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古代的军事家的历史名言 正文

古代的军事家的历史名言

时间:2025-05-05 23:10:00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2、《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3、《吴子兵法》

《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和孙子连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据《汉书》记载,《吴子》起初有48篇。现在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该书的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六韬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5、《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提倡正义战争,反对不义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遗产。

6、《司马兵法》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计155篇,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司马兵法》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其并非一人所撰,是由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死后,又有数人重新编撰,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司马兵法》,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司马兵法》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

7、《太白阴经》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道家军事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等。

8、《虎钤经》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使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天时人事的变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见解。其中奇谋诡道,凡适于兵家需要,就广为搜罗,不受"六经"的束缚。该书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

9、《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军事著作,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纪效新书》出于抗倭名将之手,所述内容具体实用,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尤其是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作战形式的变化,该书成为明朝军队热兵器化的佐证。该书在明朝万历壬辰战争时期传入朝鲜,被奉为军事科学经典大量刊印。

1、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纣,兴周八百年之基业。子牙追往古而知来今,通古今之变,知胜败之势,晓民众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术,为文王、武王之师,倾商立周,兴周盛齐。救民于水火,为后世开创了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势而下,被尊为武圣,太公兵家宗师,堪称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华夏族,东海上人(今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

勾践的军师。计策有:勾践入吴时让勾践尝粪表忠;用色情间谍西施计除伍子胥;熟稻种献夫差(和文种一起);代勾践赐死夫差。勾践存越灭吴称霸的最大功臣。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

一身布衣,范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

3、谋天下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

张良善谋大计,不为眼前假象所迷,一针见血,拨云见雾。尤其可贵的是,他能不为个人情感和好恶所宥,谋无私念,奇策出,而天下众生安。定国抚邦如烹小鲜者,古有几人?张良堪称个中妙橱。假托神道以遁身,超然物外以君臣相残,韩信之死,可以略窥张良之神算也。

汉初三杰之一,世称谋圣。计策有:鸿门宴助刘邦脱身;韩信拥兵求封齐王时对刘邦的提醒;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城父(亳州城父镇)。一说西汉城甫(今襄垣县)人。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图谋恢复韩国,从事抗暴活动,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未成。后更姓换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起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之一。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兵败彭城,张良建议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提出不立六国后代;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天下平定后,由于出身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刘邦与群臣纷纷想要回河南洛阳建立都城。张良主张建都长安(咸阳城东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关中与函谷关,免除关东战事纷扰。同时,长安兼具四川财富与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刘邦闻后依张良主张,建都长安。项羽死后不久,汉朝确立,但却迟迟未论封行赏,同时刘邦在宫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议论,他询问张良臣子在商讨何事,张良回答道因为迟迟未封赏,臣子正在讨论如何造反。此话使得刘邦大为紧张,进一步询问当如何解决,张良问刘邦:“主公最痛恨谁?”刘邦答:“雍齿,因他经常讥辱我。”张良说:“请主公立刻重赏雍齿”,刘邦立即照做,此事传开后,众臣皆认为连主公最痛恨的雍齿都能获赏,想必自己也不会过差,因此打消造反念头。汉高祖宠爱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为太子,皇后吕雉向张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刘盈,张良告诉吕雉,请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长者商山四皓共劝刘邦,即可打消高祖废立之意,事后确实奏效。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4、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诸葛亮其人,古今中外,闻名遐尔。诸葛亮其名,简直就是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的典范。他是军事战略家,一生戎马倥

刘备军师和丞相。计策有:联孙抗曹三分天下(即隆中对),曹操当时已击灭袁绍统一北方,孙权内部也有献土归降的主张,刘备仍不但兵败无寸土地盘,曹操席卷江南统一天下几成定局。诸葛亮出使东吴使孙权认可刘备(光杆刘备有谈判的资格)并坚定孙权抗曹决心(孙刘联盟必胜,曹操必败,孙权收益大于归降;不联合刘备很可能失败),最终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空手套白狼获得荆州这块地盘。成为三国的雏形。这里再扯远一点,可能有人说,刘备夺益州身边的军师是法正而不用诸葛亮,并以此来否定诸葛亮的首席军师地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知道刘备非荆州士族,诸葛亮是荆州的女婿,只有诸葛亮才能稳固荆州,保有该地,刘备身边(主要是: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等)具有行政治理能力的人只有诸葛亮(法正在荆州不具备人脉优势),所以刘备不可能将诸葛亮带上。其实诸葛亮的作用在刘备这里只能即作张良又作萧何来用。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

5、“春秋第一相”——管仲

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军师和丞相。计策有:尊王攘夷,在春秋时代,周王对诸侯已失去约束力,华夏已群龙无首,外有四夷入侵,内有各国纷争,管仲此计占据道德优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首创者。后来的秦末项梁(立楚怀王)、三国曹操(挟汉献帝)、唐朝李渊(立隋恭帝)、五代朱温(挟唐昭宗)、明朝朱元璋(臣服小明王)等等,都是复制管仲的创意。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

6、中唐最杰出的谋略家——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和德宗的顾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滤,全局在胸,自觉地避开祸端。他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叶人,自幼时以“奇童”得唐玄宗赏识,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间四落四起,终位至宰相,积功累封邺县侯。李唐江山遭安史之大劫而能不易姓变色,实倚仗两人之力:外,武倚郭子仪东征西讨;内,文仗李泌运筹帷幄。李泌不但在军事上出谋划策,以智力决胜千里之外,以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史,居功卓著;而且于当时李辅国、元载等权佞横行无忌之时,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将帅,中唐名将韩晃、李晟、马燧等,舍李泌则难建功立业。至于处理与李唐中兴至关重要的同回鹘、吐蕃等异族关系,李泌献言建策,为当时李唐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其他如兴屯田、定人事、开财源等,李泌也无不与之,多谋善断,屡见奇效。以一身而胜任总长、外长、财长数职,此为李泌功之奇。李泌之奇,更奇在对皇帝家务的全面无忌的介入。皇位之醉人迷人,不仅卧榻之侧,不容外人酣睡,即使父兄妻子,也在“闲人莫入”之列,属于警惕整肃对象。但就皇帝而言,却视之为“家务”,“此朕家事,何豫于卿?”在外臣,则因其高度敏感而往往袖手旁观。名将李*在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时,态度就极为鲜明:“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但历史上,因皇帝“闹家务”而骨肉相残,导致政局大动荡甚至皇朝崩溃的事例不知凡几。当李泌之时,朝廷之脆弱,实在已容不得再祸起萧墙。李泌以其耿耿忠心,过人才智,当仁不让地充当了皇室调停人,竭力修补因肃宗自立而与玄宗间发生的隔阂对立,苦苦维护肃宗父子间的正常关系,为阻德宗废立太子;甚至甘冒杀身灭门之风险,谏争肃宗宠立张后。于中唐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能维持政局的基本稳定,李泌功莫大焉。

李泌之奇,还奇在他同皇帝之间奇迹般的君臣关系。李泌曾对肃宗自陈有“五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与肃宗、代宗、德宗三帝,李泌始终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肃宗“出陪舆辇,同榻而寝”;李泌不荤不娶,代宗强使其娶妻食肉;对德宗则指其为

这样一位奇士,却为历史尘封良久。

7、半部《论语》治天下——佐国良辅赵普

“臣有《论语》一部,半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谁能想到,对宋太宗道出如此经世的人,若干年前只是一个读书不多的司法小吏。史称赵普贵为国卿,亲若家相,沉厚多智,善断大事。从其三起三落、长达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可略窥忠君佐国之道。一部《论语》,外加一副犯颜直谏的牛脾气,便成就一代开国名相。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公元956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8、神机妙算天地间——刘伯温

刘伯温,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就学识渊博,“通古今之变”。初时效力元朝,后因不满其腐朽统治,从而走向反抗,为大明江山创立出谋划策,立下不朽功勋。他为官清廉,一贯反对贪官污吏,主张廉洁奉公。他性属倔强,不畏强权,不阿权贵,在政治派系斗争中他努力超脱,洁身自好,超然物外,可像他这样神志过人的人也终难逃小人的陷害,以至饱恨而终。

刘基,就是通常所说的刘伯温。明太祖军师。计策: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其实对于刘基在三大文臣中殿后(李善长汪广洋刘基),已经说明了其对于朱元璋开国的重要性要次于上面的二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人气极旺。民众心目中的刘伯温,是清官的代表,智慧的化身,人民的救星。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还是个风水大师、高道神仙。 明代杨守陈称赞刘基:“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

刘基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人物,刘基已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符号。

9、和尚军师——“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宣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又策划兵变,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诚却敌,在成祖朱

明成祖靖难之旅的首席功臣。计策有:坚定朱棣造反决心早作打算(其一、其实朱棣是有反心的;其二、建文帝即位就立刻削藩。)挫败建文帝的以快打慢;在四年的靖难关键时期(当时朱棣军已出现僵持时)提醒朱棣直捣南京。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姚广孝的军事谋略是朱棣造反成功夺位的关键。这里扯远点,在看田中中国武将列传前我很纳闷:怎么么列有张良和姚广孝两个军师,后来看了正文才知道其实是因为两者对刘邦和朱棣夺得天下有着不亚于开业首将的功绩。

姚广孝,长洲人(祖籍福州长乐),为大名赫赫的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的后裔,生于1335年,出生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十七岁出家,取名道衍。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精通阴阳术数。交际广泛,与文学家宋濂、杨基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因为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10、六出奇计 刘邦智囊军师——陈 平

刘邦军师。计策有:鸿沟之约后让刘邦废约攻打项羽;反间计除项羽军师范增白马登之围中帮刘邦脱身;伪游云梦擒韩信。陈平虽然重要性不及张良,但对于刘邦称帝初期消灭异姓王稳定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

陈平,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见异姓诸侯王)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其他,像赵普(延续后周的先南后北方针及稍释开国功臣兵权)、范文程(虽是连乾隆认可的贰臣大汉奸,但他的及时入关与李自成争天下的策略)对于宋朝和清朝的统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相对以上十人而言,他们的重要性稍逊。像徐茂公等主要是个名将(当然也富有谋略),不在军师之列;像曹操手下的军师们相对于同期的诸葛亮等战略眼光稍差,挟天子以令诸侯(该策略已被诸葛亮刻意强调刘备的皇叔身份所化解)的先机下未能帮曹操一统天下甚为可惜。像辅佐前秦苻坚的王猛,献技帮苻坚实现北方统一,但临终不可伐晋,防内部五胡降将先安内部的建议未能得到采纳,前秦伐晋一败而亡,这也影响了排位。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

古代关于勤奋的名言:

1.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居

2.欲求富贵,必经勤奋刻苦,好男儿当饱读诗书以阔胸怀。

3.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

4.学业精进在于勤奋,学业荒废在于懒散。

5.未尝一日去书不观。—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6.表示日日勤读不辍。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

8.没有贵贱老少的分别,道理所在就是我老师所在。

9.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10.意指圣人善于向各种人学习。

11.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

12.不以从师学习为耻。

1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14.读书怕读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既然学了又怕不继续。

15.强学力行。—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16.刻苦学习,努力实践。

17.学问勤中得。—宋·汪洙神童诗

18.学问是靠勤奋读书得来的。

19.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宋·欧阳修杂说三首

20.君子学习难道可以稍有懈怠吗?

21.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22.人才的培养,成功在于专心致力,而失败于杂学而不精。

23.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庸言

24.学习而不懂得融会贯通,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25.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宋·朱熹学规类编

26.学习应该有自己的创见。

27.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性理精义

28.读书最可贵在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精通。

29.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学规类编

30.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专心致志,虚心探索,深刻领会,才能受到成效。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拓展延伸】

关于勤奋的名言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尚书》

2、只要你在业务上勤奋,你就会变得博学;只要你勤俭节约,你就会富裕;只要你清心寡欲,你就会健康;只要你行善积德,你就会心情畅快。只要你这么做了,至少会有取得这些成就的机会。——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兰克林《致约翰艾莱恩的信》

3、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

4、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德国哲学家尼采

5、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兰克林

6、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托卡莱尔勤奋的

7、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字严

8、如此勤奋的孩子依旧没有通过考核,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的资质实在是太差了。——网络顶级人气名家唐家三少《神印王座》

9、我不敢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我敢说我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

10、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勤奋的

11、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12、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并且永远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消除它。——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勤奋

13、乃知事贵奋,形势非所拘。——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归庄

14、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读书》

15、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澳大利亚科学家贝弗里奇

16、毅力勤奋忘我投身于工作的人,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兰克林

17、这条路真的很累,总是扮演另一个自己,强大,坚毅,勤奋,豁达,乐观!其实回望来路,我也会潸然泪下,对着车窗外的风声大喊,甚至倾其一切的毁坏眼前之物,末了,一壶凉酒,闲话一宿!只是依然舍不得明天,放不下誓言,读不懂青春,走不尽苦甜!谢谢每一份成垫垫的陪伴和礼物,我必报以蜕变!——中国好声音刘欢导师学员山野

18、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京剧大师梅兰芳

19、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

20、财从勤中得富由俭里来。稳健跨出下一步。——台湾长鸿益集团厂训勤奋

21、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晚清官员,民族英雄林则徐

22、勤则兴,懒则败,一字之理。——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

23、他的童年,并未过得有多么的大富大贵,而且严厉的父亲,也是教会了他修炼之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毅力以及勤奋,这些东西,是他与那些拥有着良好本钱的同辈之人竞争的唯一条件。——知名网络小说作家天蚕土豆《武动乾坤》

24、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英国画家乔雷诺兹

2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勤奋的

26、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27、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波斯诗人萨迪勤奋

28、不勤勉的人生便是罪过。无技艺的勤劳就是粗野。——世纪英国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斯金

29、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元代学者许名奎《劝忍百箴》

30、天才是勤奋造就的。——古罗马哲学家考利《考利奥族》

31、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32、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

33、天才出于勤奋。——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

34、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35、不要睡懒觉,不和太阳一同起身就辜负了那一天……“勤敏是好运之母”,反过来,懒惰就空有大志,成不了事。——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

36、年为庆祝高本汉岁生日,远东博物馆里的人把他过去发表在博物馆年刊上的结集后用精装出版,高本汉激动地喊出“的,我多么勤奋哪!”——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

37、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兰克林

38、韦编三绝。——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勤奋

39、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周培源

40、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英国世纪画家雷诺兹勤奋的

41、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省世格言》

42、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4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张衡

44、勤奋是财富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

45、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法国女作家史达尔夫人勤奋

46、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兰克林勤奋的

47、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没有智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约瑟夫伦米利

48、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会见新闻记者》

49、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50、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勤于利欲,则放肆而日怠。——宋代文学家胡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