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年青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少妇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主人的媳妇,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日间见狄仁杰俊秀非凡,春心澎湃难以克制,候至晚间以借火为由向狄仁杰挑情,不料狄仁杰虽然知道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而且友善地说:‘见你如此艳丽动人,使我回忆起老和尚的话。’少妇好奇地追问是甚么话,狄仁杰借机开导她说:‘赴京前在寺中寄居读书,寺中老和尚见我相貌,曾经警戒我说:‘你相貌堂堂,将来必定显贵闻达,但是须要谨记,千万不可贪色犯淫,前程尽毁。’我说:‘艳女美色,是人人皆喜爱,如何能够遏止这种欲念呢?’老和尚教导我说:‘当你见到美貌艳姿,淫念冲动之时,如果将美女想象为吸血的狐狸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面貌想象作害了大病既黄且瘦,犹如鬼脸一般;将迷媚的粉脂,想象作人临死的时候,面目青黑,七孔抽搐那样的丑恶难看;将诱惑人的窈窕丰姿,想象作感染梅毒溃烂,那恶臭的浓血,引来了无数的苍蝇,令人掩鼻疾走;一旦与她交合,不仅被吸取精血,精气枯竭,且百病交侵,受尽病魔折磨。倘若能这样设想,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老和尚的教诲,我一直谨记于心。所以刚才初见你那撩人动情的丰姿艳容,正当欲火冒升之时,老和尚的话立刻在耳边响起来,炽热的欲火即刻下降。你能够
狄仁杰为此事,作诗曰:
美色人间至乐春,我淫人妇妇淫人
色心狂盛思亡妇,遍体蛆攒灭色心
后来这位少妇,坚守妇节,而显名邻里,为人称颂。
狄仁杰赴京应考,高中状元,官至宰相,辅助唐朝安邦定国,爱民如子,处处毁淫书,提倡伦理道德,成为历史上著名宰相,留芳万世。
后人有诗盛赞狄仁杰:
己身守志避邪缘,尚勉孀姬节要坚;
切戒一时云雨娱,名留万载感苍天。
引导语:张九龄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相貌英俊伟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出自他的手笔,那么,这位唐朝的明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明相——张九龄
唐朝出名相,这是众所周知的,这和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有关。如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时期最知名的贤相就是诗人张九龄了。
张九龄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相貌英俊伟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最著名的诗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玄宗欣赏张九龄的文章,夸他是文场中的元帅,自己会终生敬他为师。据记载,唐玄宗每日朝政,听取百官纳谏。看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不仅感慨地说:我每当见到张九龄,就感到神清气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华,张九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司马光说:“上(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的确是中肯的评价。张九龄为人正直,敢说实话,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称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想听取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为相,我觉得日后恐怕会祸害国家。”玄宗听了老大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九龄直言犯上的胆魄,绝非唯唯诺诺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宫苑中宴请近臣,对张九龄、李林甫说:你们看,这宫里池中养的鱼,游来游去的`,多么鲜活可爱。李林甫赶紧献媚地回答说:这是有赖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张九龄则冷冷地说道:池中的鱼犹如陛下用人,它们但能装景致,以博取一乐罢了。张九龄话里有话,玄宗当然不高兴,而坐在一旁的大臣们,都赞叹张九龄的正直。
杨国忠为拉拢朝中官员,每到夏天,用冰镂刻成凤凰的形状,送给王公大臣用来避暑,只有张九龄拒绝杨国忠的礼物。张九龄如此不依附权贵,这在尔虞我诈、弹冠相庆的官场中,是需要有胆魄的。除此之外,张九龄识人鉴人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杨国忠由于杨贵妃的关系,成了权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动和杨国忠套近乎,而张九龄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和人说: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趋炎附势,其实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却,暖气又在什么地方呢?人不但会冻死,还会弃尸于荒野沟壑中,他们现在这样讨好杨国忠,其实离祸不远了。果然,等到安禄山叛乱,那些曾经趋炎附势于杨国忠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如果说,张九龄看破杨国忠的结局,多少还是长期浸淫官场,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话。那么,张九龄看透安禄山会谋反,可以说是独具慧眼了。
开元二十一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命安禄山上朝奏事,张九龄看到后,对侍中裴光庭说:以后在幽州(东北)作乱的,必定是这个胡人。张九龄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机会终于来了。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为平卢将军,因讨伐契丹失利,张守珪奏请斩首,张九龄当即准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禄山骁勇善战,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斩首。张九龄又复奏,玄宗还是不准,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这句话的典故出自西晋时期,王夷甫(王衍)当时在洛阳看见石勒,对左右说,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将来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斩了安禄山,语气中还暗含着埋怨张九龄独断臆测。
岂料这是放虎归山,等到安禄山谋反后,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追恨不已,但为时已晚。张九龄识人堪称神奇!
【知识延伸】
张九龄的诗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巫山高
巫山与天近,烟景长青荧。此中楚王梦,梦得神女灵。
神女去已久,云雨空冥冥。唯有巴猿啸,哀音不可听。
《九月九日登龙山》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宰相,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是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执行官的通称,著名者有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诸葛亮,有唐朝“笑里藏刀”的宰相李义府,有南宋以莫须有罪名加害忠良的秦桧……其中形成典故的有不少。
山中宰相 南朝陶景弘隐居山中后,朝廷每有大事,必定派人前去询问,以求稳妥。对其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伴食宰相 唐朝卢怀慎与姚崇同为宰相,卢自以为才能不及姚崇,遇事推诿,不敢担责任,时人称之为“伴食宰相”。
弄獐宰相 唐朝宰相李林甫是个写别字的.“专家”。一次在写信庆贺亲戚生孩子时,将“弄璋”(指生男,璋为玉器)写成“弄獐”(獐指野兽)。后来人们以“弄獐宰相”戏称那些没有文化的权贵。
模棱宰相 唐朝文学家苏味道,号称“苏模棱”,信奉“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武则天圣历初年官居相位后,处事更加圆滑,因而得名“模棱宰相”。
骑驴宰相 唐朝武则天时,才能平庸的王及善官居右相,后改为文昌左相。他在位期间,唯一的“作为”就是要求各部官员不准骑驴“上班”。
丹青宰相 唐朝画家阎立本工于写真,大受高宗赏识,于公元669年拜为右相。但他毕竟是个艺术家,并无宰相之能。当时大臣姜恪因作战有功升为左相,于是朝野间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三旨宰相 北宋神宗时,王圭居相位十六载,每次只会把他人的奏章呈给皇帝时跪请“取圣旨”,奏章阅批后跪接“领圣旨”,对下官则仅“已得圣旨矣”,因而有“三旨宰相”之称。
青词宰相 明世宗喜好长生之术,宫中每有斋醮,就命词臣写文章祭祀。由于祭祀文章写在青藤纸上,谓之“青词”。词臣李春芳、严讷、郭林、袁炜等都因“青词”而至拜相,从而落下“青词宰相”之说。
棉花宰相 明朝大学士刘吉,忙于私营,无所建树,却能每每躲过谏官弹劾,并将弹劾他的谏官一个个排挤掉,因而被戏称“棉花宰相”。所谓“棉花”是取其“耐弹”(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