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堪一个小,更怎堪一个私,湮灭一切,无明火过后,永难弥补。天地已然局促,天涯只是咫尺,禁锢住了心,即便真是爱恋,也难逃板结执著。情,若无心血浇灌,难灵动,终是淤青。秋再高,高不出神朗;天再晴,晴不出气爽。佳时徒耗,生命流水般漫地,被干涸吸尽。我的爱人?都说秋天金色,却只落得天凉。
2. 历史已经发生了,也就没有假如了。爱问假如很大程度上是回避、无奈、懦弱、狡猾的表现!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这样。这就是历史的蛮横,以及我们的悲情!
3. 有人动辄批评官员作秀,是的,也许他们确实是在作秀。但是,作秀最起码说明,他们知道什么好,什么应该做;最起码说明他们心存点滴敬畏,心怀丝丝恐惧!
4. 生死转换于倾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逆时要善待自己,顺时更善待别人,累了就停下歇歇。
5. 在这个盛世乱世里,高尚逐渐成为墓碑,信仰逐渐成为交易,理想逐渐成为笑谈,人心逐渐成为荒漠。还要多久?我们将再也没有节制物欲的精神、净化人心的信仰,所有美丽的花,都将无水浇灌。
6. 这是个盛世,物质繁荣,高楼林立,名车接踵,酒醉金迷;这是个乱世,精神匮乏,人欲横流,卑鄙趾高,哀鸿触目。
7. 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8. 白露过,秋夜的雨,沾了肤,已渐刺骨。踯躅梧桐下,树叶婆娑,点数逝去的岁月,如泣如诉。雨丝,似鞭似网,涤得去前尘么?我的爱人,费尽了思量。可看见?行人遮了面,并分不清谁何,湿润的雨,滤干了记忆,无论是虚妄的快乐,或是揪心的哀愁。流淌着,汇成的`能不是忘川么?载着我们,又覆了前一个秋。
9. 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
10. 现在对大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宣传有些偏重了,这一做法是不是需要调整?争做和谐社会的螺丝钉,争做某个庞大计划的螺丝钉,是不是也值得倡导?我们在宣传上确实应该反思。其实,大学毕业生将来大量的都是螺丝钉。
11. 30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
12. 盖上渐凉的茶碗,暗了灯,拉下窗帘,熏起新山水沉,爱人,轻轻入睡吧。天际晨曦会化作你的腮红,红景天装入行囊了么?要去的地方那么远那么高,可是经幡飘动了你的心念?皈依的路,总是漫长,蜿蜒,并无尽头。尘埃中礼佛的长头,直叩向天边。爱人,别担心转不动经筒,颂错了咒语。离天越近,越是人间。
13. 你可知,今夜等了多久?说不出的,又岂止凡俗语辞?一份担心,一缕牵挂,不见着,可如何消散?夜已浓,寂静,风吹动秋叶,婆娑。长笛由远天云际响起,我知,你的唇传出兰馨。举目,月剩半牙,且有云遮蔽,空余叹息。我们只有梦中凝视,多愿,一生不醒。来世怎敢盼望?天造地设,又岂真能遂了人愿?
14. 最愁是秋露,连秋也伤。秋日只余晖,起落之间,一夜,又有寒霜落降。来自天上的,总当是云雨化成吧?剔透,晶莹,却微凉微凉。能不想,秋梦怎会似春?少了恁多旖旎,只忆起前世悲苦,抹平一纹纹涟漪。爱人,没见小院的花已垂下枝叶么?就一朵孤傲,哪熬得过秋露?哪经得住秋霜?飘零,化泥,揪碎了心。
15. 谁都不喜欢伪君子,但是,在文明社会也难以容忍真小人。伪君子最起码知道文明是好的,愿意去装的,不至于死不要脸,毫无顾忌。
16. 等了多久,默念的相会。今夜,只为你的笑颜,无尽的牵挂,放不下。看见你,隔着微雨后的窗,脸庞消瘦,你,怎会知我心碎。无法收拾,第一面的记忆,埋心底,培土,怎压住思念芽起。琴奏响夜曲,泉难,幽咽,丝裙掠地,你的歌声柔滑。杯中红酒已残,凝重挂壁,别消失。夜色里,送走了你,哪知再见何时?
17. 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18. 高尚,我景仰。平凡,我尊敬。孱弱,我同情。畏却,我理解。可是,别指望我接受伪善,卑劣,下作和无耻,更何况它们还披着高尚的外衣!
三字经,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关于钱文忠三字经来了解下!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正文】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就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
[字幕:《三字经》——宋朝启蒙读物。]
【正文】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字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
【正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字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正文】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
就在这么冒死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字幕:孔子])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时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荀子,[字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字幕:孟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的思想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
【正文】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字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1、历史已经发生了,也就没有“假如”了。爱问“假如”很大程度上是回避、无奈、懦弱、狡猾的表现!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这样。这就是历史的蛮横,以及我们的悲情!
2、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3、30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
4、怎堪一个小,更怎堪一个私,湮灭一切,无明火过后,永难弥补。天地已然局促,天涯只是咫尺,禁锢住了心,即便真是爱恋,也难逃板结执著。情,若无心血浇灌,难灵动,终是淤青。秋再高,高不出神朗;天再晴,晴不出气爽。佳时徒耗,生命流水般漫地,被干涸吸尽。我的爱人?都说秋天金色,却只落得天凉。
5、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
6、等了多久,默念的相会。今夜,只为你的笑颜,无尽的牵挂,放不下。看见你,隔着微雨后的窗,脸庞消瘦,你,怎会知我心碎。无法收拾,第一面的记忆,埋心底,培土,怎压住思念芽起。琴奏响夜曲,泉难,幽咽,丝裙掠地,你的歌声柔滑。杯中红酒已残,凝重挂壁,别消失。夜色里,送走了你,哪知再见何时?
7、高尚,我景仰。平凡,我尊敬。孱弱,我同情。畏却,我理解。可是,别指望我接受伪善,卑劣,下作和无耻,更何况它们还披着高尚的外衣!
8、你可知,今夜等了多久?说不出的,又岂止凡俗语辞?一份担心,一缕牵挂,不见着,可如何消散?夜已浓,寂静,风吹动秋叶,婆娑。长笛由远天云际响起,我知,你的唇传出兰馨。举目,月剩半牙,且有云遮蔽,空余叹息。我们只有梦中凝视,多愿,一生不醒。来世怎敢盼望?天造地设,又岂真能遂了人愿?
9、盖上渐凉的茶碗,暗了灯,拉下窗帘,熏起新山水沉,爱人,轻轻入睡吧。天际晨曦会化作你的腮红,红景天装入行囊了么?要去的地方那么远那么高,可是经幡飘动了你的心念?皈依的路,总是漫长,蜿蜒,并无尽头。尘埃中礼佛的长头,直叩向天边。爱人,别担心转不动经筒,颂错了咒语。离天越近,越是人间。
10、这是个盛世,物质繁荣,高楼林立,名车接踵,酒醉金迷;这是个乱世,精神匮乏,人欲横流,卑鄙趾高,哀鸿触目。
11、生死转换于倾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逆时要善待自己,顺时更善待别人,累了就停下歇歇。
12、现在对大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宣传有些偏重了,这一做法是不是需要调整?争做和谐社会的螺丝钉,争做某个庞大计划的螺丝钉,是不是也值得倡导?我们在宣传上确实应该反思。其实,大学毕业生将来大量的都是螺丝钉。
13、最愁是秋露,连秋也伤。秋日只余晖,起落之间,一夜,又有寒霜落降。来自天上的,总当是云雨化成吧?剔透,晶莹,却微凉微凉。能不想,秋梦怎会似春?少了恁多旖旎,只忆起前世悲苦,抹平一纹纹涟漪。爱人,没见小院的花已垂下枝叶么?就一朵孤傲,哪熬得过秋露?哪经得住秋霜?飘零,化泥,揪碎了心。
14、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15、有人动辄批评官员“作秀”,是的,也许他们确实是在“作秀”。但是,“作秀”最起码说明,他们知道什么好,什么应该做;最起码说明他们心存点滴敬畏,心怀丝丝恐惧!
16、白露过,秋夜的雨,沾了肤,已渐刺骨。踯躅梧桐下,树叶婆娑,点数逝去的岁月,如泣如诉。雨丝,似鞭似网,涤得去前尘么?我的爱人,费尽了思量。可看见?行人遮了面,并分不清谁何,湿润的雨,滤干了记忆,无论是虚妄的快乐,或是揪心的哀愁。流淌着,汇成的能不是忘川么?载着我们,又覆了前一个秋。
17、谁都不喜欢伪君子,但是,在文明社会也难以容忍真小人。伪君子最起码知道文明是好的,愿意去装的,不至于死不要脸,毫无顾忌。
18、在这个盛世乱世里,高尚逐渐成为墓碑,信仰逐渐成为交易,理想逐渐成为笑谈,人心逐渐成为荒漠。还要多久?我们将再也没有节制物欲的精神、净化人心的信仰,所有美丽的花,都将无水浇灌。
【人物资料】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较有名的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东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其著作有: 《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