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对篁岭晒秋的优美句子 正文

对篁岭晒秋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4 12:08:35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下面是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关于立秋的内容素材,供大家参考。

立秋风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发展至今,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农谚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其实,“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诗咏

《立秋》[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

[当代]徐书信

池水渐凉蝉唱稀,长空雁阵岭南飞。

与君携手花间舞,夜露沾鞋又湿衣。

五律·立秋

【当代】齐哲慧人慧语

感恨方初夏,飘然过立秋;

韶光何太速!壮岁突苍头!

曾祖高还矮?重孙矸或璆?

海河能见底,人世水长流!

(慧人慧语之人生百诫·立秋吟)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于曾游过黄山,去过西递呈坎等徽州古村落的我来说,来到梯云村落——婺源篁岭的小游,纯是一场意外。

从福州返回山东,高铁途经婺源,而我恰恰又有两日的空闲,于是,我多年的婺源之梦终于成行。依我的认知,原以为婺源的美,就是凭借油菜花海的装点,才有中国美丽乡村的盛誉,直到走进婺源,住进李坑之后,才对婺源的美有了新的认识。

婺源的景色,是几个乡村的美景集结而成的,本来第二天下午的高铁还要返回,有人说,目前这个季节,油菜花尚未开放,也就是简单游览一下吧,看到时间紧迫,我准备选择一个离县城较近的景点——江湾去转转,以此来结束我的婺源之行。

李坑状元客栈的小李老板,是一个热情朴实的小伙,开着车把我送到村口的马路边等车去江湾,正好过来一辆面包车,在小李老板的交涉下,愿意十元钱捎带我去江湾,减少了我大清晨马路边的等车辛苦。

多年的外出旅游,除了在美景中让心灵小憩,无论是同行的游者,还是当地的居民,我都愿意敞开心扉,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同行者分享旅途的美景,而当地的居民,会让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渊源。

开车的小伙是篁岭人,刚买了这辆面包车,从婺源县城上牌回来,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拉客人的,看来,我是他的第一位客人。闲聊中,我告诉他我的今天旅游计划和下午的返回时间,他建议我去篁岭看一看,他说,可以开车直接把我送到篁岭的山顶,不要爬山,也不要坐索道,就这样,我的江湾之行改成了篁岭之旅。

半小时的车程就来到篁岭的山脚下,大多数的人都是坐索道上去。新修的环山路,绕着几个山头蜿蜒前行,穿梭在山间的公路上,两边有些许星星点点的油菜花,悄悄地绽放。而在山腰回望或者远眺,山脚下的梯田里,在零星的油菜花点缀下,一片葱绿,远山如黛,依偎在山脚下的白墙灰瓦的几座小村落,构成一幅最美乡村的山水画,“沟壑梯田林木静,眼底烟景本是诗”。

车子开到山顶,眼前就是进入篁岭的大门。时间还早,我没有急于走进篁岭,顺着山顶沿着马路向山下前行,就在半山腰下,有一座徽派建筑的小村落,引起我的注意。小山半环绕着古村落,村庄依山次第而建,山上长满了翠竹,从山上流下的溪水从村庄穿过,而村庄有些房子,居然建在这条溪流上,每日聆听小溪欢悦前行,夜晚凭窗览月,聆听竹海摇曳声。这样舒适惬意的一个小村庄,如仙境般散落在这山腰间,中间一条峡谷把它与篁岭分开,而空中云端,一条空中栈道把两个村落的山顶连接在一起。

我决定向山顶进发,在曲折的山路上攀行,很快就到了空中栈桥的另一端。误打误撞,我居然登上了空中栈道。脚下是宁静的小村落,对面的山腰就是篁岭了,栈桥连接两边的山头,从半山腰到山脚下,是层层梯田,偶尔有白云从桥边飘过,我想,这就是篁岭为何被称为“梯云村落”的原因了。

走过栈桥中间的玻璃栈道,有点胆战心惊,真的不敢向下多看,下了空中栈桥,便是进入篁岭的乡间公路了,前行不远,就是传说中的天街了,皇帝御赐的牌坊,伫立在篁岭的村头,让每一位前来的游人,未进篁岭,便体会到了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在这样的山腰,如此偏僻的地方,皇帝御赐牌匾,这是一个有着怎样传奇色彩的村庄,瞬间吸引着前来的每一位到访者。

沿着天街走进篁岭,所有的建筑都以天街为中轴,向上沿着山坡而建,向下顺着山坡而居。而天街的两边,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从山上一股清泉奔流而下,绕过房屋,穿过石桥,时而形成小瀑布,时而沿着村中的沟壑飞流而下,这清澈的溪流,让篁岭多了一份灵性。

“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篁岭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村民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自家窗户凿窗采光,支架晒物,在屋顶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每年的收获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春晒茶叶、夏晒蕨菜;秋晒辣椒、稻谷、黄豆……数十栋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春晒茶叶、蕨菜;秋晒红辣椒、稻谷黄豆……就像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作,一年四季延绵有序。每到收获得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重重叠叠,充满着农家诗情画意,点线面构成的天然美景,让人犹如进入了世外桃源,不由得从心里惊叹:篁岭真是造物主遗落在人间的一块宝玉!

随便走进一座房屋,推开后窗,凭窗远眺,远山、梯田,尽收眼底,上可触及云端,下可看到山谷底部。每当芳菲四月,万亩油菜花海,次第开放,从山脚下,一直绽放到半山腰,春风识得人意,携花香扑面而来,若是遇到春雨洒落,山间云雾蒸腾,遇一美丽婀娜的女子,撑一支细花阳伞,从天街走来,这才是我心中的人间仙境。

篁岭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四季景色和烂漫花海,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老的传说,才是篁岭的魅力所在,“千缕曙色染古木,黑瓦白墙欲生烟”,在这里,你才觉得篁岭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部天书,推开窗,把盏一杯篁岭茗茶,慢慢细品,“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这样的诗情画意,才会让你忘记人间的烦恼。

走过石桥,跨过小溪,旁边的一座书画院落吸引了我的目光。据说这是一位名人的书画创作室。走进屋内,见一娴静秀丽的`女子,坐在书画桌前,正在临写《心经》。我虽然不是信佛之人,但是,平素喜欢书法的我,对于临写《般若波罗蜜心经》还是有些感悟的。看到眼前,这样一位静雅贤淑的小女子,一个人静静地临写心经,刚才还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我,瞬间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女子看我对心经感兴趣,停下手中的笔,和我聊了起来。这是北京一位书画家开的工作室,女孩子是当地人,大学毕业后一边学习书画,一边帮助看店,她给我讲了关于篁岭的故事传说。

相传,篁岭的曹姓先辈最先是在婺源小鱅居住的。有一天,先辈养的一头老牛不见了,有人说会不会跑到大山谷里去了,那可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先辈只身进了山谷寻找,终于在现在的篁岭的地方寻找到了老牛,然而,老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喝着水。先辈想趁天黑前将牛赶回家,可是,无论先辈怎么赶,老牛就是不跟先辈回家。无奈,先辈点燃了一堆火为老牛防寒、防兽,准备回家带些干粮,明日再来,并将随身带的毛竹杆插埋在地上栓老牛,并无奈的对老牛说:“明天我回来,如果这堆火不灭,竹竿发了芽,我就搬家到此,否者你必须跟我回去。”没想到,第二天先辈回到这里发现,昨日的火堆还有余火,插埋到地上的竹竿神奇地发了芽。这时,先辈心想:这里一定是个圣地,是老牛感知这里是个好地方,所以不愿离开。先辈仔细观望了山谷的环境,这里林木茂密,山涧溪水潺潺,坡岭土地肥沃适合开垦种田,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世外桃源。于是,约500年前,曹姓的先辈迁徙到了这里生息。先辈原先插埋在地下的竹竿逐渐长成了一片一片翠绿的篁竹,先辈将这里取名叫“篁岭”。

感谢女子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匆匆道别。看我喜欢,女孩子还将自己临摹的心经稿纸,送我几张,这份馈赠也让我非常感动,能看得出,女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村里的人都搬到山下住了,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了,这里成了旅游开发景点,而她却静静地守候在祖辈们生活的这片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这份闲情雅致,这份宁静与坦然,正是我们许多人渴望的心境。

前行至村后,几颗古老的香樟树,静静地守候着这块人间净土。这里古树参天,泉幽鸟鸣,在这里,天地人和被演绎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老祖宗留下的遗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篁岭人。据说,谁家要是滥砍伐一棵树,月末议事时,村民就要杀掉他家里的一头猪,所以,这里的古树和其他一些名贵的树木,才得以枝繁叶茂,完好保留至今。村民爱护敬仰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给与篁岭人。一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想一想,那些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到处是满目疮痍的山体和污水横流的繁华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是我们伤害了大自然,幸亏现在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的世界也会变成如这世外桃源的一部分,尽管需要很久,但是,我依然充满期盼。

没有人的欣赏与感悟,再美的世外桃源也显得落寞寂寥。由于变成风景区,原住居民基本上都搬到山下,虽然很多的房舍被修葺一新,或者被保管,但是,没有了人的居住,终究还是美中不足,一处风景,一片世外桃源,人们只能用来观赏,而不能感受到大自然美景带给我们的心灵洗涤,对于游者来说,是一种遗憾;对于当地的原住居民来说,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人间仙境,为了所谓的旅游开发,离开这里,去追求我们这些游者。曾想摆脱的繁华闹市,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村落没有人气,房屋变成景点,除了游者匆匆忙忙的脚步和满心的遗憾,这幅天地人和的清明上河图,似乎是缺少了一些东西,一座没有人居住的古村落,似乎是少了一些生机,尽管这里山清水秀,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但是,我还是希望,旅游开发者,能把这片人间仙境,还给篁岭人,他们才是这座“梯云村落”的魂魄和主人,才是这座古村落的历史传承人。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在篁岭村落的高处,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里的美景。我想每一个来到篁岭游览的人,都有我一样的遗憾,仙境般的篁岭,不是用来观赏的,匆忙的步履只会让人更加惆怅。慢些脚步,让心在这里静静栖息,把生活交给自然,把忧虑与烦恼留给昨天,让美好的人间仙境永驻心间,尽管,我们短暂的旅行无法带走美好的一切,但是,把美好的一切装在心底,每个人的心田都是一片人间仙境。

再见,梦里婺源,美丽的篁岭仙境,我早已把你装在心里。

一、征稿要求:

征集

作品必须取材于

作品一律以电子档网络上传方式投递。规格:上传作品可分为单幅作品或组照,彩色、黑白不限,组照作品数量最少3张,最多10张。照片电子文件请提供JPEG格式,并用简单的文字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不超过50字),每幅照片尺寸长边不得低于2000像素,分辨率为300dpi。

照片只可作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适度调整及构图剪裁,不得用电脑技术作合成、添加、大幅度改变色彩和电脑合成创意。合成及拼接照片,以及其他增加或删减影像内容等影响作品真实性的照片不予参评。

二、投递方式:

采取网络投稿的方式,仅收电子版作品。

注册会员时,请完善个人资料,以便获奖联系。上传作品,尺寸长边不得低于2000像素,单反图片分辨率为300dpi,手机图片分辨率为72dpi,同时配简短文字描述(不超过50字)。

三、奖项设置:

大赛分手机摄影和单反摄影两项。

1、单反组设奖:特等奖1名,奖金30000元;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3000元;三等奖5名,奖金500元;入围奖10名,100元手机缴费。

2、手机组设奖: 特等奖1名,奖金20000元;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500元;三等奖5名, 200元手机缴费;入围奖10名, 50元手机缴费。

四、评选方式:

由专家评审、网络投票共同评选,专家、网络权重各半。每位评委都对获奖作品提出独立评语,大赛组委会将这些评语进行公示,确保大赛结果的公平、公正。

为保证本次大赛做到公平、公正,获奖作品将在

大赛公示结束后组委会将与作品入选者联系,届时作品入围者须在指定日期内提供与参赛信息一致的.身份证复印件作为领奖证明。无法按时提供有效证明的,或提交的个人信息与原始信息不符的,视为无效作品,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者入选、获奖资格。

为彰显本赛事的公平、公正,严格规定

五、征稿时间:

2015年10月21日-2016年10月20日

六、特别说明:

投稿者应保证其为所投送作品的作者,并对该作品的整体及局部均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对于入展作品,主办单位将拥有其著作权,可进行复制、发行、展览、放映、信息网络传播等,并不再支付稿酬。

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