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失独老人的名言 正文

关于失独老人的名言

时间:2025-05-01 23:36:44

关爱失独老人倡议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读起这句诗时,我就会想起那些孤独的老人们,他们不是没有儿女,也不是他们的儿女不孝顺,而是他们的孩子早已成家立业,在外地工作。当然是只顾得了“现在的家”,回不了“原来的家”。

老人们心想:见不了面,打电话总归行了吧。可是,刚刚才把电话打过去,儿子就说忙忙忙,等改天有时间了再回电话。就这样匆匆地把电话挂掉,留给父母的只是一片寒意,回过来的也只是一摞摞冷冰冰的钞票,连一句温暖的话语也没有。有句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儿女以为让父母衣食无忧,父母就能开心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老了,什么也不图,图的只是一家人能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儿女们不在身边,家里冷冷清清的,剩自己孤身一人在家,难免有些寂寞,每天面对的就是一台陈旧的老式电视机,甚至有的老人因受不了多年以来的孤独寂寞,而患上了抑郁症,双眼空洞的望着窗外的花花世界,感觉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就不知不觉地有了轻生的念头。

而对此,北京的某个社区里,为这些孤独的老人建立了一家老人活动中心,只要是孤独的老人,都可以进去娱乐,里面有专门为老人服务的.人员,那里可供老人们吃、睡,每天还有学习的课程:下象棋、唱戏曲、手工等等,让老人们乐乐呵呵的过好晚年。

试问一下,连一个陌生的外人都懂得关爱老人,为何你自己都不懂得去关爱自己的亲生父母呢?

我想对即将背负赡养老人的青年说一句话:我们的明天就是老人的今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关爱失独老人倡议书作文二

亲爱的朋友们:

当你看到落霞与椰风齐飞,海韵共长天一色的景致时,你是否会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也许这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惆怅,只因我们正处在人生美好华年,无法真正

今天,由成美慈善基金会参与举办的“十分有爱·暖心行动”失独海南行母亲节关爱失独老人活动,旨在回应社会对失独群体关怀的缺失,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行相关的心理安慰。成美希望能通过支持失独群体结对出游及同期举办的专家学者与失独群体的交流研讨会,建立起失独群体的交流支持网络,使更多的公众能够关注失独群体,消除对他们的误解和歧视,让失独人群在社会的关爱下,享有愉悦心情和幸福生活。

两千年多前的先圣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真正实践敬老扶弱精神,凝集大众济贫扶弱、爱心陪伴的慈爱之心,关注和帮助社会失独群体,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让他们人生的夕阳因我们青春的奉献而更加美丽,让整个社会在爱心的辉映中蓬勃向上!

成美关注失独人心暖,乐助爱心助老夕阳红。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我们;关注今天的失独家庭,就是关注明天的社会文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失独家庭,关注成美慈善基金会,用滴水之益,成人之美;愿汇爱成海,大爱无疆。

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

2015年5月11日

关爱失独老人倡议书作文三

广大市民朋友、志愿者朋友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助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空巢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都在外地无人照顾的高龄老人(原则75周岁以上)。“独居老人”是指丧偶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或经济困难,或心理寂寞,亟需来自社会的关心关爱。为此,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某市委、市志愿者协会决定在全市倡导开展“邻里互助 情暖某”空巢独居老人关爱(暖巢)行动,在此我们特向广大市民、志愿者朋友们发出以下倡议:

一、传承敬老美德,培育爱老氛围。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宝”,更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关爱“空巢老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因此,广大市民、志愿者朋友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共同营造全社会都来尊重和关爱“空巢独居老人”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弘扬志愿精神,开展组团服务。倡导广大爱心市民、志愿者朋友们积极关心身边的空巢独居老人,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看望慰问空巢独居老人,陪他们“唠唠嗑”,为他们“读读报”“跑跑腿”。各志愿服务团队要积极合作,定期轮流到社区开展针对“空巢独居老人”的志愿服务,由“单兵作战”变为“组团作战”,尽团队力量,齐力为满足“空巢独居老人”各类正当需求提供帮助。

三、开展结对帮扶,倡导“邻里互助”。倡导广大爱心市民、志愿者朋友们以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以个人或志愿服务团队形式结对空巢独居老人,定期上门走访,主动关心,保持联系,积极投身到“邻里互助”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广泛开展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医疗保健、法律援助、消防隐患排除、反诈骗宣传、电器维修、理发修甲等志愿服务,为有困难的空巢独居老人办力所能及的实事,让空巢独居老人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到某大家庭的温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关爱空巢老人不是少数人、几个团队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广大市民朋友、志愿者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为“空巢独居老人”献出一份爱心,慰藉他们孤独的晚年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其番号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题号12345678

1.下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属于缺乏自立表现的是()

A.自己的衣服自己洗B.父母病了,能陪他们去医院,还能在家里照顾他们

C.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做个听话的孩子D.自己做作业、复习功课,从不用父母督促、陪伴

2.关于自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需要他人的任何帮助

B.从学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获得了身体的自立

C.当能够自己吃饭、穿衣时,我们就有了自立生活的体验

D.走上了工作岗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我们就获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

3.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

A.身体健康B.心理健康C.学习进步D.独立生活

4.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在水中反复练习。这告诉我们()

A.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做到自立B.要培养自立能力,就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

C.告别依赖,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D.梨子的味道很好吃,游泳有利于身体健康

5.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

A.自强B.自立C.自主D.自大

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自强精神的是()

A.勇于开拓,积极进取B.志存高远,执著追求

C.自尊自爱,不卑不亢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7.关于自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自立的人必定是一个事事出色、拔尖的人

B.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

C.自强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

D.自强是一个活出尊严和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

8.所有自强者的共同特点是()

A.有理想B.有抱负

C.为了人生的理想执著追求D.为了人生的理想抓住瞬间

二、多项选择题(请把下列各题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番号填入下表中)。

题号910111213141516

9.课本中少年牛顿的故事告诉我们()

A.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必定能自强B.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同龄人

C.多看自己的长处,少看自己的短处D.能够自强的关键是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

10.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这句名言主要告诉我们()

A.信念是事业成功的最可怕的敌人

B.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

C.有了理想,就有了奔头,有了进取的恒久动力

D.真正的强者应不屈不挠地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地奋斗

11.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失业率、犯罪率之比分别为1:15和l:10。这表明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能够()

A.锻炼我们的生活能力B.锻炼我们的心理和道德品质

C.完善自己D.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

12.有些同学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愿靠自己的努力走向自立。这种依赖思想()

A.对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B.会使人丧失独生活的能力和精神

C.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D.会使人造成人格的缺陷

13.自立是()

A.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B.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C.是一种权利D.是一种能力

14.自古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如()

A.詹天佑B.林则徐C.戚继光D.屈原

15.真正自强的人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就会()

A.投机取巧走捷径B.不屈不挠地坚持

C.完全借助他人的力量D.矢志不移地奋斗,直到成功

16.许多人碌碌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A.意志软弱,不能克服自己B.命运不佳

C.不愿抓紧时间学习和工作D.不愿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自己眼前的享乐

三、简答题

17.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谚语、俗语有很多,请写出4条

18.陶行知“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句话对于你理解自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什么启示?

19.自强不息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请问:你曾经有什么弱点?你是怎样克服的?

四、材料分析题

20.在美国,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干体力活,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德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阅读材料后回答:

(l)上述各个国家中,父母教育孩子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与上述各国相比,你能发现在我国父母教育子女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吗?

(3)上述材料对你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l2345678

正确选项CADBCDAC

二、多项选择题

题号9l011l2l3l4l5l6

正确选项ADBCDABCDABCDACDABCDBDACD

三、简答题

17、答: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⑵自食其力,生活是甘甜的;卑躬屈膝,生活是酸苦的

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⑷让我们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是我们生活的主要追求(其它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8、答:人生需要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

19、答:(略,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四、材料分析题

20、(l)上述各个国家的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2)要求能找出一些现实问题,越具体越好;

(3)可以从走向自立的角度思考。如遇事有主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产生了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已突破了一亿大关。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陆续步入老龄化的行列。但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无法规避的。有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突然死亡而成为失独家庭。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15岁到30岁的独生子女总数大约为1.9亿人,这一阶段的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按此比例可以得出中国每年将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该类失独家庭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在这一百万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属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些失独家庭中很多家庭将正在步入养老的阶段。这些特殊的家庭再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不得不接受“空巢”的后半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不仅仅是养老的基础,更是家庭的精神寄托之所在。所以,该由谁来照料这些失独老人的老年生活?谁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慰藉?一直是一个颇富争议的领域。

一、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

失独老人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空巢”不是由于子女外出学习或者工作所导致,而是由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不幸去世。这类特殊的老人的养老现状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经明文规定,“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硕大的宏观政策,没有具体化。即使有一些地方政府发放了一定的社会援助,但每月不过在几百元左右。失独老人不生病时候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生病必将陷入极端贫苦的境地,使得失独老人的养老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一)失独老人的经济现状

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的供给是老人的主要来源。失独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较,无法从成年子女那里年得到相应的家庭赡养支持。再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4-2-1”家庭结构,使得这类老人可能还要面临赡养自己父母的巨大责任。由此可见,失独老人的家庭经济负担是十分沉重的。

(二)失独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

生活照料是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家庭子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多数老人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都需子女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但由于子女的不幸离世,失独老人也就失去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支持。迫于无奈,其中一部分失独老人不得不求助于一些专业养老机构,但是养老机构却明确规定接收老人需要子女签字,以此为由而拒绝接收。没有人为这些失独老人签字负责,养老机构更是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使得失独老人从养老机构那里得到一些生活照料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

在中国,养儿防老成为几千年来养老的最优选择,对于每一个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子女的不幸离世,这类老人往往感觉到无助和孤寂,情感上十分脆弱。由于失独老人长期受到子女去世的压抑,这类老人往往自卑,情绪十分消极,更有甚者办理原来居住地,断绝和原来的生活圈子交往,开始与世隔绝。

(四)失独老人的现实选择状况

由于独生子女的不幸离世,失独老人往往从精神上和经济上遭受沉重的打击。他们一般生活上比较困苦,精神世界极其空虚。为了摆脱这些困境,其中一部分老人排除了主流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他们进入寺院,开始寻求新的寄托,开始自己新的养老生活。

二、失独老人问题产生的成因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的老年生活的开始,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被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由于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个迫待解决的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层面

失独老人问题是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而诞生的。1973年起,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原来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当年很多家庭就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却无法规避成年子女突遇死亡的风险。这项风险不应该转移给家庭承担,而且许多家庭也无力承担这样的风险。随着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随即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来保障这类人群的基本生活,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老人的危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该规定是从一个宏观的层面来界定该事件,未能制定出详细的实施细则来加以贯彻落实,所以根本无法实施。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也发放了一些社会援助,但是区区几百元的补助根本无法承担起失独老人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使得政策的摇摆性很大,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老人的援助问题。

(二)个人层面

由于个人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个人存在过程中的意外事件也时有发生,必然导致一部分独生子女不幸死亡。据调查,造成独生子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和疾病,其他的如溺水、自杀和工伤也有一定的比例。当面临这样的意外事件时,家庭无力承担,值得寄托于政府的相关政策。目前的政策条例无法提供给失独老人以合适的保障,由此带来的矛盾不只是个人,更有甚者是全社会。

三、对失独老人的养老的建议

(一)大力建立计划生育专项援助机制

计划生育部门应该加紧制定失独老人养老专项救助条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失独老人进行救助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筹集资金的渠道,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外,可以进行社会捐赠等;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和需求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援助。救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开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更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

(二)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和独生子女保险工作的开展

健全养老保险和独生子女保险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失独老人的经济困难,缓解失独老人的经济压力,免除其后顾之忧。养老保险可以提高对适度老人的养老金,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参与养老保险的激情和意识。

(三)加强独生子女意外事故的风险意识

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一代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是家庭中唯一的一个子女,从小就背负着父母和亲朋的期望,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更容易产生极端行为。2000年国家卫生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5~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成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降低独生子女的死亡率,规避独生子女在突发事件中的意外事故,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加强风险意思,降低独生子女非疾病的死亡率。第一,依托学校和社区组建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定期测评和咨询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第二,加强对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因交通事故、溺水等引起的死亡;第三,父母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同孩子一起探讨安全知识,保持高度的警惕心。

(四)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在精神层面给予失独老人更多的关怀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大力宣传孝道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关系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不但可以增强社会和谐程度,还可以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稳定因素。第一,要加强舆论宣传,教育社区居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意识;第二,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失独老人服务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专业人员可以为失独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相关服务;第三,可以大力发展社区的力量参与,社区可以组建家庭自助互助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内的失独老人,拓展社区内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五)积极支持非政府组织扶助失独老人

国家应该大力鼓励大量的慈善组织和基金会等第三部门进入失独老人养老领域,发挥他们灵活多变、专业性强、富有激情的优势。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及时有效地扶助拥有失独老人的家庭,提供一些政策之外的关怀和补助。

总之,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组多的挑战。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仅关系到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简论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