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屋里的一角,一台缝纫机安静地卧在那里,它的身上积满了灰尘,仿佛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
在新房建成之前,老屋是我最快乐的地方,在这小小的楼房前总会传来一阵阵欢笑和玩耍的声音。
我是周围孩子中最小的,总在玩耍时磨破了裤子或衣服。但当时有不舍得扔,所以只好让妈妈用缝纫机补。妈妈也不烦,一遍又一遍地帮我补,就像能在老片中找到新乐趣似的。我也不烦,总是看着妈妈一副认真的模样充满好奇。
小时候的我,非常顽皮,看着妈妈缝补,自己的手也痒痒了,于是推开妈妈,自己坐在凳子上,踩着脚踏板,针便一次又一次地落下,就像马蹄落在地上似,轻快极了。而自己则像骑在马背上面,开心极了。我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这份喜悦之中,却不料手已经伸到了针下,伴随着一声鬼叫,我的手指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血洞”,看着这“血洞”中流出的.丝丝鲜血,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终于,我停止了哭泣,只有那个创可贴静静地贴在我的手上……
如今,每当我回到老家,看到那台缝纫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儿时的幼稚行为,也会想起当时的快乐。
我始终忘不了那台给我带来创伤的缝纫机,因为它承载了我儿时温馨的回忆。
我家的缝纫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买的,距今已有40年了,上次回老家看望母亲,见它像一个失宠的娇子,静静地挺立在堂屋的一个角落里。看到它,就想起了40年前我学习扎枕头套的往事……
上世纪家乡遭遇“75.8”特大洪水浩劫后,国家对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衣食住行更是雪中送炭,灾区三年大变样,不论是大集体还是个人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家庭有了富余,年轻人结婚就开始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富余的家庭也逐渐添置了这“三转一响”。我家人口多,穿衣是个大问题,所以父母亲节衣缩食,于1978年春购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它是一家人的宝贝,母亲爱不释手有空就学,我也是跃跃欲试。
那年我还不到20岁,对新事物接受十分渴望,听说隔壁的发小已学会扎自己的一对枕头套,还拿出来在我跟前炫耀,我说啥也不能落后,死磨烂缠母亲让我也扎对枕头套试试。开始母亲认为我是个大男孩,学做衣服不好看,父亲更是怕我把新机器捣弄坏了,不让我学。越是反对我越扭,我就偷着学。结果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就把一对枕头套给扎好了,尽管针线走的不是太直,但是大样上还蛮不错的。我把它看成宝贝似的,一直珍藏到现在都没舍得扔掉。每当看到它,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当年的那段美好的往事。
提起这台缝纫机,还有一段故事哩!我小舅刘来成和我同岁,比我结婚早得多。当年和小妗子定亲,除了彩礼外,非要一台新缝纫机不可,否则不嫁给小舅,刚发罢特大洪水不久,姥姥又过早病故,家中生活维持都紧紧巴巴的,哪里再掏几百块钱买它呢?这可愁坏了姥爷和小舅。姥爷来我家一说这事,母亲就和父亲商量,把俺家刚买回不到两个月的“蜜蜂牌”缝纫机抬给了小舅,成全了这门亲事。后来小妗子得知真情后,看我们孩子多做衣困难,结婚后攒钱坚决要还我们,父母执意没要,后来又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就是现在还存放的.这台。这台缝纫机没少给我家出力,不但母亲,而且两个妹妹和妻子也学会扎衣服了,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家庭开支。
到了1993年,我工作调动到了正阳县,爱裁剪会做衣服的妻子也把家搬了过来,我们又买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成了她的专用工具。两个孩子的衣服都是她来做,大人的衣服也有缝缝补补的时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小孩都买着穿,缝缝补补的任务便少了,很多人家的缝纫机都受到了冷遇,甚至长年累月闲置着。可是,在我家不同,会勤俭持家且心地善良的妻子没有冷遇它,经常用它来扎衣服,缝缝补补,穿针引线,或给新裤腿锁边,或大衣改成小衣,或帮邻居的小孩做婴儿衣,或给同事的衣服修修补补,它总是闲不着。
缝纫机用久了不能使唤了,妻子总是闲不住,总想找台缝纫机做活。这不,我们的五楼邻居家有台缝纫机,长年没人使唤,妻子得知情况后总是到她家借用,邻居说,干脆你搬到你家,做衣服什么的不再来回跑了,搁你家你使用更方便,我有需要去你家。妻子也不客气,真的把它搬过来了。几年来,妻子义务为大家服务,耽误时间不说,还陪进去不少的线、纽扣、针、缝纫机油等,但妻子心甘情愿,乐此不疲。每当完成一件缝缝补补,她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缝纫机不但给妻子带来了无比的乐趣,而且还成为连接邻居的情感纽带。可以说,我们家的人缘,绝大部分是由这台缝纫机一针一线连接起来的。
引导语:对于缝纫机,想必有不少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看过,那么要怎样写一篇有关奶奶的缝纫机
奶奶的缝纫机作文一
一天,我无意中发现外婆家的储藏室里有一件用黑布盖着的凹凸不平的东西。我好奇地把布揭开,原来是一台缝纫机。
缝纫机有些地方已经生锈了,但是机器旁边放着一些崭新的布料,还有线和剪刀。难道外婆还在用这台机器吗?这台机器是怎么用的?正想着,外婆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向外婆抛出一个个问题。外婆说:“这台机器我一直在用,你的那件新睡衣就是用它缝的。你看,机器下面像汽车刹车板的东西是缝纫机的动力板,然后把脚放在上面轻轻踩动就能让缝纫机运转了。”“缝纫机是怎么缝衣服的?”我好奇地问。外婆说:“你细心看,缝纫机上下各有一条线,而下面的线梭藏在缝纫机的肚子里,只要缝纫机一转动,上面的缝纫针就能把肚子里的线带上来,这样就能缝衣服了。”外婆把缝纫机搬出来,边说边操作给我看。没一会工夫,外婆就缝好了一件小肚兜,既漂亮又结实,好看极了!
外婆告诉我,在以前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缝纫机就是家里的宝,谁家有这样一台机器是很令人羡慕的。听了外婆的话,我觉得过去的生活真是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奶奶的缝纫机作文二
缝纫机,普普通通,并无什么特别炫彩的地方。只知道任劳任怨地工作。
我们家就有两台“缝纫机”,一台是小缝纫机,奶奶常常用它做一些缝改衣服之类的活。所以缝纫机好听的“咔嚓咔嚓”声时常在我的耳畔响起。
另一台“缝纫机”,就是奶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奶奶就像缝纫机一样任劳任怨。她也如缝纫机一样相貌平平,但她的爱却是不平凡的。
我们的新家较大,所以搞卫生比较辛苦,要是我来做,很难将家变得焕然一新。但奶奶做到了。不仅如此,她还每天做饭,已经年过70的她身体不是很好,常常累得直喘气,可当我劝她不要累坏了身体时,她却一抹额头的汗说:“我不累,锻炼一下对身体好,你去干你的事吧!”
奶奶很疼爱我,也知道我心里所期盼的`是什么?所以每当我一筹莫展时,奶奶总是出现在我的身边。就如一个月前我学英语的那件事吧,那时我到老师的旧家去学英语,由于路途遥远,我要乘公共汽车来回。天气并不算太好,我从老师家学完英语下楼时,发现天空中竟然飘着一些凉凉的雨丝,很快,路面被它们用生命来覆盖了。这雨虽小但也会把身子淋湿的,没带伞的我只好小跑出去。真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我不小心摔了一个嘴啃泥。当我坐起来时,发现口袋里仅剩的那用来坐公共汽车的五毛钱不见了!我一下子犹如掉入热锅里的蚂蚁,连雨丝洒在身上都觉得无比滚烫。怎么办?完了,回不了家了。鼻子一酸,便想号啕大哭。与此同时,一个我熟悉的身影出现了。是奶奶!我高兴得一下子冲过去抱住了奶奶。原来奶奶不放心我一个人回家,特地来接我的。我身上一下子感觉冰凉清爽,还有一股淡淡的暖流涌上了心扉。
这就是我们家的两台“缝纫机”,我更喜欢大的那台,因为亲情的潮水已经沾湿了我的眼膜……
奶奶的缝纫机作文三
奶奶在慢慢老去,愈发变得慈祥可爱,而她的那台锈迹斑斑的老式缝纫机,摆在屋子里,夹在日渐现代化的家具当中,显得那样不协调。
今天,奶奶又戴上那副“上了年纪”的老花镜,坐在缝纫机前,为我缝补校服。只见奶奶一手扶着可以转动的方向盘似的铁轮子,一手把校服摊放在穿过线的针头下面。轮子转动的同时,奶奶的双脚也在快速地蹬着踏板,缝纫机“嗒嗒嗒”地响起来,快乐地工作着。别看这台缝纫机老了,工作起来,还是那么自然、流畅。奶奶将身子斜趴在缝纫机的台面上,双手按住校服,不停地往针脚下面送着,又时不时地扶扶老花镜,认真极了。
我满脸好奇地询问起缝纫机的年龄和由来,奶奶慢慢地摘掉老花镜,笑着说:“这台缝纫机比你爸,不对,比你大姑还大呢。缝纫机是在你大姑出生后买的,你大姑快五十了,算起来这台缝纫机来咱家也差不多五十年了。”我继续追问:“这台缝纫机在哪买的啊?”“你大姑刚出生时,家里穷。你爷爷就去城里给人家当帮工挣钱,补贴家用。有一回,你爷爷看到主人家里有两台缝纫机,便诚恳地对主人说:‘我家内人在家每天要下地干活,还要照顾孩子,大人孩子的衣服沒时间做,烂了也没时间缝补,您就把缝纫机卖给我一台吧。’那家人念及你爷爷在他家干得年头多,人也实诚,便卖给了咱这一台,花了你爷爷整整一个月的工钱呢。在那时,有台缝纫机可了不得,半条街的人都到咱家借用缝纫机做衣服,补衣服。”说完,奶奶满脸洋溢着自豪。我嫌弃地撅着嘴问奶奶:“奶奶,你看,这缝纫机都旧成什么样了,换新的算了。”“虽然这台缝纫机旧了,有些生锈了,可是它用起来顺手,换新的我反倒不适应。再说,它跟了我几十年了,就像我的孩子似的,哪个母亲会狠心舍弃自己的孩子呢?给,你的校服缝好了。"奶奶意味深长地说。我拿着校服仔细地看了看,似乎看不到破洞的痕迹。奶奶的手还是那么巧,缝纫机还是那么管用。
我的心头莫名袭来一股暖流,我觉得,那台缝纫机老了,褪去了光鲜靓丽的外表,却依然能够缝补衣服;奶奶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的美丽容颜,却仍然为我们操劳着。我应该用心守护着奶奶,用心呵护着奶奶那台老式的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