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钢琴即兴演奏名言 正文

钢琴即兴演奏名言

时间:2025-05-06 14:39:59

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音乐家励志故事【2】

巴赫的故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Sebastian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10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十分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回到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先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回到。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之后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能够与之相媲美。1720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了97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经死去,此刻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果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

入土难安

1750年7月31日,巴赫入葬于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的南墙下,没有墓碑或任何纪念物。因此,他的准确墓址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又记起了这位音乐大师。1850年成立的巴赫学会为了弥补前人忽视大师的罪过,决定在1885年即巴赫诞辰200年之际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沧桑,风物全非,墓地已是荒烟蔓草,巴赫墓址已不可寻。无奈,莱比锡市政委员会只好在墓地南墙钉了一块铭牌,上面刻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日葬于此处”

又过了9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墙,挖掘地基,这才有了一个寻找巴赫遗骨的机会。但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寻找巴赫遗骨无异于大海捞针。幸好查点纪录才明白,这1000多人中,只有12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殓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

1894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有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头部很大,额头略平,下巴厚重,眼窝深陷。经与巴赫肖像比较,又经科学的检验,认定这就是巴赫的遗骨。随后,遗骨被装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圣约翰教堂的祭坛下。石棺上简洁而庄重的刻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由于二战战火的破坏,巴赫的棺材又于1950年迁往圣托马斯教堂。就这样,巴赫在他死后200年才真正入土为安。他虽没有像亨德尔那样享受国葬,极尽哀荣(亨德尔葬于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可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却也没有像贫病交加死去的维瓦尔第那样,被草草埋在乱葬冢,让后人永远无法寻觅。巴赫的一生可谓生得踏实,死得平凡,但他却在平凡的生和死中铸就了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伟大。

[关键词]钢琴 音色 表现力 演奏技巧

[摘要]通过钢琴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和音色特点,阐述如何表现、如何改变音色的方法,分析改变音色的演奏技巧。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性质、形态以及其产生泛音数目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声音,即音的色彩和特征。优美的音色是音乐表演者必须持续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演奏出优美的音色才能打动听众的心,实现音乐感人肺腑之功能。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弹奏音色的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现出愤怒的狂号、疾风骤雨、雄伟悲壮、奔腾豪放、果断刚烈等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表达低声倾诉、喃喃细语、安慰、爱抚、叹息、抽泣、甜蜜、微笑、幸福、爱情等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表达空谷回声、黄昏钟声、高山流水、粼粼水波等大自然的奇观美景以及阳光、月色、云彩、微风等看得见摸不着的物体。总之,所有称之为音乐的东西都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 而音色的变化使音乐的表现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

一、钢琴独特的音色美

在辽阔的音乐世界,乐器的品种类别数以千百,但人们却对钢琴情有独钟,那是因为钢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和审美价值。钢琴的气势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它既有辽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钢琴音域广达6—7个八度,力度变化从最弱到最强,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通过弹奏等技术处理又可以使音乐变化多彩……钢琴这种乐器在笔者的印象中是最理智的,弹奏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各种更感性的、更具体的声音形象,包括人声和世界上所有乐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色彩。因此钢琴演奏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在钢琴上塑造出绝对完整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完整和完美的钢琴作品。

钢琴有它独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无法与其他东西混淆。我们应当了解并喜爱钢琴独特的“自我”,从而彻底理解它、掌握它。音色美给人以官能上的快感,这种源于物理属性的生理反应,是一种初级的灵感。但从键盘上流淌出来的音乐,却蕴涵着丰富的音乐美的内涵,这种有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肢体、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音响美,不仅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启迪智慧、完善品格的效应。只有当你在钢琴上弹出不可能的东西时,你才能弹出钢琴上一切可能表现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概念、想象、愿望是可以跑在实际的东西前面的。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他听不见的钢琴音响并且预示了钢琴在数十年后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精神为钢琴音响探索出了新的规律,而钢琴就逐渐地适应了这些规律。

从钢琴弹奏的原理上看,钢琴是键盘乐器,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的,因此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和所长。弹跳音、弹连奏就特别能显示钢琴的优势。在弹奏运指的同时,自肩起贯通至臂腕部,力量从上至下,无阻隔的传递到指间,这需要学生上部身躯各个部位能够相互协调并运用自如。尤其是臂腕部尽量放松,整体投入、上通下点、手指站立,这样所发出的音响通透亮丽,松弛而有弹性,富有光泽。在节奏旋律上有脉动感,有活力,更有清澈的颗粒性。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钢琴效果的精妙写照。要训练好手指,使其独立、主动、灵活;使弹奏的声音清晰、流畅、均匀。这对展现出钢琴所长是关键性的步骤。

二、正确的触键方式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

一些业余钢琴爱好者,他们有良好的`钢琴演奏技能,但由于他们只知道触感是演奏艺术完美的保证,而忽略了触键方式,致使强奏时声音生硬、死板,弱奏时声音“虚”。因此在技术方面,要弹出“好听的”声音,必须具备非常灵活柔顺的双手(但不是软弱无力)和“放松的重量”,即从肩部和背部起,直到接触键盘的指尖(全部的准确性都集中在指尖)为止,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还必须有把握地、合理地控制这种重量,从弹疾速轻巧的音所要求的飞掠而过的触键起,到弹宏大的音量而用大力度用力弹键为止,都必须如此。

好听的声音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极为复杂的过程。声音练习只有在练习作品、练习音乐及其基本要素的时候才是实际有效的。而这种练习也不能和一般的技术练习分割开来。

钢琴上的音不能像别的乐器上的音那样延续,所以为了清楚地表达所演奏乐曲的音调,不但旋律线条的强弱变化,就连经过句的强弱变化也应当比别的乐器更丰富更灵活。当然,也有要求其平均的、没有强弱变化声音的地方。

根据查阅的相关国内外资料可知,为提高钢琴演奏的音色,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

从用指尖触键到用指面部位触键,每一变化层次都可以产生细微的音色变化,因为手指越立起,琴键受力越直接,音色越明亮。而指面平坦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从而对音质产生影响,使声音柔润。

2改变手指的触键高度提高手指触键对下键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常需手指的提高。而对声音柔美的连奏则不需提高手指,要求以平稳的贴键方式触键。

3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

缓慢的触键速度是创造柔和歌唱性声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强弱,触键速度越快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另一方面,触键速度还影响着声音的明暗、刚柔等。

4改变手指第一关节或第三关节的牢度

从第一、第三关节较柔顺到较坚挺可以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也可以使音色产生变化。

5改变指尖的坚度

从相对放松的指尖到相对牢固的指尖,每一层变化也都可以改变键盘动作速度和击弦速度,对声音的变化产生影响。

6改变触键的用力形式

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像连贯柔和的连奏就需要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触键,这种方式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

通过上述几条练习,掌握正确的触键方式并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就可以减少肌肉的动作,轻松自如的演奏出正确美妙的声音。

三、良好的音色的获得与踏板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

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安东·鲁宾什坦有一句

综上所述,对演奏实践进行理论性研究,阐述理论性原则,应该说比弹奏容易得多;掌握演奏技巧,用每一项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钢琴音色变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当今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钢琴演奏技术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在钢琴演奏中,要获得优美的音色除了掌握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不同音色及触键要求等原理,在掌握一定钢琴演奏的技术手段外,还要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和音响效果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踏板,不断练习,不断琢磨,才能创造出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肖邦的情感和情结,可以感受在每个人身上。我长期在国外巡演,就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肖邦的音乐一直都在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我在弹奏的时候可以移植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中来。他的音乐还体现了对祖国的自豪和骄傲,我在弹奏的时候也让感觉到这种精神,有种真实的感触在里面。

2.艺术本身是永恒的,你是要创造永恒的价值而不是创造一时的价值。如果是为了创造一时的价值,那你大可不必弹钢琴,还可以有很多选择。如果真的想去走职业这条路,那就一定要坚持。艺术要做好的话,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太急功近利。

3.我是一个中国人,受到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当时波兰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练习曲都有一种非常激昂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情绪。他的这种激昂又渗透着天生的优雅和委婉,这就是刚中带柔,分寸的掌握是很讲究的。

4.肖邦是我最崇拜的钢琴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中,渗透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体验。在19世纪的浪漫派,肖邦就等于钢琴。

5.我觉得只要有良好的演奏能力,什么时候演出大家都会欢迎。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付出和耐心的,你要舍得投入时间,而且不能去想结果。音乐家要不断探索不同领域的作品,同时也追寻着对艺术的执着梦想。

6.人世间不可预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不管怎样,社会还会照样运行。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在世界万物中都是非常渺小的,所以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7.最害怕没有休息好,因为两个小时的演奏需要耗费很大的精神,否则很难调动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我需要百分之百的集中,分毫的差池都会出现不完美的缺憾。我个人比较挑剔,希望能够尽善尽美。我参加的一些国外电视节目会让我弹三四遍,我说肯定不可能,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我不可能重复三遍感情。我不可能做到三遍完全一样的情绪投入,太多就苍白了。这种即兴灵动的天然魅力就没有了。

8.艺术本身就是很个性化的。我不是为了展现我会演奏很多作曲家的作品,我希望把肖邦演绎到最好。人都是有情绪的,但你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

9.只要是对历史、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我觉得都是伟大的。他不是单一的自我,他必须牺牲很多自我的东西,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并要接受大家的批判和怀疑。在这十年的过程中,我慢慢地让自我变得更综合化,更广义化,同时还要非常自我地追求艺术。音乐本身的功能是放松大家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胜过一切物质。

10.我还是比较敏感的,否则没有办法去创造音乐艺术的细腻。音乐艺术体现和传递着人类的感情,把感情化为音乐符号来进行表达。大部分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忧郁或痛苦中产生的,人对痛苦的体验大于对快乐的体验。有苦才会感觉到甜,这永远是相对的。只有甜的,人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11.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和标准比以前更高。就拿琴童来讲,很小就要弹奏非常难的乐曲,每天要练四五个小时。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手机一个月可以出四五款,以前一年才出一两款。现在要花多少时间去融入这种高速的运转,所以要不断地去调适自己。

12.基本上我的专辑都是在录音棚里一遍过的。我会调整好所有的情绪,只给自己一遍,大家只给你一次机会,要把所有的精力和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13.当你成为一个榜样的时候,大家对你的期望更高,大家觉得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我也希望在某些时候是能轻轻松松的。比如能够好好地吃一顿饭,吃自己喜欢的菜;或者什么都不想,只是听听音乐,喝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