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 2 )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 3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 4 ) 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
( 5 )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 6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 7 )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 8 )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 9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 10 )隐恶而扬善。——《中庸》
( 11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 12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中庸》
( 13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 14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 15 )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
( 16 )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礼记》
( 17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
( 18 )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
( 19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
( 20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
( 21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
( 22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 23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
( 24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礼记》
( 25 )兼则善矣。——《墨子》
( 26 )劝于善言而学。——《墨子》
( 27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
( 28 )己有善,不能傍荐之。——《墨子》
( 29 )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墨子》
( 30 )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墨子》
( 31 )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
( 32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墨子》
( 33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墨子》
( 34 )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
( 35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
( 36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
( 37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 38 )鸡鸣而起,孳(zī)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zhí)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
( 39 )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 40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
( 41 )积善成德。——《荀子》
( 42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
( 43 )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
( 44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经》
( 45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 46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
( 47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
( 48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 49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 50 )善,德之建也。——《国语》
( 51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 52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 53 )母氏圣善。——《诗经》
( 54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春秋》
( 55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 56 )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
( 57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58 )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 59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 60 )善累而后进之。——《谷粱传》
( 61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
( 62 )上善若水。——《老子》
( 63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 64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 6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 66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 67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 68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
( 69 )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
( 70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墨子》
( 71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
( 72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 73 )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记》
( 74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 75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 76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 7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 78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 79 )小人闲居为不善。——《大学》
( 80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学》
1、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陀思妥耶夫基
2、功利是一部机器的目的和检验机器价值的根据,而善良只是人的'目的和意愿。——泰戈尔《民族主义》
3、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4、锄一恶,长十善。——《宋史。毕士安传》
5、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恶,使我们喜善恨恶。良心尽管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卢梭
6、出来吧,我的心,带着你的爱去与它相会。——泰戈尔
7、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罗曼·罗兰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9、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10、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11、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泰戈尔
1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13、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4、善之端而止之也。——王安石《礼乐论》
15、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
16、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人类去谋幸福。——高尔基
17、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也会有听众。——哈·纪伯伦
18、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19、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列夫·托
20、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绝不矜持。——巴尔扎克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