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简介: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孔子介绍:
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XX县,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系贵族出身。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义]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
【解释】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用法】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近义词】半部论语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造句]:
(1)当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么?大圣孔子尚被两小儿所难,何况我等愚鲁之辈。
(2)我大宋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学那些邪术奇巧淫技!朝廷应当取消新学恢复旧制科举!
(3)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如果你仅仅是要赚钱、买房子和娶媳妇,那对不起,我浪费了你半个小时的时间。
(4)这就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的来历,这一点倒很像王明前世宋朝的时候。
(5)赵普这个人,年轻时虽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年纪大了,
(6)赵铮早就认出了赵普就是那日的中年文官,不过到此刻才知道,他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