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人,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历史上见,时间上见,不能总是当下见。
2、正所谓,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3、从来没有一份说明书上写着,第一乐章转折到哪儿,它代表了什么,而我在那些八十多岁老人的故事中,在整整一个世纪的脉络里沉浸了很久,那一瞬间的音乐忽然让我感觉,所有的老人都回到了他们的青年时代,也曾春光灿烂、朝气蓬勃,那种极其美好的回忆在微弱的乐声中慢慢慢慢呈现出来。
4、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
5、对于年轻人,我并不很关心你们得过多少表扬,有过多少成就,我只担心你们几乎没经历过像样的挫折。
6、我相信,无论谁,不平静,都不会幸福。
7、理智开始迟到地出现,莫非善良有时也是一种错误?
8、复杂久了,想回到简单的快乐,比我们想象的要难。
9、昨天推火车的人,今天成了拦火车的人,回头看中国的历史,到处如此,今天也不会不是这样,甚至有的时候会更多。
10、世界有种永不落俗的风尚,叫明辨黑白。
11、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以为很多细枝末节你都忘了,你就没看过这本书,不对,它已经牢牢的塑造了你。
12、这个时候我已疲惫极了,但挣扎总算有了结果。看来无论怎样的危局,人们只要不首先在内心投降,局面总会有转机。
13、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14、很多人回答问题时,习惯于先说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安全很平衡的“标准答案”。其后接着说的,往往才是他的个人想法。所以对于采访者,也要寻找第二个答案。
15、塞尔维亚,大家都认为德约科维奇会是旗手,但上届奥运会他当过旗手了,所以他不好意思再当,让给了其他运动员。您不觉得,塞尔维亚的服装也很好看吗?
16、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话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
17、报社内人手并不富余,于是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就成了负责一个版面的责任编辑,这也就意味着,我像一个年富力强的农民,终于拥有了一块自留地,种什么,怎么种,自己都将拥有很大的权力。
18、因为目的只要善良就不顾及手段是否恶劣是我们过去几十年中的思维定式,多少悲苦的后果不都是因为最初的善良愿望吗?
19、我做节目的特点是,别人的工作结束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要在别人提供的资讯基础上做出评论。但我从来不会为此焦虑,因为已经习惯了逼迫自己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
20、为什么不珍惜当下呢?如果你要为未来焦虑的话,你拥有一辈子的机会,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较什么劲呢?未来的还没有来,忧虑什么呢?
21、想想也正常,谣言常常传遍天下,而辟谣也时常寂静无声。
22、大家要相信一点,在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当然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在高度保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国际上有活雷锋?不可能。在这种前提下,就需要更多的智慧。
23、自己不清醒地记着,你还指望别人真的忏悔吗。
24、四年报纸生涯,在回忆中飞快地度过,记忆中的画面总是先苦思冥想,版面的内容和创意有了之后就开始和作者磨合,再然后是画版校对付印,最后是手捧崭新报纸的得意。
25、我一时有些懵了,其实《中国广播报》我并不熟悉,在印象中,似乎那是一张以刊登节目表为主的报纸,自己学了四年新闻,难道刚一上路,就要和播出时间等数字打交道吗?怎么也想不通,莫非,自己获得这种结局正好和一年前那莫名其妙的匿名信有关?
26、时间不会停留,一切终将朽败。人类年龄的问题,永远得不到终极的解决,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
27、阅读意味着什么?阅读就是在你的生命春天里不断地去播种,然后让你这棵大树越大越郁郁葱葱。
28、我们要研究这个情绪的转化,很奇妙。它说明了什么?面对来势汹汹的舆情和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情商远远高于智商。情商是媒体人、执政者、决策者对社会情绪的敏锐体察和妥善应对,相当于普通个体对周边环境的感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29、过去的事情一清二楚,而今天上午做了什么,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30、放松一点,让灵魂跟上身体。
31、你要从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
32、不挣扎不绝望不算青春。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呢?那是他们在回忆时下的定义。悲伤的时候,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这种自在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但或许到了老年又可以了,我还没经历过。
33、时代在进步,随着社会开放和人口流动,我们带着“熟人”的胎记,带着小农经济的DNA,走进了期待中的“公民社会”。来到陌生人群中,一下子觉得没有约束了,反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结果坏事全出来了。
34、几乎已经在心里相信,我将走向南方,虽然我的家在这个国家的最北方,但未来没有着落的时候,路途遥远又怎能仔细盘算呢?只恐怕以后和母亲相聚的日子将会很少,因此在作出向南方的决定之后,心里颇有点儿大义凛然的意味。第二天就要上火车了,我不得不感慨,本来就少得多的大学最后时光,我又将有一段独自在外。
35、二十多年来,新闻已经成为我的信仰的一部分。我依然相信,新闻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儿。如果有一天我不再信仰它了,肯定就不做了。
36、把一手培养大的孩子放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欣慰与悲凉千缠百转地交织着,笑容与眼泪也就自然地交替着。
37、我走过很多高校,承蒙弟弟妹妹们给我很多鲜花和掌声,但我不会不知道自己是谁。我非常清楚,大家的鲜花与掌声不是给我个人的,我是在替很多新闻同行来面对这些赞赏和首肯;也包括一些授予我个人的奖项,比如“十大杰出青年”,我同样认为自己是在替众多同行领奖。
38、时代的风向总在转变,那些被风吹走的名字,总是站在队伍的前列。
39、作为媒体人,当然也应该具备容错能力。我不能明明看到问题而不指出来,但是请记住,尽管我提出批评,却依然以建设者和陪伴者的身份和他站在一起。
40、如果我今天在这儿讲话,在座各位有的玩手机,有的聊天,一会儿走了一半,你觉得我会幸福吗?你们也一样,如果今天下午怀着去动物园看猴儿的心情,来这里看我,见到了活的,又觉得某些话讲得还有点道理,算是额外收获,还不收门票,你也能找到一点幸福感。
41、但未来没有着落的时候,路途遥远又怎能仔细盘算呢?
42、于是,我又奇迹般拥有了一个对干活最有利的小环境。很多过来人知道,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在大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拥有一个宽松的小环境,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43、土库曼斯坦就凭借他们的出场服装,奥组委就应该给他们发一枚金牌。
44、我自己已不满足于总是为人做嫁衣裳,进了报社,自己的笔就没停下过。因为有了自己的阵地,领导也宽容,于是从评论到散文,从专访到年终回顾,一篇接一篇,成了我文字创作的**期。
45、有人开玩笑说,改革最初十几年,浙江的特色是一楼在写检讨,二楼在搞接待,三楼在写成绩汇报。这是很多年前,试验走得太超前了,偶尔写写检讨;同时,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源源不断;本地领导又在写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经济又增长了多少。
46、这就是我自己的两个定位,一是知识分子,二是啄木鸟。
47、我也不觉得,穿上再好的西装,我就因此变得更加漂亮,人们就会因此更喜欢我?我的天职是什么?我的天职就是做好记者,去到新闻现场,去追问新闻背后的为什么,这才是你全部的价值。
48、停下来是为了思考,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重新冷静地看,你会发现,在你忙碌时你在乎的很多东西可能没那么重要,不在乎的东西却有可能凸显出来。
49、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容易的,每一代都有他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所以,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50、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51、你经受过很多夸张的表扬,凭什么不能接受夸张的批评呢?
52、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让传媒人学会讲故事,有点儿晚了;但如果到今天还不好好学会讲故事,传媒就死了!
53、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其实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54、你改变世界一点,世界却改变你很多。双方妥协是前进的唯一方式,如果都是你要赢,你会输的很惨。
55、很多年前,我在节目中采访指挥家陈佐煌,他谈到一段“**”时期的经历。那时他在一个很闭塞的山沟里插队,有一天,翻山越岭,要去另外一个知青点。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远方依稀传来了广播体操的音乐,他一**坐到山顶上号啕大哭起来,因为他已经太久太久没听到过音乐了。即使是广播体操的旋律,也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美。
56、今天,主持人的开场白为我拉了很大的大旗,也扯了很多的虎皮,其实所有的头衔和奖项全是虚的,讲得不好,大家照样可以喝倒彩。
57、一个人再不济了,他还可以说自己文艺。
58、年岁渐长已经有权保持沉默。更何况,众声喧嚣的`时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59、所以对于新闻人,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在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些什么。
60、这些内心深处的超越物质的期待,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就是这座城市的方向。
61、做个有趣的人,做些无用的事。
62、故乡是什么啊,就是你年少时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就是故乡。
63、要知道,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结论是方向,让审查你的领导都提心吊胆,但过程是方法,是行走,反而是安全的。媒体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细节和过程的阐释,而不是简单地只下结论。
64、创新需要具备的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
65、现在你或许可以吹父母,吹金钱,吹吹小鲜肉般的外表,但那个时候要吹的是你又读到什么新书。
66、要知道人这一生中,命运总会来敲几次门,重要的是,你是否听得到,是否已经准备好。
67、苏里南有一位选手命运非常悲催,他原本可以成为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苏里南选手,但是他抵达赛场的时候,比赛已经结束了。后来才知道代表团团长告诉他的比赛时间错了,为此还写信向他道歉。
68、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69、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的开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
70、我们刚一出发的时候就是为了去人民币里找信仰吗?去权力里找信仰吗?当然不是。我们是为了幸福而出发,为了让人生有价值而出发,为了那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指标而出发。为什么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呢?
71、无论怎样的战士,也终究敌不过岁月,谁都会最终倒下。
72、不管当时怎样年轻,可我的角色已经是新闻人;不管周围怎样乐观或绝望,这都不是一个可以独善其身的职业。于是,我不得不在这十年中,努力睁大眼睛,在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心情中,同这个国家一起朝前走。
73、以前很多人听到列支敦士登这个国家非常熟,这个国家非常小,每年出一些邮票就可以活得非常好,不知道现在互联网的情况之下还继续出邮票吗,还能继续挣那么多钱吗?
74、如果任凭情感泛滥,而不让理智赶紧把关,那感情之火往往会把客观这种素质烧掉。
75、按规定办,时间一定会修理你,让你付出代价;可按规律办,你的领导可能立即修理你,让你马上付出代价。
76、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得就会越坚定,这应该就是故乡的意义。
77、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78、我首先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晚上快走一个小时,后来逐渐发展成跑步。结果不仅血压很快控制住了,降回正常区间内,其他指标也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血脂从临界高点向中点回落,脂肪肝由中度转为轻度,最近一次体检甚至没查出来。
79、在这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岁月里,作为一名新闻人,我走过十年路程。同大家一样,在新闻的舞台上走每一步都需要坚持,绝望的感觉不时出现,但也都过去了。赶路之后,猛一回头看,自己和身边很多人笑了,我们清晰地看到那条前进的脚印。于是我们时常乐观一下,虽然今日的局面还远远没有达到圆满,但同过去相比进步这么大,已是让人快乐的结果。
80、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1
可能平时刷微博的时候看到白岩松的一些段子,让我对他留下一些不错的印象,或者也是因为他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比较特殊,让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于是逛网上书城的时候偶然看到他的这本书就买了。
书中记录了些对白岩松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而时隔多个月以后,我看到书架上《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还能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理智情感”这一节的内容,应该是当初对这一节的内容感受太深刻了,以至于我把它当标题了。
“接触一件事情,也许短时间内会有一个是与非的判断,但随着对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与非的轮廓会慢慢模糊起来,再想下一个判断,内心的冲突就多了起来。”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大概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当下的情绪去做评价做判断,去表达我们的心情和态度,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跨过现在的情绪,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更宽阔些,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那个例子。
「1997年,张金柱酒后驾车逆向行驶,将一个孩子撞飞,不治身亡;孩子的父亲和自行车则被卷在车下拖着狂奔,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已然能开出1500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经是局长。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让人愤怒的执法者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他的审判还是依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处几乎让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
但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些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后,张金柱的两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曾到北京向八位法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做出死刑的判决呢?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白岩松说,对张金柱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从情感上来讲,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一点儿都不会让人可怜。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声。
然而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已经成了“记者”,通过微博转发、朋友圈转发,分分钟完成了舆论传播的过程,相比之前更高效,但也却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性,因为我们都太容易被情绪左右,都太难超越情感去做理智判断。
白岩松说,记者只不过是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拥有了生杀大权,即便愿望是善良的,也依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一句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
因为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或新闻媒体随意左右,从表面看,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在自己开始写文章以后,对这个感触更加深(或许某种意义上我开始自媒体之路吧),虽然公众号目前只有几百订阅用户,影响力还没有多大,但内心经常会有一些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很多时候在写人写事的时候,用词会很斟酌,对一些事件或者人物的判断更加谨慎,有时候如果无法完整了解事情的始末,就干脆放弃不写了,因为我害怕我的表述也没有保持理性,也带上了很多的个人情绪。
我一直有个原则:一般不通过第三者去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因为我知道每个人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的。就像“你比划我猜”的游戏一样,中间经过的'人多了,到最后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2
《痛并快乐着》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创作的书.
这本书是从19xx年1月1日写到世纪交替。写作时间的跨度正是白岩松从高校踏入社会后所开始的理性之旅。他表示:“我不能因为现在做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被很多观众认识,就把自己在19xx年以前跟许多人一样的人生道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写得仿佛很与众不同。只是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才有必要写出来与读者和观众去沟通。我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书中写的是我有幸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很多章节看似写事,实际上是写大家的心情,于是也就有了《痛并快乐着》这个书名。”
《痛并快乐着》是一本随笔集,书稿在华艺出版社还处于最后的编校过程 之中。看过其中的几个章节之后,我心里颇不平静。虽然在看他的文章之前,想到了白岩松 会谈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慨与忧思,而且会像他的主持一样谈得比较坦承;也想到了由于 他本人的涉猎广泛,话题会比较宽泛。但是仍然没想到他会以那样透彻的力度,对自身及社会予以如此大胆的剖析,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诚和勇气甚至到了让我这个读者感动的程度。 透过随笔,白岩松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言辞犀利,读来是一种畅快的震 撼。
《痛并快乐着》包含了白岩松从19xx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 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 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他说:“毕业对我来说很重要,那也是使书中的内容变得有 价值的开始。我没有权利拿这之前的个人经历来浪费读者的时间。而这之后的十年中,说得 大点儿,我有幸有机会亲眼看到改变在我身边一步步的发生。”
“我是一双眼睛,在这十年中我所看到、想到和希望表达的,我都会在文章中表现,这 本书是我画的图。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切归根结底写的还是人。”白岩松讲到:“这十 年来最大的收获是我的思想由希望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而到现在认为不要急。无论对我自身,还是国家发展都必须是这样的态度。”
读了他的随笔,你会发现“痛并快乐着”既是白岩松现时自身的状态,也表达了他对于 人生,对于社会存在的普遍状态的理解,并且还是一种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他作品时所得到的 感觉。
对于这本他认真酝酿和创作了两年,浓缩了他各种观点的作品,白岩松内心对读者也抱 有一些期望。他认真地说: “我有三个希望:一是希望读者能读得慢点儿;二是希望读过之 后还能回头再读;三是希望读者能够边读边愣愣神儿,想想自己的事儿。”
“我希望大家看完书以后多了解我,能有很多人就书中的某些事和我具体地聊一聊。”
痛并快乐着
我是璀璨星空中的孤星,但我并不孤独。
我是茫茫人海中的寻梦人,我对梦有着美好的憧憬。
我是崎岖人生路上的步行者,但我并不畏惧退缩。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3
最近看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因为白岩松是名人,所以开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看,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书中没有八卦的新闻、说教的语言、名人的神秘,有的只是朴实的话语,坦诚的态度,成功的艰辛和快乐。这本书我觉得更像是白岩松的随感,全书用28个不同的主题叙述了白岩松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一些经历和他对一些时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一些剖析和想法。虽然白岩松不是专业作家,但是所用语言准确、丰富、生动,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观点,豁达的胸怀。看完后,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我想白岩松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和他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而他的生活经历更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在白岩松8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是母亲单身把他和哥哥带大,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报》、北京经济广播电视台出色工作,后来去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从最初的探索到成功,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艰辛,白岩松从没有放弃过,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因为工作,他曾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都有了离开人世的想法,不过,绝望到了尽头往往就是希望,白岩松用坚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战胜了困难。从白岩松平淡地叙述中我看到了成功背后巨大的付出,除了钦佩,就是惭愧。我的生活基本算是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我还经常会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难多,麻烦事多,知道了白岩松的经历,我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应该积极面对,充满自信,向白岩松一样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肯钻研。
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港奥回归、遭遇洪水、面对贫困、环保中国、改革记忆等等,这些都是白岩松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不仅仅把这些作为工作去关注,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去关心国家,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而不仅仅是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国家兴旺,社会稳定,才能谈得上个人生活幸福。只有积极参加到社会的建设中来,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三、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白岩松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他并没有理所当然的吃老本,不思进取,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创新,一直向前。我们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在业务水平,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一直向前,哪怕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走,就有希望。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看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缓缓合上了这本书,书中的语句却挥之不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自信而坚定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美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
1、时常电话响起,半天对方没有声音,在我“喂喂”好多次之后,对我反问:“你真的是白岩松?”然后一笑挂掉,留下我在电话这边摇头。
2、一次开车,误入一车队,被警察拦到一边。那时我开一辆富康,警察认出了我,开口就一句:“哟,怎么开的不是奔驰啊?”然后和我聊了十多分钟,最后让我走时,不忘又追了我一句:“下次别不开奔驰……”
3、2003年回广播学院,母校成立四十五周年校庆,一进校门不久,便不断面对师弟师妹合影与签名的要求。主持晚会时,我脱口而出: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4、有一天开车,前面一兄弟突然横向开过三个车道,从前面出口上了辅路,导致后面一片急刹车,情形甚是危险。一会儿开到红灯前,我恰好和他并排,便摇下车窗,批评他危险开车。这位老兄拉我下车理论,并对周围围观者高喊:“快来看啊,十佳青年当众吵架!”弄得我像无理取闹者一样落荒而逃。
5、有一个冬日的凌晨四点,我要值一个早班,早早到电视台西门,意外地发现,一位上访的同胞,拿着写着我名字的上访信在等我。见到我之后,没太多言语,将信塞到我手里便匆匆离去。我不知道他在这里等候了多久,而我手中的那封信却分外沉重。媒体人的能力被夸大了,就如同我时常接到要求转给总书记和总理的信一样。
6、在广播学院的一次带搞笑性质的评选中,我意外获得“最不可能被女生诱惑的男主持人”第一名,面对这个“荣誉”,我一直不知道这是表扬还是批评,我该高兴还是自卑。不过,我猜想我夫人会很高兴,做一个被人知道名字的主持人,有太多的人在外面管着我,想花天酒地怕也不能。在《新闻1+1》评论“天上人间”事件之后,有人不屑地评论:说的一套一套的,他怎么可能没去过“天上人间”?老兄,抱歉,我还真没去过。
7、儿子上初中了,每当有人说起他爸爸时,他都含混其辞,而当有人问他将来是否像父亲一样当个主持人时,他总是极其不屑地回答:拜托!我才不干那玩意儿呢!在他眼里,做一个动漫工作者才是正当职业。
8、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做新闻的电视人,特殊时代背景,让我们的名气被放大了,实际上,并不该享受到明星或名人的待遇,但可惜,似乎躲不开。被娱记跟拍过几次,仅我个人,也就罢了;可某次在机场,孩子、夫人和我都被偷拍,然后堂而皇之地在杂志上刊出,这就是典型的越界。孩子,怎么可以也成为娱记猎杀的对象?对此,你可以万分愤怒,然而又能怎样呢?只希望,人在做,天在看,大家要有底线。
9、我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请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的.答案总是不变: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我母亲,没她就没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没它我就认不了这么多字。
10、身在名利场,就要学会面对自己绝对陌生的“履历”。比如在人家的笔下,我和我夫人中间的“媒人”是一个红薯,我的普通话多亏有她的督促才能练顺口等等,似乎我谈恋爱时,一直有记录者在场,居然还能复原我们的对话。看到这些,我和夫人常常大笑:咱们的恋爱要是像人家写的那样就好了!
11、在大学讲课,有一位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问我:“白老师,我在最后一排,您在第一排,我什么时候能和您一样?”我的回答是:“在我的眼中,现在的你才是在第一排。你有无数条道路可以走到我这儿,但我再也找不到一条可以到达你那儿的路,该难过的是我。”
12、一次做《艺术人生》,朱军问我:要干到什么时候?我答:一定要干到观众恋恋不舍,自己去意已决。旁边的杨澜插话:千万别最后反过来,自己恋恋不舍,观众去意已决。
13、自己话语权已经太多,于是从未有开博客或微博的打算,但后来有人告诉我:“你在网上开了博客。”我惊讶:我怎么不知道?其实,我永远不会有经纪人,也不需要新闻发言人,那些博客或微博,抱歉,不是我的。
14、有主持同行,接到过署我名的手机短信,说手机丢了,记住新号,几番短信交流,似乎一切正常。然而过后不久,突然同行又接到“我”发过去的短信,说有急事,让同行汇钱。这时同行才怀疑有假,开始询问,得知遇到了骗子。当我知道此事,一身冷汗,不知骗子得逞过没有。
15、被别人要求合影,不好拒绝,但往往加上一句话:千万自己留着用。这并不是废话,十多年里,时常有人拿着与我的合影,说我是他的弟子,是他的客户,是他的铁哥们儿,是他产品的使用者。再次抱歉,应该大多数都是假的。只是不知道,如果因此有人上当受骗,我是不是该道歉?
16、常有人因我在电视台,而和我探讨体制内体制外的问题。其实这可能是一个伪问题。中央电视台内也有不少特立独行的主持人,甚至反而比其他台多,说明体制内也有有趣的东西,也是有机会就会生长。而至于人们所说的体制外,我总想反问一句: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儿,是体制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