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沈从文描写凤凰优美句子 正文

沈从文描写凤凰优美句子

时间:2025-04-30 10:00:23

湘西凤凰,一座被数不尽的传奇浸润的古城,一段美丽与忧伤交接的记忆,我透过沈从文先生饱含深情的文字知晓了凤凰,那是一个每每提起,让我有几分迷恋,又有些许郁闷的地方。为了理清纠结心中杂乱的情感,更想亲身体验一个沈老笔下的那山、那水、那江、吊脚楼、石板街……壬辰年初春,我踏上了去凤凰城的班车,从“另一个方向”靠近凤凰。

沙沙的雨滴敲打着车窗,外面漆黑一片,在车子的颠簸中度过了一个半睡半醒的雨夜。

凌晨7:00到了旅行的第一站,“德夯苗寨”,经文字记载,“德夯”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德夯苗寨是美丽峡谷中古老而神奇的苗寨,是镶嵌在神秘湘西的一朵奇葩。下车的时候,雨已停了,湿润的空气中所有的一切是那么干净、清澈、一尘不染,“如此美丽的地方”我由衷的发出了一声感叹。

雾霭弥漫,空气清新,起伏的山峦,排排吊脚楼,都笼罩在一片飘渺流动的高山雾气中,云雾缭绕,真是人间仙境。我们踏着悠长而湿润的青石板路向流沙瀑布走去,途中会看到苗族阿婆用古老的方式织布、造纸,阿公用筒车提水灌田,山中阿妹的山歌声、锤衣的杆声此起彼伏……这一切好像回到了远古时代,美丽、宁静的田园生活,古老的民俗风情,一种全新的体验油然而生,杂念全无,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恬淡与闲舒。

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到了流沙瀑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珠帘悬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原来是这里真实的写照,经导游介绍,流沙瀑布高216米,滚滚流水从悬崖上飞落入深潭,犹如九龙翻波、吞云吐雾、声若巨雷,震撼山谷,气势磅礴,有风而过,时而如轻纱拂面,时而如白纱荡涤绿潭,漾起层层涟漪,婀娜多姿,温柔秀雅。游人越来越多,都在拍照留念,都想把这美丽、壮观的景象留下永恒的瞬间。

下山时已是下午1点多,我们在一家山中苗族饭店吃饭,入乡随俗,吃饭前喝一口苗人自酿的白酒,以表示对客人最大的尊敬,每个游人的碗上放一只筷子,表示一心一意,饭前有阿妹唱一曲山歌,唱罢,才可以吃饭,真是不亦乐乎。

傍晚时分,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凤凰古城,史料记载,凤凰古城始建于唐代,位于湘西群山环绕的西南少数民族区域与楚汉区域交汇处,历史上曾作为统治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连年的战乱灾祸塑造了凤凰人强悍、骁勇、偏执,自我膨胀的群体个性,也产生了不尽的传奇故事,留存的史书、残损的楼阁,延续的风俗,都在讲述着昔日凤凰城那让人一醉千年的辉煌场景,凤凰魅力或许就在这吧!

黄昏时刻,倘佯在光可鉴人的凤凰古城石板街道上,摩肩接踵的游客没有惯常闹市中的喧嚣,而是全部悄言细语的感受着古朴民居的无限韵致,你会觉得古城有一种超然人寰的宁静,是另一种美丽画卷。

曲径幽深的深街长巷,身旁紧紧依偎着一幢幢青瓦木楼和一户挨一户的小商铺,仿佛在述说着几百年来小小古城的富庶繁华,如果说故宫是皇帝的天堂,那么凤凰古城则是平民的乐园。

苔痕菌绿的古虹桥和北门简陋的木板、红石跳岩小桥下,清澈的沱江水在月光下闪烁跳荡,铮铮淙淙如一曲与自然两相忘的和谐乐章,古城展现出一种天地无际、无我飘渺的空灵。

而夜色中的古城,却不折不扣是一个美妙的梦境,或轻愁或薄喜,或挟一杯平和、穿过影绰人群,随处寻一处临水而设的茶肆酒吧,或钻进一处临水而设的吊脚楼苗家人餐馆,一人独饮或亲朋皆欢,古城就能为你圆一个心中常驻、世间鲜有的曼妙梦境。

眼前这街巷、这跳岩、这沱江水、这吊脚楼、这万名塔、这城墙城楼、这惬意游人,都已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实物,而仿佛是时空隧道另一端各不相干又浑若一体的精灵,在漫无涯际的,由各自感受构成的博大精神天地里自由悬浮。这个时候,这种境界,把我带入了沈老笔下三十年代静谧的《边城》夜幕下的沱江是那样的美丽、温柔、宁静,两边整排的吊脚楼上错落有致的悬挂着一盏盏红灯笼,偶然有船只驶过,红灯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波浪向四周散播开来。很自然地,沈老的那段描写凤凰的名句不禁涌上脑海“要么,就带着一颗不慌张的心来凤凰,要么,就可以在凤凰让心变得不慌张。”否则,这座小小古城的真正美丽是体会不到的。闭上眼睛深呼吸,让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灵安静下来,可是吸入的丝丝凉气仍然无法浸透胸中早已充满的吟诗冲动,“

似含烟的梦

依稀朦胧

恋着那绯红的灯火

弥漫在这渐浓的夜色中

那泛起的水花

闪烁——耀眼

伴着寥远的星星

拥着这湿润的微风

噢!天上人间

这些句子是那么自然地被信口拈来,仿佛早已存在心中只是一直没有可以相衬的美景罢了。

古城的梦境是最有包容力的梦境,如果你在追忆,这追忆会少了几分遗憾,多了几分愉悦。如果你在思虑,这思虑会少了几分沉重,多了几分轻松。如果你在陶醉,这陶醉里会少了几分虚幻,多了几分真切……

一直一直,我想,凤凰是该和爱的人一起去的,一起看夜晚的沱江,一起走过跳岩,一起走过古老的小巷,一起买刻有名字的牛骨挂件,一起品尝这里的美食,一起趴在临江的窗户上聊天、看星星、吹晚风,一起感受这里的美丽与宁静……

当我依依不舍的带着经过这梦境淘洗的豁然开朗的心情,依依惜别灯火朦胧、游人如织的古城时,我忽然觉得,古城是一位兼具了所有妇性魅力的姑娘,虽然只是人生旅途中一次短短靠近,却已把她属于母亲的、情人的、妻子的、朋友的款款深情,抒写在每个人心灵中最纯洁的一页纸上,供我们在偶尔闲暇时,细细回味那一份阅读她时最为深切的`怦然心动。

有那么一个地方,是让一个人的脚步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魂牵梦绕念念不忘,有那么一个地方,是让一个人无论离开多少年,到老到死都要回去、入土为乡,这地方,是在哪?你知道吗?

在凤凰的最后一天,我去了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千里迢迢,我去凤凰,就是因为沈先生,看看她出生的地方、看看他长眠的地方,凤凰,就是让沈先生至死都爱的地方,是让沈先生到死都要回去的地方,这就是故乡,沈先生的故乡——凤凰,过虹桥,到了古城墙,穿过城南门,离开古城,远离身后的热闹繁华,便是城郊,离沈先生的墓地近了,那一路的青石板,那一路的长街小巷,行人越来越稀少,店铺越来越稀疏,唯有碧绿的沱江水一直伴着我的脚步流淌,拾阶而上,看到了“听涛山”,半山腰就是沈先生的长眠之处,离开石板小路,向右侧石阶斜上去,只见石壁上几个大字“沈从文先生墓地”,上去右边是一块黑色长石碑,迎面又见一方碑文,黑碑白字——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兴、民之痛、人之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站起身,再前行,赫然见古树下一方碑刻挺立,一行草书挥洒碑上“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悼念从文表叔。这豪迈不羁的句子,正是沈从文的表侄,我国书画界的”怪才“”狂人“黄永玉亲笔所题。读着这充满豪气又悲壮的话,不禁让我想起”落叶定要归根“,哪怕客死他乡,尸首也要越过千山万水回到故乡,这就是重情重义的湘西人!这就是深浓于血的乡土情!

沿石阶在往上走,稍有些陡,往右一转,就看见一方小小的平地了,我放慢脚步,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低首。这葱茏馥郁的半山处,就是沈先生长眠的地方,没有基亭、没有基道,只在半山腰的一处方圆十几米左右的平地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没有围栏、没有坟头、没有阴沉的气息。

周围,树木葱茏,曲径幽深,你说,这怎么会是墓地呢?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卒年月都没有,只是那一块巨大的云茹状的五彩石,背靠听涛山,面朝沱江水,静静伫立着。

五彩石的背面,镌刻着沈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背面右侧刻有一行小字“2007年5月20日夫人张兆和骨灰合葬于此”,而正中镌刻的是沈从文妻妹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读着这暗含“从文让人”文字,不禁想到沈从文先生的一生,从来都是“让人”的一生。这个从湘西小城里走出来的乡下孩子,这个生于水边,长于水畔的乡下孩子,最是懂得做人应如水,所以他爱水。

默立在这最不像坟墓的墓地前,你看“听涛山”脚下的沱江水,默默的流淌着,无声无息,抚摸着这清凉而又坚硬的五彩石碑,想着一生淳良敦厚而又刚毅坚强的沈从文和他挚爱的妻子传奇而又朴实的一生,久久的伫立在五彩石前,不肯离开,分明看到了三十年代《边城》里的翠翠美丽而又哀愁的眼睛。

三天时间特别的快,还没有看够就匆匆离开,如果有人问我,觉得凤凰城怎么样?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她)美的让人心痛。

凤凰边城里的风华旧梦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入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汪国真

凤凰的美,亦如她的名字,让人过目不忘……

世人对于凤凰最初的印象,是缘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然而促使我魂牵梦萦,不顾一切,跋山涉水,远赴湘西边陲的,却是凤凰的那句旅游宣言:“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

喜欢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想要去感知和自己同处于这个空间却又不曾看见的种种。不求在有生之年能体会得了多少,只求在这种感觉缺失之前不曾犹豫地前往心中的目的地……

到了凤凰,放下行囊,我轻轻地呢喃一句:千年后的我,来了……

走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光滑洁净的窄窄青石板路、散发着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以及沱江边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城内,古代城楼林立、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流淌。一路闲逛,商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走走停停,之前的兴奋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愈发淡然的心情。在行走中经过的小巷,可以是清晨、是黄昏、是夜晚、是任何时候……它于我而言,是新鲜的,是神秘的,是好奇的,是诱惑的……只需放慢脚步去感受,以及,倾听。午后的凤凰虽算不上宁静,但城墙上斑驳的印记却足以让我们对这座城市肃然起敬。由此我总结出:想要领略到凤凰真正的美,绝容不得半点喧嚣,半点浮躁。

古老的沱江在城墙下缓缓地流淌着,她是凤凰的根,凤凰的魂,凤凰的精髓之所在。此刻,我忽然顿悟了为何《边城》的文字那样的纯净而悠远,因为那就是这座小城特有的气息,更是凤凰特有的气质。《边城》中的人和事,在我的眼前晃动,少女、老人、虹桥、渡船、石板街、黄狗、还有静默从未曾离开的沱江……我忽然间想起了那句经典名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相信少女还在、老人还在、渡船还在、黄狗还在、沱江依旧也还在,只是时光不在……

江水里,繁茂墨绿的水草在江水里缓缓地游曳,在夏季偶尔还会有嬉闹孩童前来捉蝌蚪逮小鱼的身影。

江面上,一只只竹排与篷船悠悠地划动往来着,偶尔会有满载着游客的小船驶向江心,小船经过岸边会激起一层层浪花,洒下一串串欢笑。站在游船码头,远远地望向倒映在水中的北门城楼,恍如海市蜃楼,木桥、跳岩、游船……一切的一切、虚虚实实、似梦似幻,任谁还分得清楚……

沈从文先生在给夫人的信中曾经写到:“这里的小河两岸全是如此美丽动人,我画得出它的轮廓,但声音、颜色、光,可永远无本事画出了。你实在应来这小河里看看,你看过一次,所得的也许比我还多,就因为你梦里也不会想到的光景……”

江边,一栋栋用无数根原木撑起的吊脚楼沿着河岸一字排开,似乎成了沱江天然的守护者,不言不语,不离不弃,一任时光如流水般悠悠离去。在沈先生的笔下,这里是年轻人的爱巢,未出阁的姑娘每天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情郎的歌声。清晨,一首首情歌隔着薄薄的江雾从江对岸缓缓地飘过来,翠翠一样情窦初开的少女倚在窗前,安静地听着,做着属于少女的梦,身在吊脚楼,心却可能早已沉醉了,飘向河的对岸……

小说《边城》中的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翠翠的少女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浑然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期待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谁也无法知道,沱江上留下过多少个这样年轻的身影,又有多少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像这绵绵不断的沱江水,恬静却让人回味悠长。因为爱,因为江边无数的翠翠,因为质朴而又勤劳的凤凰人,为这个古城增添了些许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让这个古城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沿着沱江江边的城墙,一路行走。空气中隐隐约约透出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却直入人心。江边的洗衣棒槌声屡屡入耳,仿佛置身于梦境中才会出现的画面,恍若隔世。

漫长的风雨侵蚀,并没有剥夺凤凰原有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沉淀凤凰反而愈加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漫步在沱江北岸的小巷,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座小镇的古朴。斑驳的青石板路延伸向远处,不知这其中尘封了多少历史。

古城中店铺林立,随处可见明清风韵的酒坊、染坊、银号、商铺,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散布其中;房舍、家具、招牌甚至装饰都是木制的,看似保存了相对原始的风貌,待到慢慢审视,却可以看出上面的木锈以及颜色的沉淀,这些都见证了这座古镇曾经存在的久远岁月。

两边紧密相连的木房房顶滴滴答答落下一串串柔美的雨滴,雨水从屋檐缓缓滑下,仔细辨听却又觉得所有的声音消失无声了,仿佛一位素衣女子,依稀仿佛能见到妩媚的眼波流转,再抬眼,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脚下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街边的小巷在这个季节显得格外安静,冬日的寒雨摈退了平日里如鲫的游人,偶尔身边会有三三两两的人影悠然走过,人群中低低地浅谈浅笑又将冬日的凤凰添上些许神秘色彩。在这个时候我可以很从容地漫步于古城中,就仿佛行走在一座并不真实存在的幻城当中。

冷雨夹杂着寒气,渐渐沁入骨髓。整个凤凰城被浸润在一片潮湿当中,青石板路、吊脚楼、拱桥、流水,这里的一切都统一成一种对立的格调:水灵,沉郁,单纯,暧昧……

这个时候的凤凰,静默着,却又欲语还休,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首简单的诗,亦或是一幅黑白水墨画。在这里人也是可以入画的,犹如身着一身旗袍,撑着一把油纸伞的雨巷姑娘……

沈从文先生的故居静静地藏身于小巷的幽静深处,一如它的主人那寂寞、平和、优美得无以复加的人生和文字。平时在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书籍时,我总会不由的感叹:“不朽的文字就是这样从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只乌篷船及每一处流水上长出来的,自然得不需任何修饰”。

听说,沈从文先生死前遗嘱,将自己的骨灰分为三份,一份留在北京,一份散进沱江,还有一份埋在古城的听涛山上。沈从文先生的墓地没有围杆,没有坟头,一片葱茏环绕,走近去,就像进入个充满童真的园地。高大的墓石没有占地堵路,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山间小道旁,像一尊静默的'沉思者。沈先生的墓碑采用天然的五彩石,状如云茹,古人、前辈很看重墓志铭,一墓分为志与铭两个部分。沈从文先生墓的正面,用了他的遗作《抽象的抒情》当中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暮色中的凤凰,四处弥漫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让人忘了置身何处,今夕何夕。

夜色渐浓,沱江上渐渐升腾起一层雾气,两岸的灯火渐渐燃起,小街两旁点着烛光的银饰摊越来越多,红红的灯笼也齐齐地亮了起来,倒影在水中,扑朔迷离,虚实难分。远处小巷的点点灯光,就像历史老人的眼神,凄迷而遥远。从酒吧中偶尔会传来激情高昂的音乐声,不同风格,不同格调。而江面上,那一盏盏被寄予了希望和祝福的河灯,默默地流向远方……

凤凰的夜更像是一个恬静的姑娘,吸引着你渐渐地渐渐地向她靠近。匆匆的脚步寻觅不到她,浮躁的心情体会不了她,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沉浸其间,才能触碰到她的灵魂深处。人的一生总要有这样一次旅行吧,不用急数归期,没有现实的牵绊,全心全意享受旅行中的每一刻。

就这样迷醉在古镇的夜晚,看也看不够,赏也赏不完,直到最后曲终人散。

凤凰―个平和而又带有韵味的古城―个在民歌和民俗中渐渐老去的古喊,―个在月色中流淌着美丽传说的古城。

凤凰,它是用每一面老墙、每一块青石板以及每一座青山、每一弯流水、每一艘小船,还有一些人物命运构成的一座让人魂牵梦萦的边城……

凤凰于更多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满载美丽与哀愁的故事,她在历经了数百年风吹雨打后,在岁月的沉淀打磨中渐渐有了灵性。

凤凰是朦胧的,是充满诗意的。我带着对凤凰的美好回忆,仿佛穿越时空一般,一下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过去回到了繁华的现实生活当中。或许,浮躁的心是体会不了真实的凤凰古城,也许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沉浸在其中,才能触摸到凤凰那古老而神秘的灵魂。

凤凰,多年后,我早已不是当初的我,而你,依旧是不变的你。

青衫百步,人声已尽。我仿若还沉浸在千年前的午夜,狗吠、烟雨、寂寥……

高中时上到沈从文《边城》这一课,文章描写了凤凰风景优美,如一幅很有神韵的墨画,凤凰的人也是淳朴憨厚的,景美人更美。上完这课我夜夜梦凤凰,她那娇美的身子在我的脑海舞动,让我如痴如醉。虽然是夜夜梦游凤凰,可还没真正去过那里,对那里心驰神往。

今年清明小长假,没有回家,便和同学们组团去凤凰古城游玩,去真正感受那令我魂牵梦萦的凤凰,去领略她的古朴率真。还没出发前,想到不久就可以和凤凰亲吻,就可以好好看看凤凰这位美女柔美的身材,仔细看看蒙着面纱的诱人的脸,便觉得格外兴奋,心如迎着阳光正在绽放的小花。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出发的日期。虽然行李很多,但高兴的心情早已冲淡了行李的沉重,似乎行李轻如鸿毛,拿着它们丝毫不费吹风之力。出发时间是晚上九点,上车后我看到很多人都准备睡觉的姿态,我无法想像他们即将见到比西施还美的美女,难道真的一点不兴奋吗?我想不明白他们怎么会有睡意?反正我是没睡意,我在想象着瞥见凤凰的一切我会是什么心情,与我想象中是否符合,还是比我想象中还要美?我听着同伴的均匀的呼吸声,想着梦幻凤凰。弹指间,九个小时就过去了,而我们也终于到了目的地——凤凰古城。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凤凰古城的相关情况: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土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已有凤凰代名词,到清朝才开始建。国家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被美誉为“北平遥,南凤凰”。它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他的著名作品《边城》就是从凤凰古城摄取灵感然后用作家诗意的语言,以牧歌式的情调写出了边城世界的静穆恬美,写出了凤凰古城人民的淳朴自然、真挚善良、城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主要建筑有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虹桥、夺翠楼。自然类主要是沱江,飞水谷。风土人情主要是勾良苗寨和苗人谷、篝火。

到了目的地后,我们就到预订好的旅馆匆匆洗漱,洗漱完毕就去预订好的酒楼吃早饭,然后游玩行程就开始了。

我们先从文化广场沿着中营街走到沈从文故居,只见门前的路由一块块不平整的砖铺成,通过凹凹凸凸的坑洼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是物是人非,只剩下路在记载着行人的足迹。大门破旧破旧地敞开着,似乎要告诉游客什么。门的右侧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窗,漆黑漆黑的,给人很神秘的感觉。门两边的墙有些破损,墙上有些许尘埃脱落,透过墙我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沧桑。门的上方,是尖尖的檐角,微微弯着,斜着指天空。檐顶倾斜着,用暗黑暗黑的瓦片砌成的,排列得如同梳子一般整齐。我想檐顶和檐角的设计者,很精通地理知识,知道南方多雨潮湿,故意把它们设计成倾斜,利于排水和干燥湿气。看到瓦片,我觉得特别亲切,似乎看到了勤劳的人民冒着毒辣的阳光在田里弄成瓦的形状,再去洞里烧直至汗流浃背。我想保存着这样古朴的建筑是好的,至少让我的思绪飘飞,飘到先人的年代与他们一起共劳动共呼吸。艰苦的条件,他们不畏,他们有的积极进取的热情和斗志,在半黄半黑的土地上默默耕耘,默默付出。我想这就够了!现代城市和农村大多高楼林立,昔日的泥砖瓦早已被钢筋水泥代替,不知后代的子孙还会有谁去记起泥砖瓦的故事?沿着大门走近,院子中间摆放着一个大水缸,望缸地下看,里面是满满的方孔兄,那是游人的功德缸。沿着缸再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到了中堂。中堂中央摆着沈从文的头像,头像侧着,那个角度好像陈从文大师正朝着我们看。头像的两侧是装镶好的毛笔字,在静静地陪伴着老人,轻轻地倾听者老人的心声。中堂的右侧,摆放着从文大师的照片,童年到老年的,他,小时候是那么可爱,中年是那么的帅气,老年是那么地慈祥。带玻璃的柜台上放着他的大作,泛着黄光,历史般厚重。在柜台旁边,是他窄窄的木床,一张孤独的被子。可能被子也漆黑的夜晚也会想起有关主人往事吧。中堂的左侧是厨房,厨具被灰尘包裹,,显然很久没人用过它们了。它们被遗弃了,如墙角下的小草孤独寂寞,无人诉说。

从沈从文故居出来,便沿着东正街走,一直走到崇德堂和杨家祠堂。游玩杨家祠堂后,穿过北门码头走到文星街,熊希龄故居就在这里了。进去欣赏了一番熊希龄故居,出来再回到文化广场,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我们这个旅游团的人,便回到吃早饭的酒店开始吃午餐,吃完午餐后休息了一会,就开始水上之旅了。

我们一会就到了沱江边,动作灵活得像青蛙,很快就跳到了小舟上。这天刚好是烟雨朦胧天,随着小舟朦朦胧胧地看到,两岸烟柳的细腰,柔顺的枝条挑动着水的风骚。柳树透过水,看到自己的娇容,更加积极地挑逗着水的感情了。水绿得像翡翠,微风吹过水面,水扬起微笑,像给游客送送眼波。水面上的烟雾身材袅娜,展现着舞姿。伙伴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拍照,害怕错过什么精彩的瞬间一样。她们太集中拍照了,弄得船摇晃的厉害,像小陀螺旋转时的形态。只有我没拿出手机,因为我怕拍照破坏了我的雅兴,我只想把美丽的身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好好回味。等待以后的某一天,沏上一壶茶,在树荫底下,摇着葵花扇,让她的柔情细细地流动在我的心间,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沱江的水……”甜美的歌声飘到我的耳际,让我的耳朵大饱一顿,真是有艳福!我看了看四周,没发现有谁是正在唱歌的姿势的。奇怪了,声音从哪飘来的?难道是翠翠的爷爷穿越时空,对着这么美的姑娘忍不住放声歌声?还是天保和傩送为了表达对双眸如水晶的翠翠的爱慕之情而唱的情歌?仿佛中我看到,翠翠在皎洁静谧的夜晚,傍着悠悠的流水,听着青年伙子对着她长充满爱意的情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回过神来时,已到了虹桥,虹桥横跨河两岸,有超人之威势与神功。穿过虹桥,我才看到一个穿着红色苗服的,带着银白色头饰的苗家姑娘站在一叶小舟的.船头,用丰润的歌喉正唱着饱含感情的歌。她坐的那艘船正向着我们驶过来,我们坐的这艘船也朝着她驶去。当两艘船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分明看到苗家姑娘水灵灵的眼睛,嫩红嫩红的皮肤,连嘴唇也红得可爱,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古城的景美人更美!尽管她坐的那艘船远了,可我的眼睛仍在她的身上不愿移动,痴痴地看看,尽量把她的风韵珍藏脑海。等我烦恼或孤独时,自己静静享受这一次美丽的邂逅。终于她的远了,远了,渐渐成了黑点,过了虹桥,连黑点也没有了。我才恋恋不舍地扭过头来,继续欣赏两岸的风景。不多一会就到了万寿宫,游完万寿宫,天色已黑。

两岸灯火通明,彩灯缭乱,歌声四起。瞬间沱江的水就成了染了各种颜色的布。岸上的树正如洗完澡的人,退去白天的劳累,穿上了干净的衣裳,在激情地放歌。我们进了一间名叫“凤凰传奇”的酒吧,在里面静静地享受那些正在释放活力的人们,点上一杯奶茶,津津有味地喝着。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我们走出酒吧,而凤凰古城也像一位睡美人,等待着王子把他叫醒。沿着幽深曲折的古道,走了很久才走到旅馆。到达旅馆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我匆匆洗澡,赶着去休息。因为昨晚没睡,加上白天玩得太累了,消耗了身上的精力。

终于可以在凤凰古城温暖的胸膛中入眠,这种满足感使我很快进入梦乡,梦里我看清了凤凰古城的容颜,她在阳光中对我哧哧地笑。

第二天我们自由地游玩了一些地方,随便品尝了一些小吃,逛着逛着,就到了归程的时间。带着太多的不舍上了旅游大巴。在车上,导游发了一本凤凰古城的宣传手册,其中有四句话概括了凤凰的重要景点,我觉得很贴切。那四句话是:“一洞一桥一沱江,一宅一家一祠堂。一宫一楼一边墙,还有沈老熊凤凰。”

众里寻他千百度,终领略到你的神韵。蓦然回首,你时常出现在我梦中。

多情的烟雨,多情的古城,不知何时才能与你再相见。在梦里,难消君心。啊,那如诗如画的古城,能与你相伴渡红尘,我心或许会了无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