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白居易名言小故事 正文

白居易名言小故事

时间:2025-04-30 04:01:08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中的名句,诗句通俗浅显,但含蕴极为深刻,给全诗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样,生命不衰,成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一生心系唐朝东都洛阳。他为官时多次赴洛游览,晚年更是退隐洛阳达十八年之久,直到老死洛阳履道里,葬于龙门香山寺。现在白氏子孙多居于洛阳,白居易那些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洛阳人更是耳熟能详。

一、长安米贵

白居易自幼勤于读书,学习刻苦,他学习不仅时间抓得紧,而且功夫下得深。据说,白居易念书念得多,连嘴唇的皮都磨破了,生了很多的口疮,但是他并不因此中断。他写字写得多,连手臂上也磨起了一层很厚的老茧。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白居易很早就成名于世。

白居易十五岁那年,到长安游学,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带着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顾况是名冠天下的学者,他见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前来拜访,未免有轻视之心。当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时,对着眼前的少年,看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京城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但顾况毕竟是个学者,他还是认真阅读了白居易的.文稿。当顾况看到开篇第一首诗歌《芳草》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将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不由赞叹道:“我以前认为现在没有大手笔来继承前世的大家,今天看来,我是错了。刚才,我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这句戏言是一语双关,认为你在长安站住脚并不容易。看来应该改一下了。”顾况停了一下说:“长安虽然米贵,但你居之甚易!”

白居易得到名士顾况的称赞以后,名声大震。他很快步入仕途并有了一番作为。

二、退居洛阳

在官场沉浮三十年后,白居易终于萌生退隐之意。在他52岁那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退隐洛阳。他筹钱在东都洛阳履道里,买下一所官僚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我庐心便足”的夙愿。

传说,白居易的宅第占地约17亩,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一,竹占九分之一,屋占三分之一。宅中有两片天竺石,一对华亭鹤,宅中有一园,名叫“大宇寺园”,园内有一池,植竹千余竿。但宅第刚收拾好,朝廷又诏令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

之后数年,虽间或归洛,与朋友交游,但都时日不多。直到58岁那年,白居易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他感慨以歌:“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从此,一直在洛阳居住达十八年,直至病死。

三、开八节滩

白居易退居洛阳的时候,龙门伊阙的河道比较危险,河床不平,时不时有“剑棱”怪石突出水面,有堆积的卵石阻碍水道。来往船筏常触石遇险。人称此地为“八节滩”。

白居易常到龙门香山寺,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他时常见到船公下水推船过滩的事情。特别是寒冬时,刺骨的顺河风吹着,船夫们赤脚踏碎薄冰,抖着身子弓腰推船前行。诗人为此难过得落下泪来。有时甚至彻夜难眠,听着船夫们饥寒交加的哀叹声发呆。他想:一定要修好这条水路,为百姓们解除忧苦。

唐武宗会昌四年,已经73岁的白居易碰到朋友悲智僧,说到修水路事,三人志同道合,便携手实施计划。他俩走乡串户,四方游说,劝有钱的人家出资,劝贫穷的人家出力。筹集的经费不足,白居易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还忍痛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皮袄,卖掉了为朋友元稹写墓志铭时元家赠送的银鞍玉带。八节滩终于修通了,船筏可以畅通无阻。诗人高兴得意气风发,“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他还挥笔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其中一首道: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伊阙险阻变坦途,穷船工世世代代不忘诗人的恩德。在现今的龙门大桥未修以前,河西岸的白姓人过河到琵琶峰为诗人上坟时,只要说声是诗人的后代,船工马上会笑颜迎送,免收船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逸闻趣事 白居易塑像在洛阳

四、香山九老

传说,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70岁以后在洛阳来往最多的老朋友有六位,他们是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六位老人,年龄均已超过70岁。加上白居易共七位老人。他们多次在白居易的府第和龙门香山寺聚会,宴饮赋诗,欢度晚年。因此,他们自称“七老会”,成为当时东都洛阳最有影响的先贤集会,白居易曾专门写文记述。他在诗序中写道:“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余亦次焉。偶于弊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此成诗记之,传好事者。”

后来,学识渊博、德高望众的僧人如满和当时已经136岁的诗人李元爽也加入了七老会,成为九老。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九个古稀以上的老人经常聚到一起,而且既有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又有世人景仰的的百岁高僧,更有洛阳有史以来最长寿的老人,因此,他们的聚会更加有传奇色彩,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们为“香山九老”。他们饮酒赋诗,成为洛阳的佳话。白居易的朋友,曾为他们的聚会画了一张“香山九老图”。千百年来,“香山九老”的聚会,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五、墓临绝地

白居易不幸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病逝。临终前,他遗嘱葬于龙门香山寺高僧如满和尚的墓侧,永与洛阻龙门山水为伴。家人遵遗嘱,将他葬香山琵琶峰。传说当时凡来洛阳经过龙门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远至日本、朝鲜的使者,近到洛阳居民,都要到白居易的墓前洒酒颂诗,以示怀念。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白居易的读者。到过香山的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白居易墓临绝地。

传说白居易在长期的官场坎坷中,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冷淡仕途,寄情于山水。从局外冷眼相观,更认识到宦海的险恶。因此,他对仕途彻底失望了。而且,他还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去官场空耗生命。于是,诗人交待自己的后代:从今后,要代代相传,不要再出去做官。他还研究了风水,看到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块葬人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

白居易与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如此说来,与陶渊明的苦况,当然不同。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不算小。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和劳动进行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问刘十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白居易,唐代诗人。同学们都知道白居易是个大诗人,他的许多诗都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不仅诗如此,人也如此,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这则小故事说的就是白居易做父母官的一件事。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两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裂了长长的口子,稻禾枯黄,像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

“谁说要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虾就没有地方栖息啦?”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说: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听了,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打躬作揖地说:“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当面谢罪。请,请到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说:“白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像喝上了甘露,“刷”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们望着潺潺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堤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都围拢着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够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惟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可严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传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这是

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人为什么要占用?现在,罚你开

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没办法,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一批百姓,挖了一百亩湖泥。

又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湖里去,积聚起来,那怎么行?罚你补种十株树!”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绿山青,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诗人。她的诗明白小畅,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小时候就特别聪明懂事。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玩耍,忽听到门外的'街上有人在争吵,乳母带他到门外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女邻居,抱着一只芦花老母鸡争执不下,双方都说母鸡是自家的。可是用什么办法来确认呢?

这时,小居易说话了:“你们别吵了,先把母鸡放在地上。母鸡念旧窝,它会自己回家的,他进了谁家的门,自然就是谁家的了。”众人一听,都说这个办法好。两人把母鸡放在地下,那母鸡一旦挣脱了束缚,一溜小跑就进了东家的门。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西家的女邻居脸色通红的低头走了。大家都夸奖5岁的白居易聪明,小小年纪就能明断邻里纠纷。

母亲出生书香门第,写诗作画也很精通。从小就教居易兄弟两人作诗,告诉他们诗词应该讲究的平 、对仗、意境、诗眼等基本要领。没有多久,小哥俩的诗词就做的不错了。有一次,白居易和几个同窗好友到溜沟山野炊。即是野炊,总得有人烧火做饭吧,于是白居易提议,我们做对子,谁对不上来,就让谁烧火,大家都同意。

白居易低头沉思了一会,抬头说:“我先出个上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你们注意,我这可是顺读倒读都可以的。”小伙伴们各自捧着脑袋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还是自己对吧。”“好,我把它到过来,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白居易这下不用烧火了。

白居易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潘镇割据,民不聊生。未必战乱,父母先后把它送到南方和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过早品尝到生活的艰辛,了解了许多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16岁时,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著名的诗人顾况,诗人听说他名字叫居易,就笑着说:“居在长安,达官如云,百姓如蚁,柴贵米也贵,居大不易啊。”当读到他的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不生”时,顾况大为赞赏。小小年纪竟作出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诗句,顾况频频点头:“你有这样的才情,居长安也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