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背景,柳宗元幼年居住在长安,受母亲影响较大,在学习上用功刻苦,使得他少年成才,而在词风上,由于他自幼目睹了朝廷的腐败,继而受父亲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刚正不阿的性格。
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的名句: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聪明正直者为神。——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柳宗元《骂尸虫文》
言而无实,罪也。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柳宗元《饮酒》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柳宗元《饮酒》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柳宗元《饮酒》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柳宗元《饮酒》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柳宗元《咏三良》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柳宗元《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柳宗元《饮酒》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柳宗元《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柳宗元《早梅》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柳宗元《早梅》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早梅》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柳宗元《咏三良》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柳宗元《送元暠师诗》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柳宗元《送元暠师诗》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渔翁》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柳宗元《送元暠师诗》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柳宗元《送元暠师诗》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柳宗元《跂乌词》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柳宗元《掩役夫张进骸》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星辰复,恢一方。——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有鸟鸷立,羽翼张。——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泾水黄,陇野茫。——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柳宗元《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徐州,及军乱而道安自杀)》
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柳宗元《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徐州,及军乱而道安自杀)》
导语:在唐宋散文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其幽愤凄美的诗情、情景交融的诗境、浓郁悠绵的诗味凝聚了它不朽之魅力,构成了它独特的诗性美。这也是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所在。
诗在本质上是蕴含情感的。感情充沛,是诗最主要的特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已不是客观地摹写山水,而是赋予了其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这种情感充盈在山水游记之中,使之具有了诗情。“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作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抱负的政治改革家,突然身陷绝境,柳宗元进入了人生的最低谷。“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柳宗元《冉溪诗》)。妻子早逝,没再续娶,未有子女以尽封建“无后为大”的孝道,更增添了精神上的痛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又造成他身体的痛苦,他的精神更陷于孤独惶恐和焦虑之中。种种不幸和痛苦让生性“俊杰廉悍”(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坚毅执著的柳宗元幽愤难抑,只有向山水寻求解脱,“闷则出游”(《与李翰林建书》),“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明代茅坤可谓深知柳子厚:“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七)
柳宗元笔下山水皆柳之山水,充满了幽凄冷峻、孤傲不逊、愤世嫉俗的强烈感情。愚溪处“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也”,却“无利于世”,形似自责自抑,实乃愤愤之词,可又表现得含蓄深婉,似溪水婉转而至。再如《钴 潭西小丘记》中云: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 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钴 潭西小丘是“唐氏之弃地”,其实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弃而不用、报国无门、流落天涯的伤感和牢骚不平的深意;如果将这个钴 潭西的小丘置之“丰、镐、 、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而实际上,小丘被命运抛弃在穷乡僻壤,无人赏识和赞美,以四百钱的低价出售,数年也找不到买主,何其悲也。柳宗元为小丘叹惋,为小丘鸣不平,隐以自喻,述说自己的命运不济,慨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全为放臣写照”(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徘徊咏叹,富于诗情。“(西)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始得西山宴游记》),这里借西山象征性的比兴寄托,显示了作者虽处逆境却不同流合污、峻洁特立的崇高品格,西山实际上已成为这种品格的化身。正是论者所谓柳宗元“文有诗情”(林纾《柳文研究法》)。
所谓诗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有我之境”时指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柳宗元“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游记写景往往融入他遭贬后抑郁忧愤的心态,所以好写清幽之景、冷寂之美,构成幽冷凄清的意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幽泉怪石,无远不到”,《钴 潭西小丘记》“清泠之状与目谋, 之声与耳谋”, 《钴 潭西小丘记》“其清且平者且十亩余”,《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幽泉怪石”、“清泠”、“其境过清”,在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上,作者都着眼于一个“清”字,或水的清凉、明净,或环境的寂静,天然幽旷,虽然都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但更有作者贬谪永州后的孤寂凄怆之冷清,哀怨凄幽,感慨身世,动人心魄,让人难分是物还是我。正是这种浓郁的感情著之山水,与其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子厚写景常注入自己的人格力量,所以他又好写怪异之境、奇崛之美。再如《钴 潭西小丘记》写奇石:“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始得西山宴游记》写西山:“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小石城山记》写小石城“环之可上”,这些难道不是柳宗元坚贞倔强品格的折射与写照吗?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寄寓并融入了对山水的描写之中,构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诗境。 “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林纾《柳文研究法》)
画要有气韵,诗也讲究韵味。诗的韵味,是指一种深远悠长、耐咀嚼的神致,这是构成诗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具有深广的.意蕴,再现了奇崛的自然山水,同时也借山水感慨身世遭遇,展示了其高洁的人格,而其中所揭示出的深邃的哲理,更是耐人寻味,这便构成了其游记散文的诗味。
柳宗元始得西山时,赞颂道:“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始得西山宴游记》)西山高峻挺拔,气概非凡,超脱尘俗,与宇宙浩气连为一体,无止境;与造物者交游,没有终极。作者对创造化育万物大自然的体悟与崇敬,则进一步向我们昭示了柳宗元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奇妙感受,正是他游览山水的最大收获。这种感受陶渊明曾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来表达,其微妙的道理也只能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来传达。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所传达的这种与万物一体的真味也只能由我们读者自己来体会了。柳宗元借以游西山与兴发情感巧妙结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使它具有了发人深思的艺术力量。再如《愚溪诗序》中的溪水之景令柳宗元喜爱,使他愿意卜居于此,可是竟得名为“愚溪”,实在耐人寻味。亦溪亦人,富有空外之音,清空灵动之处给人以悠绵韵味,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他迁客骚人之幽愤。这种讽谕性和象征色彩,使得所写眼前之物、文中之事,具有一种弦外之音,其寓意十分鲜明,增强了散文含蓄深曲、蕴藉隽永的特色。柳宗元的游记篇幅短小、文笔简洁、结构完整,欣赏山水渐入佳境的过程更是能将读者一起带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让读者同样体会到他在游览观赏中所达到的返璞归真、超越天地的感受。这种更深层次的哲学韵味使柳宗元山水游记更具诗味。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韵味还体现在作者对山水执著追求的情感和态度上。“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 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写山水景物的句子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因为它让人们看到了作为迁客骚人的不平和愤懑,可这些叙述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潇洒任诞、放任山水、随形自然、安贫乐道的柳宗元。只有将自己的苦闷、遗忘消散在大自然中的人,才会达到“与万化冥合”的境界。在困境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特立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柳宗元品格的高洁,但在困境中仍能尽享生活之乐趣,追求生命之真谛,更显示出其思想品格的可贵与可敬。而这一点更是需要我们细心体会的。
总之,在唐宋散文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将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以其幽愤凄美的诗情、情景交融的诗境、浓郁悠绵的诗味构成的诗性美凝聚了它不朽魅力,从而独步唐宋。这也是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