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明末清初张岱名言 正文

明末清初张岱名言

时间:2025-05-14 01:05:08

《湖心亭看雪》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

赏析:这两句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赏析: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在描写手法上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作者不仅描绘了雪的景色,更是借景抒情。《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堤(像)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颗粒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

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你痴迷,还有痴于你的人呢!”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通“拿”,持 ②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③杯

知识扩展:《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名言

1、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

2、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3、草木百余本,错杂莳之,浓淡疏密,俱有情致。春以罂*、虞美人为主,而山兰、素馨、决明佐之。春老,以芍药为主,而西番莲、紫兰佐之。夏以洛阳花、建兰为主,而蜀葵、乌斯菊、望江南、茉莉、珍珠兰佐之。秋以菊为主,而剪秋纱、秋葵、僧鞋菊、万寿芙蓉、秋海棠、雁来红、矮鸡冠佐之。冬以水仙为主,而长春佐之。

4、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5、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6、蹴醒骊龙,如寐斯揭;不避逆鳞,扶其鲠噎。潴蓄澄泓,煦湿濡沫。夜静水寒,颔珠如月。风雷逼之,扬鬐鼓鬣。

7、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8、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合抱,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远,眼界光明。敬亭诸山,箕踞麓下;溪壑萦回,水出松叶之上。台下右旋,曲磴三折,老松偻背而立。顶垂一干,倒下如小幢;小枝盘郁,曲出辅之,旋盖如曲柄葆羽。癸丑以前,不垣不台,松意尤畅。

中国古典诗词绵延数千年,历史上也有许多文人雅士登临泰山,作诗记文,在广为流传的诗词名句中,描写泰山的`有哪些,以下仅供参考!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元·李简《登岳》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元·李简《登岳》

钟山英秀草堂灵,林下相逢话愈清。——元·王珩《巡按谒灵岩名刹·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元·贾鲁《登泰山》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元·张志纯《泰山喜雨》

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元·徐世隆《送天倪子还泰山》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晋·谢道韫《泰山吟》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元·张养浩《登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唐·李白《游泰山》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元·王旭《游竹林寺》

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元·王奕《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元·杜仁杰《天门铭》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晋·陆机《泰山吟》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谢灵运《泰山吟》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元·徐世隆《纪梦》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明末清初·张岱《泰山》

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元·康渊《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明末清初·张岱《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