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就是有关表现爱国的有关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唐·李白《古风》(十九)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近代·何香凝《赠别廖仲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满江红》南宋.岳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清·康有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战国.楚.屈原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关于爱国主义的名言名句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 克雷洛夫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 哥白尼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 马克思,恩格斯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过。——巴金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 —— 杰弗逊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 —— 泰戈尔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 林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明朝政治家
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 高尔基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 闻一多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 马克思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 奥斯特洛夫斯基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 谢觉哉
1、《离骚》简介
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
(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
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2)对楚国的热爱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其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提出了振兴楚国的口号,在屈原看来,只有振兴楚国国力,才能为人民提供坚实的保障,保卫楚国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得不到认可,楚国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楚国灭亡。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针的提出,针对楚国的现状,屈原提出了变法主张,制定完整的国家法制,并建立楚国自己的.文字,同时要开放言路,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纳入到楚国国家管理中,革除楚国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军队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楚国的稳定性,从这方面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变法践行者,其变法主张策略都是有利于国家壮大,在《离骚》中,屈原所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表明屈原勇于面对现实,表达了对国家改革的急迫性,同时屈原重视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为国家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离骚》中所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但是由于楚怀王个人意志不坚定,再加上周围奸佞之臣的阻碍,屈原的改革政策始终无法推行,其一腔报国热血付之东流。
(3)爱国精神产生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高度开放的时代,同时各国之间相互征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屈原对劳动人民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希望通过振兴楚国来维持老百姓的安定生活。楚国虽然经历过繁荣的时代,但是当繁荣远去之后,楚国就不得不面对各国之间的战争,尤其是强大的秦国崛起之后,直接威胁了楚国的国家安全,楚国人民的安定受到了威胁,屈原身处在楚国的高位,他不计个人得失,将生死置之度外,意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楚国被动的局面,这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本源。从屈原自身来讲,他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其进步的思想决定了其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屈原对家和国的情感深厚,在《离骚》中作者借用高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对楚国深厚的情感,并和破坏楚国安全稳定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屈原的一生都是和楚国恶势力进行斗争。
3、结语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楚国军民的深厚感情,屈原身处战争的动乱年代,发出了振兴楚国的号召,积极主导楚国推行改革,力图壮大楚国力量,为人民赢得安定的生存空间,在改革变法过程中,屈原屡受挫折,其一切努力付诸东流,但是爱国情怀的光辉无法被历史掩盖,终将散发耀眼的光芒。
怎样给屈原在《离骚》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一个公平、允当的评价呢?
犑紫龋我们要站在古人的立场看历史,站在今人的立场用历史。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等各种因素,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一切来比照、批判古人的行为、观点或立场,而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进行客观评价。
屈原之伟大有二,一是他创作出了名传千古的浪漫主义开山之作《离骚》,与《诗经》共同成为中国诗歌史的滥觞;二是他在《离骚》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一。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是依靠他的悲剧人生体现出来的。作为楚国贵族的一分子,他有幸学习了中原的礼乐文化,并持笏楚朝,大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于胸臆间,然而楚国从“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问鼎中原之后的风光旎然转而到了楚怀王、楚襄王的由盛而衰的时代,外见欺于秦,丧师割地者三,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内修黑暗之政治,权贵佞臣相互倾轧、趁机专权,妒贤嫉能,使楚国走上了不归之路,屈原想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从根本上说是行不通的。屈原的伟大就在于怀瑾握瑜的他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后依然正道直行,不改其志,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在于他其心所善、九死不悔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以及“余故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的执著。
但今天我们对待他的爱国主义就要分而视之了,既不能一概吸收,又不能全盘否定。我们知道,《离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香草、美人这两类意象。屈原藉此来或喻君王或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他只是想用美人、香草来表达一个目的:忠君爱国。一篇《离骚》,处处可见屈原对楚怀王的忠心耿耿以及他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例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他自叹身为高洁之躯、栋梁之材却遭到小人的嫉妒与谗毁,在屈原想展一番政治宏图之际,诬陷与中伤使“怀王怒而疏屈平”,继而放之逐之,心有怨而志不移,发而为诗以抒其怼、表其心,然而昏庸的楚王再加上奸佞的朝臣,一个乌烟瘴气之所,怎么能容得下仁人志士的存在呢?
屈原既不改其志,如司马迁所说:“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最后只能感慨:“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决定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自投汩罗,投出一个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伟大形象。
然而屈原的忠君爱国未免有愚忠之嫌。屈原所不愿改其志者,在我认为它是有宗族观念的,他之所以不愿意效力于其他君主,主要是因为他那样没有归属感,到头来只是治别家之产业而荒祖宗之伟室。在他内心,楚国就是他的.家,他接受不了异国之主,他只希望能够得到国人的理解与信任,认为楚国人才是他的亲人,有他自己的诗句为证:“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他都是站在楚国的角度来考虑他自己,从生命深层把自己认为是楚国的一分子,希望能够得到国人的认同。“又何怀乎故都”这似乎是说屈原满腹牢骚,想改变主意,不再留恋楚国,其实这是屈原的愤激之辞,作反语解可也,想表达的意思是“我这样地忠爱国家,竟无人相信,却还受到放逐,好,你们不信,我就死给你们看!”这样说来屈原并非不怀念故都,不想再为国效力,而是想用死来明其志、保其节、发其怨,其骨子里那股对楚国的热爱之情跃跃然冲腾!
说屈原愚忠,亦有道理。虽然屈原满脑子美政理想,但他太过于仰视与信任自己的君主了。屈原为楚怀王拟定宪令,以其“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之才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之能,本该做到雷厉风行,但他不清楚他所奉事的王是什么样的王;他所共事的臣是什么样的臣,欲以目空一切之态度(或说太过天真更贴切一些),打造弊绝风清之社会,恐为浊流所不容必矣!举目黄河,不见其清;何似二水,泾渭分明!所以说清欲容浊清亦浊,只有激浊而扬清其可为大计矣,屈原悲剧的定性因素至此可窥一斑了。再者说来,屈原所谓的爱国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忠君,他只是想为楚怀王尽自己的一份力,如果他能得到楚怀王的承认,斯莫大焉,举国上下反对喧嚣一片又何妨!怀王是他的靠山,怀王若“爱”屈原,可谓尽善尽美矣!所以屈原的爱国终隔一层,他先要通过楚怀王的认定,才能去考虑苍生百姓,而事实证明,那个时代再多的励精图治都只是为了兴荣王贵一家,确有安抚百姓之举其目的也只是稳固江山罢了!但屈原囿于一君之爱毕竟是时代因素造成的,反过来也是时代环境的需要,别说今人论之无可厚非,就是放在当时环境里还称得上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大进步呢!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因此圣明之主加贤能之臣是一国一朝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亦可谓中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开山之举矣!
时至今日,我们对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众议纷纭,褒贬不一,然而主流是分明的,就是从内涵上基本肯定,去其糟粕,把它吸取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一,这是民族的需要,更是历史的需要。在当代中国我们赋予了爱国主义以新的内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屈原以来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为丰富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其内部运作具有着一致性。
《离骚》之精神可谓丰矣;屈原之有《离骚》可谓伟矣;中国之有屈原可谓大矣!屈原于上下求索之中为后世竖起一面爱国主义的大纛,我们应该手持这面大纛,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