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中医经典名言饮食篇 正文

中医经典名言饮食篇

时间:2025-05-14 06:20:21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19.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2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2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5.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2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27.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2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2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31.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3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33.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4.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3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7.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8.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9.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0.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46.(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47.(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4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9.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50.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5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5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5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5.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7.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58.(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59.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5、百病挟痰

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39、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40、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41、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42、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43、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4、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45、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47、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48、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9、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5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51、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52、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53、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54、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55、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56、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57、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5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59、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6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61、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6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64、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6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66、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7、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6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6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70、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71、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72、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7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74、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7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78、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7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80、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81、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82、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83、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84、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85、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8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88、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89、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90、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91、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9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93、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94、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9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9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9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99、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100、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101、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102、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103、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04、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05、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106、百病生于气

107、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108、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0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110、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111、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1.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

2.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

3.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

4.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

5.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6.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7.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

8.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9.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不知保养不算巧。

10.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

11.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12.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13.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

14.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15.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

16.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17.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18.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19.养花添情趣,延年又益寿:养花辛苦有谁知,风风雨雨要护持,但愿来春春意浓,瑶花喜见缀琼枝。

20.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

21.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22.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23.老年膳食安排巧,精、兼、少来身体好。精:食物新鲜,营养全面;兼:食不厌杂,粗细配搭;少: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24.安静固然可爱,恬静尤为可贵。注重养生就要学会:“闹中求安,乐中求恬”。自然和-谐之美的安静,健身不生病;享受天伦之乐的恬静,越活越年轻。

25.药疗食疗,神疗体疗(活动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四驾马车”。降低血糖,促进代谢,行之有效,良方妙药。

26.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27.生活规律,起居有常,良好习惯,有利健康:清晨舒展活跃,白天精神饱满,傍晚神安悦志,睡前宁静致远。音乐曲调,陶冶情操。多笑少愁,有助长寿:二簧邦腔,顺口溜唱。京剧小调,哼上几段,朝气蓬勃,情绪乐观。安静调和,神清气展。

28.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

29.滋味煎其脏腑,芳甘腐其骨髓。忧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清淡和其脏腑,芬香养其骨髓。笑乐蓄其正气,寡欲安其精神。

30.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31.若要身体健,走路手不闲:捶胸又敲背,旋腹又摩面;敲打两腿侧,伸指又握拳;挠首屈十指,揉眼把耳弹。

32.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

33.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

34.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35.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36.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

37.养花诗两首:余地何妨种玉簪,芳兰移植偏中林。更乞两丛百合香。老叟古稀尚童心。盆盆鲜花绿茵茵,姹紫嫣红艳灵灵,芳香沁润人肺腑,悦目安神健心身。

38.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

39.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

40.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41.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42.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43.数好十个数,能活大岁数。

44.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

45.保健四个里程碑:最反璞归真的'环境;最适量有养的运动;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与世无争的心情。

46.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

47.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稀奇。

48.脏腑胃肠,常令宽舒。其气流行,其血畅通。各种器官,功能平衡。身健神安,百病不生。恣纵口服,煎炸烤烹。香甜肥腻,悦人口食。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玻。

49.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

50.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51.纵欲耗精,损伤正气。思虑烦多,心劳成疾。安然无恙,居安思危。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52.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

5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54.老人中风有规律,发生下面三时期:每天的早晨,每周的周末,每年的年底。心脑血管病人,望君慎之又慎。

55.吃点萝卜喝绿茶,寒冬养生好办法;葱蒜不离口,百病绕道走;多吃番茄营养好,美容抗癌疾病少;青菜豆腐保平安,水果海藻身体健;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