作声,似乎是在静待天地的宣判。和避其他自然天象不同,暑天人会中暑,中暑严重会晕厥休克,救治不及时要死人。当然,哪种自然灾害都有避不开而遭受灭顶之灾的可能。只是寒暑这种东西,困人于无形,如果不能及时防范,等身体有了反应再处理,对人的伤害就已经很大了。
自古就有避暑的事情。河北承德有个名胜叫避暑山庄,是清时帝王夏天的行宫。从秦始皇时起,皇帝就各处修行宫,把全国各地能找到的好地儿都圈起来作为他们享受包括消夏的地方。担负管理国家重任的官员,找个气候合适的地方办公,考虑处理国家大事,也不能一概说是特权。国家是他们的,他们想到哪里都是正常的事情。秦皇岛在解放后一直是机关避暑的地方,只是近来才取消。取消的原因不是大家不避暑了,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强大,有了空调等设施,人们不需要到避暑胜地,也可以不受寒暑变化的影响了。
皇帝要避暑,老百姓也需要避暑,谁都知道天热不好受。老百姓无法去行宫,但也有自己的办法。比如挖地窖、吃凉面、在水井里浸凉饭食瓜果、找江河湖海、茂林修竹等水多绿化好温度低一的地方休闲等等。戈壁沙漠地方,暑热来了逃无可逃,人又不能坐以待毙,所以也想自己的办法。过去去山里打柴禾的人,打柴出汗干累了,在柴禾车阴凉下躲一下,或者找到黄羊吃水的泉(井)边,以水降温。我来到戈壁小城多年,学着前人防暑的办法,也总结了一些实用方法。比如早晨上班时把窗户关好,晚上下班才开开,以保持室内一夜流通之后较低的温度,防止热空气对流入室;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曾在窗户玻璃上贴过白纸,起到反射阳光的作用。电扇空调来到之后,起了些作用,但谁也不敢在空调屋里睡着。大暑人工改变为大寒,我还是很怕他对身体的影响的。
气温再热,那就需要忍耐了。有人在天热的时候发段子,说看看存折、看看工资、看看爱情之类的,心里会拔凉拔凉。这是开“心静自然凉”说法的玩笑。心静自然凉有它的道理,它解决的是人的焦躁情绪引发的烦乱,讲的是人在应对自然环境时候保持平静心态的重要,是说精神心理对生理感觉的影响。但这肯定是有限的。在暑热中,暴晒、缺水,再怎么心静,也抵抗不了啊。
因为这些年来气候因素在生活中占比越来越重,所以人在趋利避害方面越来越有能力、越来越愿意去实践自己的想法了。“候鸟”式生活的人群越来越大,“赶场”般旅行的人越来越多。身边好多人在海南、北海、西双版纳等地购置房产,还有人到海南租房过冬。几个朋友都是,入冬之后就南迁,迎夏之时就北飞。看得出来,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为人们南来北往自由地避冬、避夏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
避害趋利、避重就轻,是一切生命的自然选择。避,避免正面冲突,迂回走过江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整体认识。从最初的条件反射般的躲避,到遇强似“弱”的回避,再到审时度势、不与争锋的避免。避官不看其脸色、避小人不与其为伍、避鬼不与鬼魅相与、避流氓不与其平齐类似等等,正是这种认识的升华。树木弯下了腰、藤萝低下了头,它们在遇到阻力的时候无一例外选择“曲径通幽”。人在生活里总结出各种躲避方式,有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的韬光养晦暂时“示弱”躬身谋求长远发展。所谓避,都不是真正的逃避回避,其重点都在逃避回避之后,是在实力不足的成长发展阶段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作出的机动动作。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回避或者躲避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战胜“对手”,而不是真的怕什么。孙武在《孙子·军争》说:“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一支军队,敢打必胜的勇气、不怕死的.血性固然不可或缺,但智慧与战略战术更加重要。避,就是战略战术之最普通的一种。三十六计里不还有“走为上”吗?当然,这个走只是战略转移,只是像毛主席在敌强我弱时采取的拖着敌人走的战术。当把强敌拖垮的时候,也就是转头与敌人正面交锋掌握主动权取得胜利的时候。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不为一城一地得失而计较,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无一不有一个“避”之显露其间。
人真的能避开什么呢?有句话说“怕什么来什么”,说的是某些事情你越想回避它越来找你的客观现象。天热的时候人可以躲到阴凉处、可以开空调,但天气的大趋势却无法躲开,你不可能一直待在空调间,也不可能老在阴凉处,你还得为谋生而劳作,还得为生计奔波,还得为喜好而流汗,还得服从命令去暑热里打扫卫生……工作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也是如此,既然它已经“兵临城下”,那么,最好的办法就不是避而是应对了。再说,又有什么是可以完全避得开的呢!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躲不过还躲,能力所及已经完全可以拿下的问题还回避,这就在面对纷繁世界中出了基本的认识问题。或许,避得太久,已经不习惯于面对面处置问题了。但是,避与躲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我们还得现身,在避其锋芒之后,击其“惰归”!当一个人能够正视问题并动员自身能力去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说明避X已经取得了成功。暑有多利害?你虽然能热死牛,但我不让你发威于我,我防范、隔离你于身体发肤之外,你也就奈何不了我了。贪欲害死人,我躲避你,控制住你呈现的时空,不让你影响于工作生活,你也就无法把我带到深坑里去了。
有人讲,世界上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套用这个道理,是不是可以说避就是解决一切问题最普遍管用的一个好方法呢?见仁见智,谁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可以确定的是,避,肯定是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前,最重要的还是避暑。为了防暑,我也是什么都不顾了:草帽、凉鞋、绿豆、西瓜、防晒衣、凉茶等等,从形象到吃喝弄了个一应俱全。我相信,今年的暑热仍然会被我糊弄过去的,我觉得再狡猾的暑,也不如一个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好猎手。它如果再热下去,我就把空调启动起来。这空调也是得出些力了,买回家来十多年,搬了3次家,总共开机时间还不足2个月呢!
2018年6月29日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错《论贵粟疏》节选)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牧:管理
B. 盗贼有所劝劝:说服
C.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交通:结交
D. 粟有所渫渫:流通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
A、且然而 以 B、夫 于是其
C、夫然而 以 D、且而乃
7、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文中提出的“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贱商人,尊农夫
A.①⑤B.①③ C.③④ D.②⑤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本文告诫统治者要做到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否则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国家也将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B. 作者指出,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而要想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当下关键的是要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作者尖锐地指出,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农民生活极度艰辛困苦,而商人们则牟取大量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国家富强稳定,是不可能的。
D. 文中提出如果能从国家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减轻,也可以让国家得到实惠。
9、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9分)
(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3分)
(2)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3分)
(3)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B 劝:鼓励
6、答案:C 第一个用发语词,中间有文意的转折,最后表因果,解题时注意句间关系的确认。
7、答案:C 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而重家抑商不是作者提出的策略
8、答案:选B,文章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事实上,当时汉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只是依然无法改变当时民穷商富的现象。
9、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⑴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3分)
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
⑵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3分)
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
(3)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3分)
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
译文:
百姓,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修辞方法:
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 借代
借本体的特征或标誌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於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為借代。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译文:希望能骑著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 "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著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 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2 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3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
例1的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2的"羈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 设问
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设问可以分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2 夫击瓮叩缶,弹箏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李斯《諫逐客书》)
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箏,拍著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箏,而选择《韶》乐,这是因為什么呢?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3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於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註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例2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例3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 双关
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2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誌真堪小草同。(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嫻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誌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3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中的 "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例2中的"远誌"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誌"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誌向。例3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嘆不已。
(七) 对比
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例1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
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臺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著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
例3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促织》)
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
例1中 "燕雀乌鹊"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例2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例3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為。
(八) 对偶
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对偶主要表现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
例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軾《石鐘山记》)
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 歌臺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歌唱的臺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孔雀东南飞》)
译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罗绸缎。
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 排比
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
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
例2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论贵粟疏》)
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枚《祭妹文》)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為具体的作用。
(十) 反复
作者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復。反復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為深刻的印象
例1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
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
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
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采采芣笖,薄言有之。(《诗经·周南》)
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例1 "呜呼哀哉"的反復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復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例3"采采芣笖"的反復运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时的愉悦心情。
(十一) 讳饰
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匯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
例1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
译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功绩在赵国安身?
例2 故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记下这件事,等著考察民风的人用它作為参考吧。
例3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王有命令来,因為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见王。
例1的 "山陵崩"是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2的"人风"是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3的"采薪之忧"是為了避开"病"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十二) 互文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参成互文,合而生义,上下文意相呼应和补充,叫互文。
例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译文: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箜篌和诵读诗书。
例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到处大喊大叫和骚扰。
例3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主人和客人都先后下马和上船。
例1的年龄互补。例2的 "东西"和"南北"互补。例3的"主人"与"客"互补。
(十三) 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就叫并提。也有人称之為"合说分解"。
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译文:不理解文句,倒急於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
例2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陀传》)
译文: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例3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如果有做坏事,犯国法的,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处罚;如果有尽忠尽善的,则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奖赏。
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方法,译文都对句子的并提部分作了调整,使它们成為两个平行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