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明朝开国皇帝名言 正文

明朝开国皇帝名言

时间:2025-05-07 00:38:25

“贤士远来,朕之幸也。”(清太祖努尔哈赤对投奔来的汉人书生范文程道所说的'话)

简介: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

古人勤学的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古人勤学的名言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到用时方恨少。书籍是成功的阶梯,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书患不能观耳,观则万卷非多,只字非寡 ——明 吴应萁

11、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高尔基

1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凡读书需识货,方不错用功夫 ——清 陆世仪

1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巴金

21、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2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8、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

29、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严如玉。

30、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 ——清 颜元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2、书要读懂,先要不懂 ——现代 闻一多

33、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

3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6、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7、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

3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日出的名言

杲杲日出。

《诗经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阳的明亮。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这是古代诗歌中最早描绘出的句子,文字筒洁,又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可用以描写日出,也可以用来比喻刚刚诞生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还可用来比喻朝气蓬勃的人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伯兮》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日出名言

清沈德潜《古诗源》引古谚《击壤歌》。作:,起。这两句大意是:太阳出来时起来干活,太阳落下后躺下休息。原诗相传为尧时击壤老人所唱的歌,这两句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单纯、质朴。后世常引用以形容往古之时人们生活条件的原始、落后,现在可供引用以描写有些人早起晚睡,生活很有规律;也可用以形容有些人自甘寂寞,不问世事。

清代诗人 沈德潜 《古诗源》

拂晓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唐李世民《春日望海》。布:布置,安排。这两句大意是:拂晓的天空,云彩正布置着色彩,朝阳穿过海浪升起,正舒展开光辉。写拂晓时的美丽景色。以“云布色”展示东方天空五彩斑斓的朝霞,以“日舒光”描摹苍茫海面上喷薄而出的朝阳,“布”和“舒”两个动词运用得传神生动。可用来描写海边日出。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春日望海》

海曙云浮日,江遥水合天。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刘仓句。这两句大意是:海上晨光初露时,一轮红日像是浮在云霞之中;江水从遥远的上游流入大海,望不到边际,水天相连,合为一体。诗人描写海上日出和江天相连的景象,极为壮观。可用来描写江水入海处的日出景象。

南宋诗人 魏庆之 《诗人玉屑》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曜(yào耀):照耀。青春:黄节注曰:“此诗作于夏日,而言青春者,谓雨后日出,可爱如春。”时雨:及时雨。这两句大意是:雨过天晴,阳光可爱如春地照耀着大地;时雨刚洒过地面,使涤滤过的空气中没有半点灰尘。这两句写雨过天晴、白日照耀的美景。在原诗中本是比喻太于曹丕的,除去喻意,用来描写雨后日出,清丽可爱的自然环境,也是很好的句子。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侍太子坐》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唐代诗人 李白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林霏(fēi飞)开:树林间的雾气消散。霏:云雾之气。云归:古人以为云是出自山中的,归,谓回到山中,指日落时分。岩穴:岩洞。暝:阴暗。这两句大意是:早晨太阳出来,树林间的雾气消散了,山林顿时晴朗起来;黄昏时云归日落,山林岩穴又归于阴暗之中。两句描绘出山林在朝暮之间阴晴晦明的变化,在对美景的赞赏之中,流溢出作者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心境。可用来描绘山林间朝暮晦明之变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旱一轮端正,和海色、飞出天东。

清吴锡麒《春从天上米》[台古山空]。这几句大意是:在湛蓝的海色衬托下,一轮火红的朝阳早已从东方天际飞出,端端正正地悬在空中。以海色衬红日,色调鲜明。以“飞”字状日出之速,富于想象力。可用来描写海日升起的景象。

清代文学家 吴锡麒 《春从天上米》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唐王维《桃源行》。栊:此指养家畜的栅栏。这两句大意是:月亮透过青松筛下班驳月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从云彩中钻出来,鸡鸣狗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桃源行》是王维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计。~两句描绘了桃花源中的夜景与晨景,虽为世外桃源,却充满了人世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可以借用来表现人间宁静的村野景致和美好的农家生活。

唐代诗人 王维 《桃源行》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日出名言

唐柳宗元《渔翁》。烟销:指早晨江雾慢慢散开。G乃(ainai矮奶):形容摇橹之声的象声词,这里指渔歌。唐代民间渔歌有《G乃曲》。这两句大意是:等到迷蒙的晨雾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消散的时候,江证中已不见人影,只听得渔歌一声从青山绿水中悠悠传出。诗句描绘了渔翁闲适恬淡的生活.反映了诗人既愤世嫉俗,又自甘孤寂的思想情感。“G乃一声山水绿”一句,韩愈说它六字寻常一字奇,指的是一个“绿”字。当“烟销日出”幽寂无声的时刻,著此一字,既为山水生光,又给人以盎然生气,使诗句灵活飞动,为全诗生姿添色。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渔翁》

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晴,与“情”谐声双关,这两句大意是:东边太阳出来.西边还在下雨.说是没有晴天,却又有晴天。这首诗写一个浸沉于初恋中的少女的微妙心情。诗的前两句写她在柳条垂青的春江之滨.忽然听到从江上传来极为熟悉的歌声。心上人的歌声,似乎有意专唱给地听的、又似乎别无用意地信口歌唱。这捉摸不定的歌声,搅乱了她平静的心境,她不无怨恨地想道:你这个小滑头呀.就像晴雨不定的天气那样,“~”.这两句诗用民间情歌习用的谐声双关语,极其形象地表现丁陷入情网的少女眷恋、迷惘、敏感、猜疑、期望、等待而又忐忑不安的微妙心情。因其比喻生动,启人鞋想,民歌昧很浓,所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唐韩《晓日》。这两句大意是:远在水天相接的天际,首先出现了红色的霞光,水中天际一时间通红一片,预示着一轮红日就要在霞光中喷薄而出了。这两句是写海日将出面未出时的景色。登过泰山日观峰或罗浮山子日亭看到过日出的人,都会亲身感受到那绚丽、壮观的片刻。此名句可用于写海上日出的壮美景观。

唐代诗人 韩 《晓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江花:江边的.野花。胜:胜过,超过。蓝:蓼(liāo)蓝,也称靛(diàn电)蓝,叶茎可制作青蓝色的染料。这两句大意是: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霞使江岸上的春花色彩格外艳丽,红得比火焰还要炽烈;一江春水清澄碧澈,在朝霞的映照下显出比蓼蓝还要谌绿的颜色。作者运用贴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偶句,把江南春色写得极为明媚,富于生气,读之令人如身临其境,心驰神往。词句可用于描写江南早春秀丽景色,表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烈感情。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忆江南》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关于日出的名言

清姚鼐(nài耐)《登泰山记》。这两句前面的文字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几句大意是:天边,天云相接处出现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便五彩缤纷,红如丹砂的太阳升上来了,旭日之下有晃动着的红光承托着。这是姚鼐在泰山日观峰上所看到的日出奇观,是写日出景色的极有名的句子。作者以亲身观感,把东海日出前后“须臾”间瞬息万变时奇丽景象描绘出来,读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名句写日出可资借鉴,登泰山看日出可增添你的游兴,同时还可从中学习桐城派散文家记事扼要,文笔简练的写作特色。

清代散文家 姚鼐 《登泰山记》

天鸡大叫海水动,海中涌出金盘圆。

清梁佩兰《惠州王紫诠太守筑罗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天鸡:神话中的一种鸡名,每当啼鸣,天即破晓。这两句大意是:天鸡高声啼鸣,海水开始翻腾,一轮圆圆的金盘从海中喷薄而出。先以天鸡大叫、海水翻腾渲染气氛,再以“涌”字状写海日升腾的壮观景象,采用的是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涌”字用得有神,以“金盘”喻金色的朝阳也很形象。可用来描写海日初升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

清初诗人 梁佩兰 《惠州王紫诠太守筑罗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

须臾一线吐复落,砉然万丈车轮红。

清黄景仁《登衡山看日出用韩韵》。一线:指天际水天相接处。吐复落:指海日从海底吐出时,“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姚鼐《登泰山记》),那被霞光映红的海波托日而上,当海日离开海面脱颖而出时,红光就落下了。砉(huā花)然: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过了一小会儿,海天相接处的一线红光把太阳吐出后又迅速落下,万丈红日像车轮一样砉然升入太空。这两句把日出时瞬息万变的奇伟景观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可诱发人们看海日的逸兴,对描写日出也有帮助。

清代诗人 黄景仁 《登衡山看日出用韩韵》

炎炎红镜东方开,晕如车轮上徘徊。

见李贺《十二月乐辞六月》。炎炎:火红的样子。晕(yùn运):此处指阳光透过云层,折射出环绕太阳的彩色光环。这两句大意是:火红的朝阳刚刚升起,像是在东方张开一面红色的妆镜;环绕着太阳的彩色光环,宛若圆圆的车轮在空中徘徊。以红镜高悬喻朝阳之初升,以车轮徘徊喻朝阳之光环,想象新奇,形象逼真。可用来描写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样子。

唐朝诗人 李贺 《十二月乐辞六月》

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 原名梁伟文,香港乐坛专业作词人 林夕 《邮差》

团团出天外,煜煜上层峰,光随浪高下,影逐树轻浓。

南朝梁萧纲《咏朝目》。煜煜(yù玉):明亮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一轮圆圆的朝阳自东方天际升起,明晃晃地跃上山顶,阳光投向水面,随着波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地晃动,日影追透着树林,随着树木的疏密而或浓或淡地变幻。作者写朝日,表现它圆而亮的特点。用了“团团”和“煜煜”两组叠字,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又以“随浪高下”、“逐树轻浓”表现阳光和日影随物而移、变幻不定的特点。笔法灵活,描写细腻。可用来形容山水之间朝阳初升的景象。

南朝梁文学家 萧纲 《咏朝目》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明朱元璋《雪竹》赞美竹子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的品质。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同事暗喻了诗人不屈服的昂扬斗志。

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 《雪竹》

每天日出而写,日落而止,太阳和我一起翻晒着那颗沉寂多年的心灵。主持人,演员,作家 倪萍 《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关于日出的名言

汉刘向《说苑建本》。阳:鲜明,光亮。炳烛:燃烛照明。这几句大意是:人少小而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明鲜亮;壮年而好学,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光线强烈;老年而好学,就像燃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此条采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概括了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它通过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三个比喻,表现出学习在人生道路中的极端重要性,其目的在于鼓励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共同投入学习。即使老年人也不要丧气,因为.老而好学,毕竟还能发挥出黑夜灯烛般的光亮。此条在两千年的中国教育史中每每被人引用,产生过相当积极的教育作用。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建本》

思欲南走扶馀,东穷日出,西行欧美。万里投荒,消减尽,当日豪游情味。近代文学家 王蕴章

鸣沙山上。女人对沙漠有天生的归属感吧,因为无边无际的景致更容易让人想到永恒。曾看过加缪的一篇小说,寂寞的女人整天在沙漠边缘看日出日落,与黄沙私通,生命渐渐和沙漠融为一体。青年女作家 蒋方舟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郊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颜渊向孔子问道:“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脚不沾地迅疾飞奔,学生只能干瞪着眼落在后面了!”孔子说:“颜回,你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颜回说:“先生行走,我也跟着行走;先生说话,我也跟着说话;先生快步,我也跟着快步;先生辩论,我也跟着辩论;先生奔跑,我也跟着奔跑;先生谈论大道,我也跟着谈论大道;等到先生快步如飞、脚不沾地迅速奔跑而学生干瞪着眼落在后面,是说先生不说什么却能够取信于大家,不表示亲近却能使情意传遍周围所有的人,不居高位、不获权势却能让人民像滔滔流水那样涌聚于身前,而我却不懂得先生为什么能够这样。”孔子说:“唉,这怎么能够不加审察呢!悲哀没有比心灵的僵死更大,而人的躯体死亡还是次一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隐没于最西端,万物没有什么不遵循这一方向,有眼有脚的人,期待着太阳的运行而获取成功,太阳升起便获得生存,太阳隐没便走向死亡。万物全都是这样,等候太阳的隐没而逐步消亡,仰赖太阳的升起而逐步生长。我一旦禀受大自然赋予我的形体,就不会变化成其他形体而等待最终的衰亡,随应外物的变化而相应有所行动,日夜不停从不会有过间歇,而且竟不知道变化发展的终结所在,是那么温和而又自然地铸就了现在的形体。我知道命运的安排不可能预先窥测,所以我只是每天随着变化而推移。我终身跟你相交亲密无间而你却不能真正了解我,能不悲哀吗?你大概只是明显地看到了我那些显著的方面,它们全都已经逝去,可是你还在寻求它们而肯定它们的存在,这就像是在空市上寻求马匹一样。我对你形象的思存很快就会遗忘,你对我的形象的思存也会很快成为过去。虽然如此,你还忧患什么呢!即使忘掉了旧有的我,而我仍会有不被遗忘的东西存在”。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田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