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父亲的菜园》教案1
我说课的内容是《父亲的菜园》,分六个环节来完成。
一、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赞扬了父亲勤劳、执著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在本单元中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习父亲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二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指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
认识8个生字。
2、方法
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3、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的精神。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独立的思考一些问题,根据教材的特点,除了运用最基本的四步探究教学以外,我拟定以下教法:读中感悟法,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来感悟父亲的执著和勤劳的精神。比较法,边读边与自己的父亲进行对比,感悟每个父亲的不易。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等多种教法相结合。
四、说教学准备
生字卡
五、说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共有 五个 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家谁种着菜园呢?在什么地方,种了些什么?是啊,有菜园真好,是你们的父母亲为你们开辟的,就有这样一位父亲,不仅给家人了一片碧绿的菜园,还让子女获得了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的'菜园,来感受这种精神。板书课题。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是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第二环节: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根据课题质疑
菜园在什么地方?菜园里有哪些蔬菜?长的怎么样?为什么以“父亲的菜园”为题?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我提出的自学要求是:
1、自学生字词,自由轻声读文,注意每个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交给四人小组组长。
第三环节: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生自由读文,读通、读顺、有感情。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正确读音,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气馁、相当、信心十足、榨干等。
3、四人小组讨论上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一块交流。
4、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这样的语段,读一读,体会并做好批注。
第四环节: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共同解决难题 为什么以父亲的菜园为题?
默读课文画出父亲为开垦菜园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什么? 每天天还没亮,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体现:父亲的辛苦、对菜园的珍视与关注。
2、划出父亲“精心伺候”菜地的句子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以后的日子,我们便四处拾粪。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
体现:父亲对土地的热爱,重视。
3、由这些句子体会到父亲的一种什么精神?
体会到父亲的执著、自信、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品质,这正是父亲的菜园的象征意义。
4、小结
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第五环节: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1、积累:把课文中使你深受感动的语句摘抄下来。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也正是力求显示这些,既体现文章的思路,又便于学生的记忆。
语文《父亲的菜园》教案2
一、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竟然有一片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荒山上怎么会有如此葱郁的菜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生默读课文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2、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感悟交流,归纳总结
1、望着山坡上那“一片绿绿的翡翠”,你此时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2、父亲开辟菜园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选择文中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1爸爸的小菜园
“透早就出门,天色渐渐光……”看着爸爸一边哼着歌,一边踏出家门,就知道他又要去“小菜园”了。
“小菜园”是爸爸自己打造出来的“绿色天地”,里面种了许多异样的植物,有小番茄、活力菜、皇帝豆、朝天椒……其中,活力菜是最不常听到的名称,它可以用炒的来吃,也可以用烫的来品尝,主要采的部分是“心”,心就是两片叶子中,长出来的嫩芽,虽然很好吃,但,却非常不划算,因为活力菜煮起来,会缩成一团,所以要采一大堆,才够我们吃呢!
在家时,爸爸总是三不五时的走向菜园,看看那些心爱的植物有没有不见,或者有没有枯萎,如果枯萎了,爸爸就会拿起浇花器,为他们“洗澡”。那一天,爸爸跟往常一样,去看那些植物,发现他种的芒果,被砍掉了,那是爸爸前二、三个月种的,还小小颗,就被人砍了,所以爸爸一直在追查到底是谁做的,但,终究还是没找到,所以爸爸就放弃了。
我最爱吃爸爸煮的皇帝豆了!因为吃起来的口感不一样,咬下去时,虽然硬硬的,但,把皮咬破时,里头的肉吃起来却松松软软的,让人赞不绝口啊!
当我吃下这些山珍海味,感受那种香甜的滋味,彷彿每一口都尝得到爸爸那无私的爱,我想,自己也渐渐爱上了那片“小菜园”。
2爸爸的小菜园
我家的楼顶有一个露台,爸爸在上面放了一些花盆,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小菜园。
傍晚,我来到爸爸的小菜园,只见薄荷一片翠绿,生机盎然。摘片薄荷叶,一尝,清新瞬入口鼻,像是嚼了一片薄荷味的“绿箭”口香糖一样。
看,萝卜叶郁郁葱葱的。一阵微风吹来,叶子随风飘荡,。我顿时想起了小时候外婆经常给我唱的童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从回忆中猛然醒来,萝卜叶还在那里“摇啊摇”呢!
妈妈种的吊兰也在那里“摇啊摇”,它似乎在和萝卜叶跳着舞呢!不过,吊兰可就没那么绿了,它是中间绿,两边黄。吊兰旁边还有许多“小宝宝”,它们在那像孩子一样好奇的打量世界。
爸爸让我负责的四季豆有许多都已经长出大约十厘米的个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出我爱吃的新鲜豆角。它的`茎大部分都是紫红色的,好看极了。
太阳快要下山了,夕阳的余辉照耀着爸爸的菜园,犹如一幅美丽的油画,画中的我的家幸福安详。
3父亲的菜园
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
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全家人投去诧异的目光——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于是,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父亲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一个星期过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足有三四分翻过的黄土地。
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春天到了,父亲在他的新菜园里,种上了豌豆。望着这一块贫瘠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我似信非信地点点头。没过多久,菜园里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
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我有些疑惑不解。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以后的日子,我们便四处拾粪。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4爸爸阳台的小菜园
爸爸在20XX年和20XX年间在阳台成立了一个小菜园,在小菜园里有草莓、葡萄、石榴树。爸爸还买了一棵樱桃树,准备这几天种。菜园目前状况良好,草莓分别种了两箱,有一箱的小芽已经长得很高了,还有一箱没有发芽。葡萄目前已经长了一丁点一丁点的小葡萄了,叶子和藤条爬的好高,应该今年秋天就会结出葡萄了。
樱桃树的枝子光秃秃的,一点叶子都没有,樱桃树的枝子也干巴巴的,水分一点也不充足,表哥说虽然这棵樱桃树还没种,但也可能活不了了,因为生物书上说:要是损坏了根,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所以才有可能会死。石榴树的枝子跟樱桃树的样子一模一样,可能是天气还是太冷,所以长不了叶子。希望樱桃树不要死啊!
5父亲的菜园
父亲精心伺候着这片菜园,把它视为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正在睡梦中的父亲,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水声,猛得从床上跳了起来,拿起锄头和铁锹就向山坡上跑去。雨水打到了他的头发上,衣服上,裤子上。不一会儿,他全身都湿淋淋的,他顾不上擦去身上的雨水,忙将菜园盖上了一层防水的塑料布。在棚里,他首先清理着被打得不行的蔬菜,然后从山上挑来黄土,盖在那恐怖的岩石上,一刻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父亲不禁打了个盹儿,他立刻咬了一口辣椒,头脑就清醒了……凌晨,父亲终于干得差不多了。望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和被清理的菜园,他欣慰地笑了。
现在,这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变得黝黑发亮。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嵌在荒凉山坡上的翡翠。每当我吃着可口的蔬菜时,就会想起父亲的艰辛。我明白:这东西,是父亲多年的辛勤汗水换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3、品味语言,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你家有菜园吗?(我家就有菜园,是一片碧绿的菜园。)这些菜园都在平地上是吗?那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生自由说)种了那么多东西,这些菜园的土地一定非常肥沃吧?
2、(出示荒凉的山坡图片)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搜索读,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蔬菜?
2、找得很准,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孩子们仔细看看最后一段,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要把“我家的菜园”称之为“父亲的菜园”呢?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生默读后汇报交流)
三、精读,感受人物品质。
1、要使这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一片碧绿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情呢?如果我们课文分为几个场景,那么,第一个场景是劳作在黎明前的父亲,你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吗?
2、学生反馈,师适时点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来。
师:父亲这样的劳动坚持了多久?(一个星期)
师:整整七天,父亲都是这样。
师引读:
第一天, 天边还闪烁着星星,人们还没从睡梦中醒来,父亲就——(生读找出的句子)
第二天,月亮还挂在西天呢,父亲就——(生读)
第三天,天边还泛着鱼肚白,草木上的露珠还未干,父亲就——(生读)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天都是天还没亮,父亲就——(生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生汇报)
师:炎炎烈日下,父亲满身泥土,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掉下来,也许荆棘将他的手刺得伤痕累累,甚至划破了他的衣服;也许当父亲抡起锄头奋力向下锄的那一刻,顽固的石头反而将父亲的手震痛;傍晚,父亲披着夕阳的余辉一个人默默地带着他的劳动工具回来了,顺便还带了一担柴草。尽管如此艰难,可父亲一直都坚持着。孩子们,将你的感受,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伟大,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
师: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这就是我们在这一个场景中所看到的父亲形象。
过渡:父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家与山坡之间。终于,一块三四分的地翻好了,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了,将父亲的菜园摧毁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个场景,去看看暴雨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来。
师:听着她的朗读,你看到暴雨中的父亲吗?请找到句中的三个动词(丢、抓、冲)一丢,一抓,一冲,真是闪电般的速度,然而,作者却让镜头在这里戛然而止,来了个省略号,那么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呢?省略号背后藏着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你能想象吗?(生答)
师:也许此时此刻的父亲身上已经溅满了泥水,也许,地上很滑,父亲摔倒了,然而他又爬起来……如果你是父亲的儿子,你看到自己的父亲那一刻奋不顾身地抢救菜地,你是什么心情和感受?
师:难过,心疼,这是作为儿女的本能。孩子们,想象这些画面,读读这段文字,看你们的朗读能否把我也带入当时的情境。(齐读、指名读)
师:是的,那样奋不顾身地抢救,还是无济于事,还是被冲得面目全非,课文当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写岩石?“狰狞”是什么意思?
是的,那么多天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等于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了,所以此时此刻,这石头显得比老虎狮子还要狰狞,还要恐怖。然而,大雨冲走的仅仅是那层薄薄的泥土吗?大雨还冲走了什么?冲不走的又是什么?(冲走了父亲的心血、功劳、劳动成果和全家人的希望;冲不走的是父亲的信念。)
师:他的信念是什么?(那就是一定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碧绿的菜园。)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师:父亲在做什么?从哪里挑?挑了多少?这块地有多大?父亲默默地,坚持不懈地挑着,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一位怎么的父亲呢?(有恒心、有毅力)
过渡: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片菜园长出了第一抹喜人的绿。然而,就在儿子做着美梦时,父亲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4)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师:“拼了命才养出来”可见这是块怎样的土地?你能为“贫瘠”找一个反义词吗?是呀,我们这里的土地是多么(肥沃),一年四季都能长出新鲜好吃的蔬菜。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豌豆,父亲有信心吗?从哪个词看出来?(信心十足),而我却似信非信。当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以后,我又一下子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总结,体会菜园的来之不易以及其象征意义。
1、师: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明白了是什么让这一片荒凉的山坡变成生机勃勃的菜园呢?
2、父亲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才有了这个生机勃勃的菜园!想到这一点,更让我们觉得这菜园是那么来之不易。让我们再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3、父亲的菜园那么生机勃勃,我从父亲的菜园里收获到些什么?(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仅仅是蔬菜吗?(还有父亲那种坚持不懈、勤劳的精神。)
4、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5、布置作业:
师:课文中父亲的言行一定让你有所感悟,请你摘录在好词好句纸上。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荒凉 生机勃勃
勤劳 坚持不懈 执着
教学反思:
本课是四年级下学期课本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使学生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重点”还比较容易把握,而“难点”就不是那么容易突破了。刚上课时我有点没底,但是上完后,我却像文中的父亲“望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一样,笑了。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父亲”的言行来体会“父亲”的品质,加深学生对“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的理解,并采取以下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感悟。
《父亲的菜园》描写朴实,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反映父亲的品质。通过抓暴雨来袭时父亲的动作“丢”、“抓”、“冲”等动词体现父亲对菜园的重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抓父亲说的“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这一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还看得出父亲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感悟父亲开垦菜园的困难,让学生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的词语来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到了父亲的品质。
2、通过联想,培养学生读书的方法。
通过联想来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描写。如“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作者只是通过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在教学时我就通过引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呢。通过细致入微的想象来感悟父亲的不辞辛苦。通过这样的联想降低了课文的难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盲点。如以读促思,边思边读,读思结合不紧密,同时,有些问题停留的时间太久,绕来绕去把时间也耽搁了,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等。
这一节课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真是“上了一节课,胜读一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