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2、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3、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4、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5、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6、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7、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8、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9、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10、 因可势,求易道。
11、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2、 私行胜,则少公功。
13、 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14、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15、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16、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17、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18、 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19、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20、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1、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2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3、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24、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25、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26、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27、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28、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29、 自见之谓明。
30、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31、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32、 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33、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4、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35、 君无见其所欲。
36、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37、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38、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39、 欲速则不达。
6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40、 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41、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2、 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43、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44、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45、 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4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7、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48、 不吹毛而求小疵。
49、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50、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51、 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52、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53、 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54、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55、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56、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57、 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58、 因可势,求易道。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1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这一时期,白舸争流,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据《汉书·艺文志》,先秦学说有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他把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合为一传,是后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对本文所传的其他三人有较大影响,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文章中记载了老子的生平轶事及其后代的状况。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天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先,是本源。“道”没有意识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万物皆生于自然,万物的生灭有其自然的道理。“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从“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态度,他认为人贵能知道宇宙间的不变的通则,物极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来规劝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诚如太史公所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是老子之后到家学派的最主要代表。司马迁认为“其学无所不窥,然要其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家哲学作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个更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善于行文措辞,但空设语言,还喜欢攻击当时的其他的学者,只是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一些解释。事实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有较大的不同。老子从“道”悟出“常”,庄子却悟出“变”。他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天道的运行,自然的演变。所以庄子主张人应当超脱一切欲望的束缚和情感的纠缠,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极端无为,社会上的各种制度都是给人的天性带来痛苦。楚威王想让庄子出任曹国的宰相,庄子的回答“子及去,无污我”,“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观念。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学派。因为他们在与旧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主张变法,实行“法治”,所以被称为法家。
法家有势,术,法三派,申不害是法家术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学说本源于黄老,讲究循名责实,名实相合。他出为韩相,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国情想结合,取得了很大成效。“终申子之身,国治兵疆,无侵韩者。”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法家重势,重术,重法三派中,韩非可谓集三家之说,而能成一家之言者。司马迁认为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在韩非子的书中有《解老》、《喻老》等诸篇,其思想中的“因自然,图难于易,适应时变”都直接源于黄老思想。他批判地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赋予了新的内容。
韩非看到自己的国家渐渐衰弱,想用自己的政治思想来治理国家,屡次上书却不得重用。后沦落秦国,被李斯等诬陷,死于秦国。“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太史公深为之叹,并在此传中记载《说难》全文。
太史公把属于不同思想学派的四人置于一传,可以说是以其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他们内在的强大的联系,气势恢弘。
从历史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在生产力发展和奴隶起义、奴隶斗争的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向没落奴隶主阶级展开斗争。斗争的'中心问题是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解放生产力,还是维护和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阶级斗争所带来的尖锐问题摆在每个阶层面前,迫使他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于是出现了纷繁的、对立的思潮和流派,展开激烈的论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是这其中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仪式形态的一个唯心主义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旧奴隶主阶层选择了消极应对,发展唯心主义思想,幻想回到过去。这种与生产力进步,社会历史发展相违背的愿望当然不可能得到实现。但是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久远,后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多少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有的还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都很大。
法家是这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一个学派,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申不害在韩国,慎到在齐国,商鞅在秦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韩非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变法经验,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虽说战火频繁,但各国为了取得胜利而努力增强国力,生产力迅猛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意识形态的进步,他们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可是说是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也实际世界上最早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时代。
再从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历史时期来看,汉武帝时期,汉朝刚步入中期。
汉初,因为承春秋战国以来四百多年混乱,社会残破,民生凋敝,人民的财产及精力早已消耗殆尽,举国上下都需要喘息的机会。汉朝国家初定,深感秦因暴政而失国,所以力求清静无为。老庄思想的“无为而治”恰好适合当时情势的需要,于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予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两帝都提倡黄老精神,一直到武帝时的名臣汲黯,都是黄老的信徒。在当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武帝以后,渐崇儒家,但由于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重视养性修身,道家思想中的返本归真又受到重视。
司马迁生活在黄老盛行的环境中,当然也受到了很好的黄老思想的教育,对他完成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道家和法家作为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被太史公合为一传,表现了他非凡的历史功底,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家之一。
但是从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太史公之言也有写偏颇之处。
庄子虽然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他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宣告了一系列曾被认为是永恒真理的东西不过是相对的、处于变化之中的东西。这对于中国哲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庄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等合理因素多为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所吸收,也曾成为后来一些进步社会力量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的思想来源之一。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国思想在当时有积极的作用。但他始终还是一个维护剥削阶级和巩固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政治家。对于劳动人民,他主张“严刑重罚”,过分强调暴力、斗争和对立,为了统治而极端残酷地对待百姓。他的思想给中国这么多年的封建统治下的人民带去了多少痛苦。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司马迁能比较精要地纪录到家和法家的思想,看到他们中间存在的联系,点出其思想本源,并且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贵的研究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2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
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3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种琐事后,坐下来看了一篇:列传第三篇—老子韩非列传。
这一篇写了老子李耳、庄子庄周、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属于老子学派。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说了,著名的虚无飘渺的道家学说创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古往今来有无数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为理解了他,但是他从不出来作出权威解释,所以大概至今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说的是什么。不过他的很多名言成为人们处世的指南。刚才把《道德经》调出来快速浏览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觉很玄,充满思辩的味道。
庄子最有名的故事是庄周梦蝶,因为小时候经常写
申不害比较入世,曾在韩昭侯时期在韩国为相,令韩国当时“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韩非是韩国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谈,但特别能写。他写的《说难》写尽了游说的难处,全面实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乾道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但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赵用贤《管韩合刻》系统,赵本据以宋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改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吴勉学刊本、凌濛初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另一支则是清代吴鼒仿宋刻本,此本直接据宋乾道本影刻。并有据吴鼒本校勘翻刻的《二十二子》本。
第二系祖本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第二支和第一支的差别是删去第一支所有的小注,最初是元代何犿校本,但元刻本已片纸不存,从这一支出的.是明万历七年《韩子迂评》本和万历十一年的修补本以及这两本的翻刻本数种。
韩非子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法家思想的同时,也对各家学说加以改造。如把荀子“法后立”的思想发展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显现了对历史和时势的深刻审视以及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勇气。《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