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宁教我负天下名言 正文

宁教我负天下名言

时间:2025-05-19 05:13:44

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二、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三、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四、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五、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七、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八、龙乘时而变,人乘势而起!

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十、一个人要想成事,就得拿得起,放得下。

十一、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十二、后有王马天下共,哪因无乔负枭雄。

十三、圣人之道要是管用,圣人早就自己一统天下了。

十四、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十五、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十六、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十七、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

十八、公急上马!洪愿步行。

十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十、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十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二十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二十三、曾今你们看错我,今天又错看了我,思想变的是你,然而我还是我。

二十四、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二十五、情真意切,却总不如子健的诗歌好听。

二十六、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二十七、这摸金校尉之祖,说的'正是我曹孟德也。

二十八、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二十九、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三十、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三十一、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三十二、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十三、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三十四、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

三十五、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十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三十七、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三十八、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三十九、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四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十一、色历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

四十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四十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四十四、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四十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四十六、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四十七、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四十八、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髃英,孰逾于此?

四十九、成大事者,不可无钱,却又不完全在于钱。首先是人,得一英雄豪杰者胜十万金银。

五十、失败是个好事,失败能教会我们如何成功,失败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取胜,失败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成大业。

五十一、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五十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五十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五十四、你说这人的脚为什么比脸和手都要白呢,因为他老藏着。

五十五、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五十六、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五十七、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五十八、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

五十九、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六十、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同时也失去斗志。

六十一、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

六十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六十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六十四、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六十五、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六十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六十七、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六十八、以蝼蚁之里而撼泰山,何其愚也。

六十九、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八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七十、犯吾者以吾之命处之!

七十一、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七十二、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七十三、失败是个好事,失败教会我们如何成功,失败教会我们如何取胜,失败教会我们如何取天下。

七十四、死不可怕,死是清凉的夏夜,可供人无忧的安眠。

七十五、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关于曹操的.经典名言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6、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7、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8、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9、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0、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1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4、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1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6、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1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8、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19、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20、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1、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3、心恬澹,无所愒(Kai) 欲。

24、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25、黜陟幽明。

26、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27、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28、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29、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30、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31、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3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33、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3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5、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36、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37、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何人杀吾近侍?

38、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39、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40、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41、天地间,人为贵。

42、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经典篇】

1.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5. 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9.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10.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精选篇】

1. 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

2.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3.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4.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5.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6.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7.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

8.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

9. (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10.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11.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12.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评孔明

13.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14.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谏孔明

15.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16.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17.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18.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谏孙权

19.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20.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热门篇】

1. 几番不听忠臣兼,难免宫中受剑锋。---《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听不进别人的良言苦劝,很可能会招来祸害。

2. 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皇帝被视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众,慢慢的人们学会了顺从皇帝,皇帝也就越发独裁。“顺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为了独裁 者深存内心同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了。

3. 好谋无断,不足为虑。---《三国演义》第四回

解释:这是在讨伐董卓之前,伍琼形容董卓的话,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虑周密,还要行事果决。

4.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

解释:这时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曹操生性多疑,他误把别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杀错了人,却偏偏不承认错误,反而将错就错,斩草除根,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杀害吕伯奢一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曹操那种极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条。

5.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第五回

解释:赤兔马和武艺超群的吕布相映生辉不禁让人感慨,后世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形容一个领域内十分杰出的人才。

6.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三国演义》第六回

解释: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采纳了李儒的意见,决定将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杨彪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由此可见封建独          裁者罪恶之一斑,他们做事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

7.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三国演义》第八回

解释:孙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孙坚之后,“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放下架子,礼貌待人,这样才能招来贤达有本事的人。

8.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三国演义》第九回

解释: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用女儿貂蝉的美色离间了吕布和董卓,后来,吕布果然为争夺貂蝉而将董卓刺死。

9. 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解释:当陈炜用“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这句话描述孔融的时候,孔融当即反驳“想君小时必当聪明”。陈炜不得不惊叹“次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虽然陈炜被孔融反驳的五体投地,但是“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作为一个常识,对今天的家长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10.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解释:当陶谦死前将荆州让给了刘备,谋士荀彧变向曹操进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夺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创业初期必须经营好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势力。

11.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解释:当刘备终于做成了徐州牧的时候,曹操用了”驱虎吞狼“之计,使刘备失去徐州。刘备为了稳定军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忧“这句话安慰大家,其实刘备还是很在意徐州的。这句话也只不过是刘备收买人心的一小计而已。

12.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解释:刘备出战袁术之前,将徐州托付给张飞,可是张飞酒后误事,失去了徐州。张飞羞愧难当,与拔剑自刎。刘备抢下他的剑,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时刘关张兄弟情谊的体现。同时,他的话带有明显的贬低女性的色彩。我们不禁反问:一个人对兄弟的仗义,是建立在轻视妻子孩子的基础上,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这样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残忍?他还能有多少人性?

13. 无谋之辈,见利必喜。---《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解释:这时曹操谋士荀彧评价吕布的话。没有谋略,看不到长远利益的人,见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会高兴的`不得了。

14. 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解释:当刘备被吕布逼迫的无路可走,最终投靠曹操的时候,荀彧向曹操建议”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必有后患“,可是郭嘉却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这样宝贵的意见,而曹操也采用了郭嘉的见地。由此可见曹操的深谋远虑,谋划的长远,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气度和风范。

15.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解释:曹操放走了刘备,是刘备成为了他日后的劲敌。

16. 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解释: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认为祢衡“见善若惊,嫉恶如仇。”而曹操和刘表一样都因为祢衡的高傲态度而反感他。但是曹操和刘表都不愿意杀祢衡,这并不表示曹操和刘表对有“叛逆精神”的“知识分子”多么宽容,只是两人都想借刀杀人,不想背上杀害名士的恶名。

17.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解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最好评述。

18.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这是罗贯中评论徐庶母亲的话。曹操模仿徐庶母亲自己伪造一封家书给了徐庶,将徐庶骗至曹营。徐庶母亲批评徐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遂悬梁自尽。作者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高度评价了徐母的行为,认为他“气若丘山,义出肺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19.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这是诸葛亮南阳草庐

20.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解释:这时诸葛亮“隆中对”时给刘备规划的事业蓝图。诸葛亮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对时局判断格外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