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人论世,立身处事,都必须取一种态度并用一种方法。
我们所取所用的是这样子,别人所取所用的也可以这样子。谁能够要求“专利权”呢?这样,可以说在某一桩事件某一个问题上,我们与别人步调相同;但不能说谁附和了谁,谁利用了谁。这道理浅显不过,不用申说。
但是,在苏州颇有人传说,我们《苏州评论》社的人包围苏绅的某派,同时立言持论都为某派张目。证据呢?某派不满从前的教育行政人员,而我们也攻击从前的教育行政者;某派似乎有澄清苏州的意趣,而我们也号召“改善苏州”。
这就是说我们要想在某派的旗帜之下,达到我们的目的;说得坏一些,就是我们想借这一种势力摧败那一种势力;说得更坏一些,就是我们想迎合着某派,借此图点私利。
我们不希望有人从更坏的一层意思来说我们,因为他们这样做徒然自己表白他们的“小人之心”而已。至于我们想不想在任何派绅士的旗帜下达到我们的目的,以及借这一种势力摧败那一种势力是否有点儿好处,就在后面说。
二
现在先论绅士之分派别。绅士者,或者世家子,或曾作官,或登从前的科第,或得晚近的学位如时人所称为“洋翰林”者,或营盛大的商业,或有一二百亩乃至几千亩的田产。
总之绅士是地方的特殊阶级,与一个小学教师、布店伙计固然不同,与一个泥水匠、机织工尤其不能比类。他们因利害的关系,亲疏的关系,历史的关系等等,这几个人团结在一 起发议论办事情,那几个人又另行团结在一起发议论办事情:这就分派别了。两派当然不能一致,于是不免彼此攻击。
绅士阶级出面谋事,当然也会得到福利,但是这福利只属于绅士阶级。至于地方上,即有沾润,亦微细极了。然而绅士偏欢喜说为地方上谋福利。我们不愿存“小人之心”,不妨相信他们良心上的确如是想。但是,他们的立脚点不对啊!
立脚点是绅士阶级,无论如何不能为地方上谋得充分的福利。
小有好处,他们就板起施与者的面孔来。谁甘愿受施与呢?事关公众,他们往往代当了家。谁委托了他们呢?他们那种不自觉的傲慢,没来由的'守旧,就可以给人家造成不少的损失。
如或存心鱼肉别人,那更不堪问了。
回过来说我们《苏州评论》社。比方苏州绅士有两派,我们想同他们鼎足而三么?或者有三派,我们想充“三缺一”里头的“一”么?不,决不。第一个原因,自然在我们并不是绅士。第二个原因呢?以下详说。
我们结社,我们纠合同志,在别人看来自然也成为一派。
但是这个派与绅士之某派某派的性质根本不同,所以不得与他们等列齐观。他们的立脚点是特殊阶级,我们的立脚点是一个市民,一个苏州的市民。我们希望泥水匠、机织工、布店伙计、小学教员,乃至所谓绅士等,各以一个市民的资格来图谋苏州的事业,把苏州改善,因而各得其应享的福利。这当然不是立刻就办得到的事。所以我们要鼓吹我们的主旨,使它渐渐成多数人的意思。直到大家都相信应该这样的时候,我们的希望就实现了。一个地方,唯有做到这样,方是个永久长进的地方,十分健全的地方。一个市民,唯有努力促成这样,方是个爱地方的市民,真爱自己的市民。
试问,绅士的某派某派,也作如是想么?
试问,在任何派绅士的旗帜之下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么?
借这一种势力摧败那一种势力会有什么好处么?
如其相信我们是言必由衷的,一定知道我们是决不愿意去走那些无益的路径的。
三
看了我们上一节的文章,须知我们所不满意者不是姓张姓李的个人,乃是姓张姓李的个人以绅士的资格来图谋地方的事。姓张姓李的如其舍弃了绅士的资格,他们的市民资格还在。他们若以市民资格来图谋地方的事,我们就绝无不满意。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在全体市民尚未一致起来的时候,地方事情当然还在绅士手里。这当儿,自信无他而确想服役于地方的绅士,实在很有可以用力之处。他在社会的眼光里是绅士,可得到许多的便利;但是他自认只是一个市民,就避免了阶级的过恶;这样,成绩自然不会差。如其有这样的绅士,我们也相当的赞许。这是应注意的又一点。
四
但是所谓“自信无他”这句话太没凭证了,利用社会眼光里的地位也未免欺人。贤人政治是反社会的,已不适于人类思想既经解放到社会本位的现代。
所以我们又这样说:从市民这方面,决不该希望有“其心无他”的绅士出来,把大家的担子都挑了去,让大家躲在一旁专待他赏赐福利。市民只该及早觉悟,地方的事非市民起来图谋不可,于是真个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求得地方与自己的种种福利。
1926年8月31日发表于《苏州评论》
《客语》
“一切都安适了,上岸回去吧,快要到开行的时刻了。”似乎很勇敢地说了出来,其实呢,处此境地,就不得不说这样的话。但也是全不出于本心。梨与香蕉已经买来给我了,话是没有什么可说了,夫役的扰攘,小舱的郁蒸,又不是什么足以赏心的,默默地挤在一起,徒然把无形的凄心的网织得更密罢了,何如早点儿就别了呢?
不可自解的是却要送到船栏边,而且不止于此,还要走下扶梯送到岸上。自己不是快要起程的旅客么?竟然充起主人来。主人送了客,回头踱进自己的屋子,看见自己的人。可是现在──现在的回头呢?
并不是懦怯,自然而然看着别的地方,答应“快写信来”那些嘱咐。于是被送的转身举步了,也不觉得什么,只仿佛,心里突然一空似的(老实说,
倚着船栏,看岸上的人去得不远,而且正回身向这里招手。自己的右手不待命令,也就飞扬跋扈地舞动于头顶之上。忽地觉得这刹那间这个境界很美,颇堪体会。待再望岸上人,却已没有踪迹,大
没有经验的想象往往是外行的,待到证实,不免自己好笑。起初以为一出吴淞口便是苍茫无际的海天,山头似的波浪打到船上来,散为裂帛与抛珠,所以只是靠着船栏等着。谁知出了口还是似尽又来的沙滩,还是一抹连绵的青山,水依然这么平,船依然这么稳。若说眼界,未必开阔了多少,却觉空虚了好些;若说趣味,也不过与乘内河小汽轮一样。于是失望地回到舱里,爬上上层自己的铺位,只好看书消遣。下层那位先生早已有时而猝发的的
实在没有看多少页书,不知怎么也朦胧起来了。只有用这朦胧二字最确切,因为并不是睡着,汽机的声音和船身的微荡,我都能够觉知,但仅仅是觉知,再没有一点思想一毫情绪。这朦胧仿佛剧烈的醉,过了今夜,又是明朝,只是不醒,除了必要坐起来几回,如吃些饼干牛肉香蕉之类,也就任其自然──连续地朦胧着。
这不是摇篮里的生活么?婴儿时的经验固然无从回忆,但是这样只有觉知而没有思想没有情绪,该有点儿相像吧。自然,所谓离思也暂时给假了。
向来不曾亲近江山的,到此却觉得趣味丰富极了。书室的窗外,只隔一片草场,闲闲地流着闽江。彼岸的山绵延重叠,有时露出青翠的新妆,有时披上轻薄的雾
卧室的窗对着山
月亮还在山的那边,仰望山谷,苍苍的,暗暗的,更见得深郁。一阵风起,总是锐利的一声呼啸一般,接着便是一派松涛。忽然忆起童年的情景来:那一回与同学们远足天平山,就在高义园借宿,稻草衬着褥子,横横竖竖地躺在地上。半夜里醒来了,一点儿光都没有,只听得洪流奔放似的声音,这声音差不多把一切包裹起来了;身体颇觉寒冷,因而把被头裹得更紧些。从此再也不想睡,直到天明,只是细辨那喧而弥静静而弥旨的滋味。三十年来,所谓山居就只有这么一回。而现在又听到这声音了,虽然没有那夜那么宏大,但是往后的风信正多,且将常常更甚地听到呢。只不知童年的那种欣赏的心情能够永永持续否……
这里有秋虫,有很多的秋虫,没有秋虫的地方究竟是该诅咒的例外。躺在床上听听,真是奇妙的合奏,有时很
松声与虫声渐渐地轻微又轻微,终于消失了……
仓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跟着绍虞夫妇前山后山地走,认识了两相仿佛的荔枝树与龙眼树,也认识了长髯飘飘的生着气根的榕树,
中秋夜没有月,这倒很好,我本来不希望看什么中秋月。与平常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样,关在书室里,就美孚灯光下做了一点功课,就去睡了。
第二天的傍晚,满天是云,江面黯然。西风震动窗
绍虞似乎有点儿揣度得出,他走来邀我到江边去散步。水波被滩石所挡,激触有声。还有广遍而轻轻的`风一般的音响平铺在江面上,潮水又退出去了。便随口念旧时的诗句:
潮声应未改,客绪已频更。七年以前,我送墨林去南通。出得城来,在江滨的客店里歇宿候船,却成了独客,荒凉的江滨晚景已够叫人怅怅,又况是离别开始的一晚,真觉得百无一可了。聊学雅人口占一诗,藉以排遣。现在这两句就是这一首诗里的。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
所谓客绪,正像冬天的浓云一般,风吹不散,只是越凝集越厚,散步的药又有什么用处。回到屋里,天差不多黑了,我们暂时不点火,就在昏暗中坐下。我说:“介泉在北京常说,在暮色苍茫之际,炉火微明,默然小坐,别有滋味。”绍虞接应了一声就不响了。很奇怪,何以我和他的声音都特别寂寞,仿佛在一个广大的永寂的虚空中,仅仅荡漾着这一些声音,音波散了,便又回复它的永寂。
想来介泉所说的滋味,一定带着酸的。他说“别有”,诚然是“别有“,我能够体会他的意思了。
点灯以后,居然送来了切盼而难得的邮件,昨天有一艘轮船到这里了。看了第一封,又把心挤得紧一点。第千封是平伯的,他提起我前几天作的一篇杂记,说:“……此等事终于无可奈何,不呻吟固不可,作呻吟又觉陷于怯弱,总之,无一而可,这是实话。……”
似乎觉得这确是怯弱,不要呻吟吧。
但是还要去想,呻吟为了什么?恋恋于故乡么?故乡之足以恋恋的,差不多只有藕与莼菜这些东西了,又何至于呻吟?恋恋于
呻吟的心本来如已着了火的燃料,浓烟郁结,正待发焰。平伯的信恰如一根火柴,就近一引,于是炽盛地燃烧起来了……
诗的材料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扇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地想。
三棵老银杏
舅妈带表哥进城,要在我家住三天。今天早晨,我跟表哥聊天,谈起我想作诗,谈起我认为可以作诗的材料。我说:“要是问我什么叫诗,我一点儿也说不上来。可是我要试作诗。作成以后,看它像诗不像诗。”
表哥高兴地说:“你也这么想,真是不约而同。这几天我也在想呢。诗不一定要诗人作,咱们学生也不妨试作。不懂得什么叫诗,没关系,作几回就懂得了。我已经动手作了,还没完成,只作了四行。要不要念给你听听?”
我说:“我要听,你念吧。”
表哥就念了:
村子里三棵老银杏,
年纪比我爷爷的爷爷还大。
我没见过爷爷的爷爷,
只看见老银杏年年发新芽。
我问:“你说的是娘娘庙里的那三棵?”
表哥说:“除了那三棵,还有哪三棵?”
我问:“年纪比外公的爷爷还大,多大岁数呢?”
表哥说:“我也说不清楚。只听我爷爷说,他爷爷小时候,那三棵银杏已经是大树了,他爷爷还常常跟小朋友拿叶子当小扇子玩呢。”
我问:“那三棵老银杏怎么样?你的诗预备怎么样作下去呢?”
表哥说:“还没想停当呢,不妨给你说一说大意。我的诗不光是说那三棵老银杏。”
我问:“还要说些什么呢?”
表哥说:“我们村子里种了千把棵小树,你是看见了的,村子四周围,家家的门前和院子里,差不多全种通了。那些小树长得真快,去年清明节前后种的,到现在才十几个月,都高过房檐七八尺了。再过三四年,我们那村子会成什么景象,想也想得出。除了深秋和冬天,整个村子就是个密密丛丛的树林子,房子全藏在里头。晴朗的日子,村子里随时随地都有树阴,就是射下来的阳光,也像带点儿绿色似的,叫人感觉舒畅。”
我想着些什么,正要开口,表哥拍拍我的肩膀,抢着说:“不光是我们那村子,别的村子也像我们村子一样,去年都种了许多树呢。你想想看,三四年以后,人在道上走,只见近处远处,这边那边,一个个全是密密丛丛的树林子,怎么认得清哪个是哪村?”
我说:“尽管一个个村子都成树林子,我一望就能认出你们集庆村,保证错不了。你们村子有特别的标记,老高的三棵银杏树。”
表哥又重重地拍一下我的肩膀,笑着说:“你说的正是我的意思!所以我的诗一开头就说三棵老银杏。”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色。爬山虎在10月以前老是长茎长叶子。新叶子很小,嫩红色,不几天就变绿,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叶子一顺儿朝下,齐齐整整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有脚的。植物学上大概有另外的名字。动物才有脚,植物怎么会长脚呢?可是用处跟脚一样,管它叫脚想也无妨。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儿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色。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儿,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蚊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儿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儿,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前二篇原载《旅行家》1956年第11期,后一篇原载1956年11月1日《中国少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