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眼定题法
用文眼作标题,可以用你最突出的情感或最深刻的思想打动别人,让人印象深刻。二来也可以利用文眼在标题和文章中的重复,起着强调突出的作用,在形式上造成一唱三咏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起到在文中点题的作用,让别人觉得紧扣文题。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满分作文中有《我为自己的选择骄傲》的标题就是文眼,全文就围绕标题“为自己骄傲”着笔作文。
二、数学公式法
有的文章里把这种方法叫做“数学表达式法”,也就是利用数学上面的表达式,例如等式、不等式等来命题,从而期望以新鲜奇特的感觉获取高分印象。如《诚信≠老实+本分》,《1+2=?》,《2=2000》等文章标题,就是这样的标题。这些标题,形式上就让人耳目一新。
用数学达式拟题,多着重于表达式两边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记忆移植≠移植能力》、《记忆拼盘=牛顿+爱因斯坦+……》。或者着重于用数学表达式揭示某一种道理,如《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而《1+1+1<1》揭示的却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还有的文章把这种道理写成《3=0》,也很形象。
三、精彩话语法
这种拟题方法很好,尤其在高考作文中,一篇文章可以凭借一句精彩的话,从而取得好作文的印象。因为精彩的话语本身就是作者精心构建出来的,浓缩了他们的情感,把它作为文章标题,自然就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有时候把某一篇文章的等级评价得较高,确实纯粹只因为那文章中的一句或几句话很精彩。
运用精彩话语做文章标题,与用文眼做标题不同。文眼是给文章奠定写作基调的,下笔之前,作者就已经心中有数。而精彩话语则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作者情感的流泻自然产生的,有可能是文眼,也可能与文眼无关。我曾经讲过,有时候,文章已经开始写作了,但是还没有标题,怎么办?先写着呗!不求字字精彩,自然会妙笔生花,等有了精彩话语,再把它写上去。
四、中心(重要)事物名称法
管你熟悉不熟悉,突然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件事物的名称,你感到奇怪不奇怪?中心事物(或重要事物)名称法拟题,就是要利用读者的这种好奇心理,在高考中用自己文章里的中心事物或人物名称作为文章标题,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设置悬念效果。一般说来,在想不出更为新鲜的标题时,这不失为一个出新的好策略,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G病毒》。
五、拟人法
在高考作文当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拟写标题,可以增强你文章的亲和力,拉近你的作文与阅卷者的距离。高考作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成功范例,如《百元钞票的自述》《诚信嫣然而笑了》《哭泣的诚信》等文章。这些文章的标题,把不是人的事物赋予了人的精神,把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了人的灵性与动作,让人觉得亲切。
六、拈连法
拈连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利用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联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词语使用技巧。它和仿词不同,仿词是一种造词语的方法,所用的词语可能以前并不存在,或并不常用;而拈连是一种词语使用方法,所用的词语原来就有的,只是现在改变了这个词语的词性和常规的用法而已。如“一针针,一线线,缝进了妈妈多少的心血啊”,必须因为前面有了缝衣服的动作“一针针,一线线,”才有可能有后面的“缝进了妈妈多少的心血”,否则,就是病句。但是,有了这上下文的联系,这不但不是病句,而成了一种非常逗爱的修辞手法了。
拈连用在拟题上,能够起着出新的效果,达到刷亮阅卷者的眼睛的目的。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让心河绿水长流》,就是先把心比喻成了河,自然才会有绿水长流。否则,离开了前面这个语境,就不恰当了。
七、比喻法
梁实秋说:“说理说到难分难解时,打一个比喻,一切论难迎刃而解。”比喻法拟写的标题,往往因为其形象生动而被人喜闻乐见。
运用比喻的方法拟题,要注意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尽量用具体的事物去比喻抽象的事物,尽量用常见的事物去比喻少见的事物。此外,还要注意比喻种类的选择。一般说来,明喻简单明白,暗喻意味深长,借喻富有艺术色彩。什么样的文章选择什么样的比喻,恰如其分的话,都能够使你的文章“头上生辉”。
八、通感法拟题
通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修辞手法,一般是建立在比喻的基础之上的,利用不同感觉的某些相似特征,用一种感觉去比较、形容、说明、修饰另外一种感觉。用通感的方法拟题,可以从感觉上全面唤醒读者的心灵,让他们打通不同感觉的障碍,感受到标题强烈的艺术张力。如《歌声牵引着我前进》、《那一串粉红色的记忆》、《实现这个色彩斑斓的梦》等文章。
九、呼告拟题法
不同方法拟的标题,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同。拟人、比喻让人觉得可爱,呼告、设问让人觉得亲近,移就、异配让人的感觉奇特新颖。
呼告拟题又是何以让人觉得亲近呢?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当你呼告某一个对象时,自然就让人在对象的角度上产生一种亲切的共鸣感。如《爸爸,再给我一点爱》、《爸爸,女儿懂了》、《妈,您真的又记起我了》。这些标题,呼喊文章感情倾诉的对象,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觉。这就是呼告的拟题方法。
十、设问法拟题
与呼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拟题方法还有设问法。设问法是标题提出问题,正文作出具体回答。它之所以让人觉得亲近,是因为设问的形式,能够起着鼓动读者参与思考的作用。如2000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什么叫修辞呢?
所谓修辞,就是对言论的修饰,我们的说话及行文所用的语言表达了我们思想,修辞,就是对这种语言的包装,目的是让我们的语言更生动,所表达的效果更好。
简单的理解“修辞”我们以如下语言做表述——修辞,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诗词乃文之精粹,其对语言的修饰要求、对诗文的谋篇布局的要求、以及对遣词造句的艺术要求,都是最高的。所用,“修辞”对与往往们创作以及欣赏诗词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严重点说,没有修辞,就没有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修炼。
修辞的概念不多做阐述了,我们今天就近体诗对修辞的要求及方法,做一大致介绍,抛砖引玉,主要和大家相互切磋,共同学习。
我先对一些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格”)做一简单介绍,已知修辞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比喻{其中又分为:
1明喻、 2喑喻、 3借喻、 4博喻(复喻)、
5倒喻(逆喻)、 6反喻、 7互喻(回喻)、
8较喻(强喻)、 9譬喻、 10饰喻、 11引喻};
白描,比拟(比体),
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
衬托(反衬、陪衬),
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
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
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
摹绘{又分为:1摹形,2摹声,3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
委婉{又分为:1迂回语、2谦敬语、3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看着眼花缭乱吧?呵呵太多的。
其实,我们日常行文常用的只有这几个:
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还嫌多吗?那么,我们就只关注如下这几个吧,这些与近体诗关系比较密切:
1,比喻、2,映衬、3,示现、4,联绵、5,转品、6,双关、7借代
其实,在近体诗中,关于音韵、对偶以及用典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造句方面,我们常用到的是关于“倒装、设问、呼应”(有关造句常识,我们另行开课讲座)。我们这里仅对上面几个与近体诗写作关系比较大的进行分析,其余的关联不多的,在此忽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找资料深入研究。
(一)比喻——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用已知的材料去说明未知的事物。比喻有个前条件,那就是比喻者与被比喻者必须有共同点,但其本质又是不同的。这样形成的比较才是比较好的。
举例如下: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把交情的浓淡,与酒水相比较,很形象。重在浓淡的意味上,而交情和酒水,又是不同性质的事物。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飞花之轻盈,比如梦境之虚幻。丝雨之连绵,比如愁绪之不断。比喻之句,可见一斑。还有些例子大家自己参详:
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4,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王渔洋)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
关于比喻的运用,我们在写作也要有创新。你的比喻是别人没有过的,既形象生动,又新意有趣,那就是佳的。如果前人用过的,你却一再的使用,味同嚼醋,终属无趣。比方说,有个人把漂亮的女人形容成花,花一样的女人。很新颖,再来一个人,还是说女人象花,大家就觉得他的话没意思了,不予理睬。那第三个人再去说这女人象花,我们只好去给他一顿老拳了,太没新意了,太可恶了。
(二)映衬——用相反的两种事物互相引用,做出强烈的对比,目的是加深读者的印象,这叫映衬。
举例如下:
1,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伟业)
“白骨”和“红妆”对比够鲜明吧?一红一白,反差强烈,在色彩上,在蕴意上,也是截然相反的。同样在这句,“灰土”和“汗青”也形成了映衬的关系。在这句里还应注意到,上下句的关系是映衬的,而上句“白骨”和“灰土”却是协调的,下句“红妆”和“汗青”也是协调的。我们写诗时,切切要注意意象的协调关系。同时,“白骨”和“红妆”本也是一类事物,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人,只是相反的两个形象。
2,记取僧楼听雪夜,万山如墨一灯红。
同上一例一样,我们注意到这句,也是在颜色上做一比较---黑(夜)和红。曾有诗评如是说:“末句以数字及颜色作对衬,意境之美,令人神往”。我们可以多做借鉴哦。
3,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里,不是上下句的映衬了,而是一句之中的反差对比。“一”和“万”在数量上的巨大反差,功成和枯骨的反差。强烈的反差,当使人印象深刻。
4,百里骊山一炬焦,劫灰何处认前朝。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
这里用什么来映衬的呢?我们会注意到“诗书”很易燃烧,但传经千古而犹在。而“阿房宫”很坚固吧?却灰飞烟灭了无踪迹。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阐述了一种道理,仁义和*,哪个更坚固!
5,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
“千年”和“一日”对比明显,“速”和“长”又起到的是这种对比的深化作用。
(三)示现——就是带领读者走进你想象的那种空间。
这种将过去或者未来或者无法亲自到现场看到的事物,用绘画一般的构图手法,用文字的描述,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手法,甚至可以穿越时空,走进梦境,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示现”。象杜牧的《阿房宫赋》,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等,都是通过这一手法所完成的。甚至我们看到的《西游记》也是这样性质的哦。这种手法,在文学与艺术之创作上,占有极重要之地位。善于使用,当成就精彩神来之笔。诗贵想象,那就把你的想象展现出来,示现哦!示现,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
先看李白的一首诗: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见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凭想象,把过去的事情写出来,这叫“追述”的示现。李白写啥呢?写西施呢,比他可早N多年了。他看不到,但他可以享受想象的快乐。那就追述一番吧。
看完老李再看小李的一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和上一首想法,不去追述过去的时光,而是想象未来的情景。这叫“预言”的示
我们再看一下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偏插茱萸少一人。
很远的地方我们也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啊,把远处的给想象过来,这叫“悬想”的示现。前面两个是时间尺度上的想象拉伸,这个却是在空间尺度上的拉伸。我们的想象力,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就是这样。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稳如泰山,( 骨瘦如柴 )(鼾声如雷)
2。夸张:度日如年,( 一目十行 ) (一日千里 )
3。拟人:桃李争艳,(草木皆兵 )( 怒发冲冠)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4.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f借代: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9.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10.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11.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12.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13.通感
14.互文
15.衬托
16.对比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