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写作素材 1
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传统文化的写作素材 2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传统文化的写作素材 3
一、句子素材
1.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适用主题】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等作文话题。
【示例】随着《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爆红,许多故宫文创产品也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600岁的故宫俨然成了新生代的“网红”。故宫IP爆红的背后,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正是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故宫拥有了源源不绝的能量,才能焕发时代的光彩!因为敢于创新,所以长久。
2.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周国平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文化的“根”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2年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
【示例】在《人与永恒》里,周国平对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毋庸置疑的,文化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到未来也不会被历史长河、被人类遗弃的东西,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象征。文化是生命养育出来的花朵,是生命结出来的果实,它与世界上的生命息息相关。
3.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
【适用主题】坚守自我,大国工匠,文化传承等。
【示例】“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这灯红酒绿、喧嚣浮躁的世界中,还有那么一群人,宛若一头头憨厚的耕牛,在默默坚守与耕耘着那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和传统。
4.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适用主题】任何关于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习俗、弘扬社会正能量等作文立意,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老规矩其实是人对文化的坚持,老规矩虽老,可那是家族的修养之道。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所说,“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也许某一个被你忽略的细节,正是经过数代祖辈的经验积累才得出来的结论。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适用主题】关于大国风范,讨论复兴汉服,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发展等主题。
【示例】我们曾弃传统文化于不顾,现又重新拾起,带着它前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华夏”为何意,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而有着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需要被重新发掘、被正确认识才能在新时代走得更加远。
6.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余秋雨
【适用主题】培养包容的学术精神,全面发展的作文立意。
【示例】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各种文化与学术之间各有所长,也互促互通。虽说“术业有专攻”,但闭门造车,往往局限了研究者的眼界与胸怀;保持求知、好奇之心,全面发展,方可练就灵活的头脑,保持通达的思想。
7.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适用主题】关于文化传承,对《国家宝藏》的评论等作文立意。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示例】“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如此形容文化的“魔力”。诚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并非只有《国家宝藏》展示的珍贵文物,还有它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故事。无形无色的文化,比物质更经得住琢磨和历练,见证着社会的源头和走向。
8.人为地简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与缺失。——冯骥才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化,文化自觉自信,民族精神,团聚重逢等作文主题。
【示例】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9.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澎湃新闻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文化的根源,文化自觉自信等话题。如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
【示例】文化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基因,即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让人魂牵梦绕。李敖早年的创作,可谓是一路枪林弹雨,痛快淋漓。而到了晚年,他却对浅浅海峡的对岸,倾注了很多的情感,是文化的力量成就了李敖的“归来”。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
二、人物素材
1.三万六千锤的章丘铁锅
前不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带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章丘铁锅网店里的2000余口库存全部卖光。章丘铁锅的制作周期长,要历经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面对蜂拥而至的订单,商家选择了暂时下架,没被突如其来的经济利益冲昏头脑,专心做好每一口锅。“三万六千锤、一锤也不少”,这是章丘铁锅工匠精神的体现。
2.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从1987年参加工作,徐立平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工序特殊,迄今为止再精密的机器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研发出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立平刀”,也首次在国内实现和改进了数控机床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
3.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心中的工匠精神
在国际市场上一场场的价格战后,中国产品被贴上了低价、粗制滥造的标签,相对比的是中国人愿意花更大的价钱去买国外的优良产品。董明珠认为中国市场绝不能停留在价格竞争的思维中,做产品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要不断给自己挑刺,对产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这才是董明珠所认为的工匠精神。
摘要:文创产品是典型的遗产驱动地域文化演进的产物,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独特性是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然后详细的从博物馆藏品本身与观展者的消费特征喜好等两个角度来展开,挖掘出文创产品的“独特性”。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创设计;文创产品的独特性
前言:
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调查显示,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博物馆观展者都会有想要在博物馆商店里购物,他们会想购买一些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勾起在博物馆看展回忆的一些小物件。所以,“为看展者提供一些别处买不到的新奇东西”一直博物馆的设计师们在设计和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时所要坚持的设计理念。由此,本文将从博物馆藏品本身与观展者的消费特征喜好等两个角度来展开,挖掘文创产品的“独特性”。
一、博物馆文创产业的现状:
A.整体发展现状:在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城市机场的免税店里、大型超市里都设有已经成熟的博物馆商店,许多大型博物馆已有自己的网络购物平台。此外,历史文化创意产品收入与GDP的比重,对税收的贡献和吸纳人口的就业率均超过了所有传统产业。国家级博物馆情况: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等大型博物馆都有较快的发展。北京故宫博物馆开始在二零零零年加强了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他们根据“把故宫带回家”的设计理念,出了一套如“皇帝折扇”“朝珠耳机”“朕准奏”等深受广大观展者和消费者青睐的文创产品。第一家官方旗舰店是在二零零八年开张,它扩展销售范围、扩大故宫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影响。国内二、三级博物馆情形:市级的博物馆相对于一级国家级博物馆,资金、人才都比较匮乏,发展程度也较低。B.目前存在的问题:经过
二、从藏品本身角度寻找“独特性”
(一)物质类文化遗产类——故事
每一个藏品背后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历史文化故事,那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在表达“独特性”时需要展现的核心元素。因为历史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历史文化故事来组成的,推动社会的发展也是历史文化故事。在产品层面上,特殊的图案、材质、造型本身就复刻着某时期历史或者人物的故事。所以应挖掘蕴含在每个文物藏品背后独一无二的文化历史故事,以它为创意灵感结合时代的特征去设计专属于博物馆自己的文创产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和文创产品是用有形的载体讲述着无形的故事,因而独特,让人印象深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情怀
文创产品只能是真实存在的物品么,答案是否定的。除了服装,食品,住宅,交通,使用和娱乐等相关的“物品”外,还有许多的需要消费者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往往是以传统的手工艺为原型,文化创意产品制作过程也当作产品之一来供消费者选择购买。这不仅仅是物品的出售,更是一种手作情怀的认购。这很好的激活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种类,使非遗文化以一种新的面貌走向消费者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技能常识。“参与性”与“非物质”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新特点,是值得博物馆文创产品去学习借鉴的。借鉴上述的“非物质”与“参与性”的创新点,可以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成一些有意思的手工课程,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制作中来与历史文化进行互动,创造一些属于他们自己与非遗的专属回忆,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专属于他的文化情怀。
三、观展者的消费特征喜好的“独特性”
(一)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1.不管是哪一类观众群体,一定是带着些许的目的或者期待而来,这是一种隐性的和潜在的消费心理,需要通过外界因素的刺激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群体和一般消费群体不能一概而论。他们的消费动机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缺乏物质而进行消费,更多的是因为受到了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才进行的消费。这就是为什么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必须有丰富的类别才能满足相应的消费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具有“量身定做”的设计性质,并且为特定的“群体”定制的文化产品。这需要对多样化的参观人群进行细分,对其消费行为喜好进行细致的梳理归类,应在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研发文创产品,调动起消费者的自主购物欲望。2.价钱合不合适是选择的关键,但博物馆文创因为设计与研发带来的附加值与产品本身的价值一并体现在它的价格上,所以通常价格会高于同类产品。某些博物馆没有充分宣传和描述他们的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很难对价格已经很高的文化创意产品产生兴趣。3.既有趣味性又有内涵的文创产品往往比只是外表好看的文创产品要好卖得多,而有着博物馆自己“独特性”烙印的文创产品和带有一定内涵设计的功能的文创产品就更受欢迎了。
(二)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1.针对孩童人群分析孩童时段,智能发展处于最佳时期,游戏是孩童的主要活动,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通过游戏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最好的锻炼孩童智力的方法。相比枯燥的文字,他们更加偏爱图像记忆。(1)孩童群体的特点:他们的`世界观刚刚开始搭建,这个阶段是学习启蒙知识的最佳时间,他们渴望得到长辈的赞美。(2)分析孩童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孩童的注意力总是在快速变化,如果一个玩具不能不断刺激到他的注意力并让他获得成就,他便会很快失去兴趣。所以针对他们是设计应该轻松但富有多样性。(3)孩童偏好的视觉化描述:孩童比较喜欢造型上偏爱互动性强且一手能掌控的设计,且偏爱饱和度和纯度都相对较高的颜色。2.针对年轻人群分析年轻人是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喜欢的东西很多但又喜欢拖延。(1)年轻人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有个性,有想法,愿意学习。(2)心理和生活状态分析:他们善于交际、视野是国际化,他们对流行文化的表达非常敏感。(3)年轻人追求的视觉描述追求颜色:大多数年轻人喜欢鲜艳的色彩或流行的纹理色彩,如金属色。3.针对老年人群的分析许多老年人会在多年的生活习惯中总结出一套常用的处事方法,然后循规蹈矩的重复,机械的去想问题做事情。但这样的思考模式很容易让他们患上老年疾病。所以针对老年人群的文创设计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模式。让传统的成分偏多一些,现代的元素轻松易懂并带有一定交互性的融入在针对老年人的文创产品中。老人群体的特点:老人们倾向于认为传统的东西是经典的。他们接收外界的信息更倾向于通过传统的方式去接受。老年人喜好的视觉描述:比高纯度和高亮度更加丰富多彩的颜色。老年人更喜欢天然木材和青铜色彩等更自然的单色系。
四、结语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其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连接的纽带,文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博物馆文化普及到全社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立足收藏资源,挖掘收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来发展品类丰富、实用性强、价格合理、设计精良、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发展历程上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有让文创产品有了它自己“独特性”,文创产品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文化服务,才最终能够让“文物活起来”目标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