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夜泊
朝代:明代
作者:李流芳
原文: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简析
此诗写作者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宿于黄河舟中。两岸的沙滩在月光下闪着银光,令人想起古战场的气氛。黄河的惊涛拍岸,传来惊心动魄的声响。它沿着开阔的平野如同一条巨龙向前游动,不知所来,不知所止。宦游日久,萍踪无定,与家乡书信难通,求闻达亦无门径。这种凄苦的处境令人心情抑郁,竟生不知今夕何夕的怅惘,不辨故乡异乡的愁闷。
作者简介
万历三年(1575)李流芳出生于嘉定南翔一户官宦人家。原籍安徽歙县南丰。祖父 李文邦为迁翔始祖,任成山卫指挥使,封赠公爵。父亲李汝筠系县学生。伯父李汝节是嘉靖进士,官安吉知州。堂兄李先芳。万历进士,四川参议。李流芳兄弟四人:长兄李元芳,诸生,诗人;仲兄李名芳万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弟李三芳,定海县丞。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
李流芳青少年时,潜身东林庵中,认真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32岁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
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李氏曾对好友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明己,看孟阳(程嘉燧)吟诗作画乃是生平第一快事。”钱谦益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被放,坐帐论牍,病中的李流芳闻讯,扶枕浩叹:“不可为矣!”
崇祯二年 (1629)闰四月三日李流芳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钱谦益作《李长蘅墓志铭》,程嘉燧书丹,宋珏篆盖,侯峒曾作《祭李长蘅先生文》。清嘉定诗人林大中有诗夸其“忆当晚明时,官途亦多术。高士多鄙之,坚卧独不出。诗笔能清真,画品亦超轶。不拜千古事,名言殊简质。孝廉忧国家,呕血遂以卒。”大书画家董其昌曰:“其人千古其艺千古!”
李流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天启,崇祯年间,文坛上正是竟陵之气方盛,公安之余波未绝之时。李流芳诗文既不同于以复古求革新的李攀龙等“后七子”,也有别于神秘晦涩的钟惺等人,而以自然平易、质朴清新的风格,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李流芳的诗歌风格类似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和白居易的《香山集》,他还深受好友程嘉燧的影响。他认为诗应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性情是诗歌的生命。要做诗,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性情。至于诗的表达形式,这都是诗人在求表现其性情之时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就是循着这一观点创作的。
如他的五言诗《过臬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人步月》记其“出西湖”、“向黄鹤”、到龙居湾永庆禅院同阔别已久的一濂等僧友欢聚的情景,状 “霜余山容浅、天清海气薄”之胜境,抒“暂歇尘劳心,始知寂灭乐”之善缘和“夜长惬深语”的欢趣,以及“千林流素”之时与僧友一道步月吟诗之意境神韵,可与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相比并。
李流芳的文章亦为文人所重。内容为叙事怀人、山水游记和题画及序,以题画为多。这些文章不长,但都清新自然,风姿各异;笔墨平淡,感情真挚深厚。正如黄宗羲所言:“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
他的《题灯上人竹卷》便是一例。这篇短文与其所绘尺幅小画笔致非常相似,信手写来,淡淡数笔,而情趣盎然。没有雕饰之痕,而有淡永之美。作者追忆与上人相知的经过,平平叙来,三言两语,而别后思念之情溢于纸上。“幽窗几净”三句,今与昔、情与景融成一片。谈及绘事,则以千竿真竹化为乌有的惋惜,反衬友人画竹笔墨益进的可喜,由此又生奇幻之思,说画竹乃真竹所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奇幻中又带有诙谑,见友人画艺大进,自己为此感到高兴。
李流芳于崇祯元年(1628)病中自选诗文12卷(古今体诗6卷,共366首;杂文4卷,题画跋2卷,共90篇),定名《檀园集》,命侄子李宜之和子李杭之校勘。崇祯三年(1630)由知县谢三宾合唐时升、娄坚和程嘉燧三人诗文编成《嘉定四君子集》出版。
清乾隆46年(1781),《檀园集》被钦定为《四库全书、集部六》。1993年《檀园集》入选《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书法大成
李流芳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与绘画一样,在书法上受董其昌的影响,力求生秀古淡。 他在《跋摹书帖》中对书法艺术有一段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要成为字匠,不求形似而应汲取传统的精髓;要师古但又要创新,应自具风貌。他又非常重视文学趣味和学识修养对笔墨书画的影响,他的书画充满了悠悠的文人气息。
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上海博物馆藏其《李白游洞庭湖诗轴》,行书“天门中断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用笔圆润,以气韵取胜,结体肥瘦得益,自然舒展而无矫揉造作之态;起笔收锋,沉着俐落,纵放有度,节奏平稳而错落有致;横竖撇捺,颇得苏字风神气度,点划细微处又自出意匠。学苏字又不完全与苏字雷同,当属明人学苏字中的上品。
再如入选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国宝大典》的自书五言诗轴,行书共40句,属借景劝世之作。全篇章法匀称,结构严谨,点划精到,颇见功力。风格在苏东坡和赵頫之间。但细观之,长蘅此书又有其独到之处:一是方笔多起笔处多有棱角,由于笔间牵丝流畅,行笔有动势,仍不失灵动之感;二是撇多收锋,显得较为含蓄,也增强其力度感,这似乎赵字。李氏书法,学古能变,且独具风格。
李氏行书,在点画笔意处匠心独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学苏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平素题画之作,多用行书,笔致含蓄,行笔流畅,与画相得益彰。
李氏草书参用杯素法,但绝不放纵。而只是增加点划之间顾盼、回环、牵联。结体取横向,纵向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整体篇章的动感。据说他晚年曾草书唐宋先贤诗达数十巨册,既研诗律,又练书法,可知其习书之勤劳,炼字之功力。
李流芳传世墨宝比较多,有扇面、手札、立轴和题画,绝大多数收藏于江、浙、沪和苏州市等博物馆。其作品被辑入《中国书法名作大观》和《国宝大典》等典籍。
画苑健将
画家李流芳,工山水,兼善花卉。其画主要师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李流芳《秋林亭子图》轴,上自题七绝一首:“山作矾头水少纹,巨然烘染董源皴。一间山水闲亭子,脱手平分与故人。”这无异于声明自己的笔墨是从董、巨中学来的。事实上,李流芳在传统学习上并非局限于一、两家。三百年来风行海内外,盛传不衰的《芥子园画谱》(上水部分)就是以他临仿古人各家风格的课徒画稿为蓝本整理、增编而成。
李流芳在绘画上既崇尚宋元各家,又能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写生,于画中自创新意。《吴中十景图》册是他写生作品中的代表作。他以艺术家的视角摄取吴中十处风景名胜入画,摹写真实生动,主景次景剪裁得宜,他的传神之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吴中胜景特有的风采,令人神往。他五十岁时画的一副雪景轴也来源于生活经验,画上自题:“甲子腊月十三日,归自吴门,大雪弥日,舟过城南,见留光树色,冒雪含烟,颇不乏致,辄画此纸。”他每次游西湖,都要带回很多写生稿,总之他的写实功夫是比较突出的。他常以自然山水为画本,随手写景,所以笔端不落俗套,富有生气,形成一种清新、秀逸的独特风格。董其昌赞道:“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赝乃其写生,又有别趣。”
山水外,李流芳又善作水墨写意花卉。他的花卉,笔势飞舞,泼墨淋漓,别有一种逸趣。归昌世叹为:“其娟美之致,俱在笔墨之外,真不可及。”董其昌评为:“竹石花卉之类,无所不备。出入宋元,逸气飞动。”总之,李流芳的高超画艺使他成为晚明画坛上卓有声誉的大家。
他的画,同他的诗文一样,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成为作者抒发个人性灵的凭借。其《长林丰草图》轴,足具代表性:远山秀朗,湖中风帆一片,堤岸杨柳扶疏,水草丰盛,茅屋中有一老人正仰首低吟,隐居的惆怅心情,使满幅明媚江南春色,织入几许愁丝恨缕。细读右上题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可谓作者伤时不遇的郁闷,报国无门的悲哀,尽融解到那长林丰草的媚人景色中。
李流芳曾言:“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萃造化、古人、诗境于一局,以不似求真似。”这便是他画学思想中著名的“三不似”理论,其精神即绘画应做到形似和神似,写实与诗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体现了李流芳要求突破传统、改革创新的精神,何等珍贵。根据他的画卷题画跋语编成的《檀园论画》,为中国画论的可贵资料。
其绘画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珍藏,并入选《国宝大典》和《海外珍藏中国名画》等绘画经典。
印坛名流
诗、书、画之外,李流芳还精于治印。他宗法文彭,上溯汉制,又自具创意。是三桥(即文彭)派中骨干,与皖派篆刻大家何震齐名。
如李氏印作“每蒙天一笑”,语出杜甫《能画》,离开原诗的语境,可以理解为自谦之词。意思是刻印、画画或写的字,“小动作”也安排得比较巧妙。运刀以冲为主,带有反刀动作,颇似苏宣。线条质朴,没有过多曲折,刚柔互补,整个效果爽朗清丽,笔意舒展。有一种轻松、自然、貌淡神浓的秦汉风范。
再如他的另一枚印作“山则之臞”,它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古人常以“山泽之臞”来形容隐迹山林的高人隐士,刻此四字恐怕是李流芳自我心境的流露。这件作品,在章法上采用了回文法,以求得虚实对角呼应;在笔法刀法上,显得有骨有肉,自然轻松,流溢着一种不经意的创作心态。
总之,他的作品大都是粗服乱头,纵横冲撞,线条古拙朴茂而无故意修饰之概,风格豪放潇洒不羁,在粗糙中见出元气淋漓的大度来,比起刻意工整又时俗之气充斥的匠气之作来,这样的作品显然更有魅力。他那“不择石、不利刃、不配字画,信手勒成”的风度,正是一种才子型的创作,他是个地道的写意派篆刻家。
李流芳既精于篆刻,又是位诗文高手,所以常常以名流身份出现在印坛,为同时代的篆刻家的印谱撰写序跋,其中不乏精彩的记述和有价值的见解。
“余少年时游戏此道,偕吾休友人竞相摹仿,往往相对,酒阑茶罢,刀笔之声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啸,互相标目前无古人,今渐老,追忆往事,已如隔世矣。”
“印文不专以摩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耳。三桥、雪渔其佳处正不在规规秦汉,然而有秦汉之意矣。”
以上文辞,集中反映了明朝后期印章创作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他所谓:“前无古人”、“印文不专以摩古为贵”,并非无视古人,实乃通古变今,入古出新,它提示了印章艺术发展的方向。明朝万历年间,印学思想流派纷呈,李流芳为“入古出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被辑入《中国闲章艺术集锦》和《历代闲章名品鉴赏》等典籍,他有关印学的论文入选《历代印学论文选》。
李流芳以诗文和本县程嘉燧、唐时升、娄坚合称“嘉定四先生”;他和松江画派班头董其昌,以及陈继儒、杨文聪、王时敏、王鉴、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等合为“画中九友”;在篆刻界,他与归昌世、王志坚合称“三才子”,享有诗书画印俱佳、诗书画三绝的称誉,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位对后人有影响的文人艺术家。如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非常推崇他的人品和画品,早年即对其画十分倾心,且广为搜罗,深入研习,从中获益甚多。
1.1982年《百年孤独》的作者“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
A M.A.阿斯图里亚斯的里亚斯 B 加西亚·马尔克斯 C A.卡彭铁尔
D J.J.鲁尔福 E 巴勃鲁·聂鲁达
2.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作品是 E 。
A 枯枝败叶 B 蓝宝石般的眼睛 C 大妈妈的葬礼 D 家长的没落 E 百年孤独
3.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把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创作了堪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的 D 。
A 总统先生 B 佩德罗·帕拉莫 C 家长的没落 D 百年孤独 E 城市与狗
4.《百年孤独》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小说中承载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废的偏远村庄 C ,被认为是近代拉丁美洲的缩影。
A 危地马拉 B 海地 C 马孔多 D 委瑞内拉 E 洪都拉斯
5.小说《百年孤独》大量使用了古往今来各种经典著作和民间流行的众多神话与传说。其中马贡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大雨的情节就是来自 D 的故事。
A 古希腊神话 B 日尔曼部落神话 C 阿拉伯天方夜谭 D 圣经 E 拉丁美洲民间传说
6.1954年美国作家 D 由于小说《老人与海》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A 威廉·福克纳 B 艾兹拉·庞德 C T·S·艾略特 D 欧内斯特·海明威
E 约翰·斯坦贝克
7.为作者海明威赢得了1952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是 B 。
A 太阳照样升起 B 老人与海 C 永别了;武器 D 丧钟为谁而鸣 E 乞力马扎罗的雪
8.美国作家海明威的
A 老人与海 B 在我们的时代里 C 太阳照常升起 D 永别了,武器
E 第五纵队
9.从20世纪二十年代起海明威便开始在作品中探讨人与暴力的关系,开始塑造“硬汉”性格的人物形象。《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 C 则是早期硬汉形象的发展和升华。
A 享利 B 乔顿 C 桑提亚哥 D 杰克•巴恩斯 E 罗伯特·乔丹
10.小说《老人与海》充满象征和隐喻。老人是现代人的象征,他的失败是人类命运的隐喻。而大海则象征着 E 。
A 海洋文明 B 自然景观 C 大自然的强大力量 D 老人的硬汉性格
E 充满暴力、不可理喻的世界
11.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A )。
A.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B.个人奋斗者形象
C.女冒险家
D.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
12. 《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使用“布尔乔亚”一词具有的含义是(C )。
A. 资产阶级 B. 商人 C. 城镇居民、庸人 D. 革命者
13.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是(A )。
A. 查理 B. 罗道尔弗 C. 玉斯旦 D. 赖昂
14. 《包法利夫人》第二卷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B )。
A. 鲁昂 B. 永镇 C. 巴黎 D. 道特
15.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A )。
A. 《外省风俗》 B. 《一个纯洁的女人》
C. 《风俗研究》 D. 《1830年纪事》
16. 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 )。
A.《吝啬鬼》 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 D.《太太学堂》
17. 《伪君子》的主人公(C )是典型的宗教骗子。
A. 奥尔贡 B. 艾耳密尔 C. 达尔杜弗 D. 大密斯
18. 《伪君子》中的女仆(A )是反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A. 桃丽娜 B. 艾耳密尔 C. 白尔奈尔太太 D. 塞利曼娜
19. 《伪君子》中达尔杜弗的语言特点是(A )。
A.矫揉造作、堆砌词藻、玩弄教义
B. 犀利、明快
C. 生动、朴素
D. 简洁、清楚
20. 莫里哀呈递了三次陈情表后才获准公演的喜剧是(D )。
A. 《恨世者》 B. 《多情的医生》
C. 《吝啬鬼》 D. 《伪君子》
21.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D )。
A.20年 B.40年 C.50年 D.60年
22. 除(D )外,其它均是歌德晚年完成的重要作品。
A.《西方与东方合集》 B.《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C. 《浮士德》第二部 D. 《汤姆·琼斯》
23.《浮士德》中肯定创造和劳动的名句是(C )。
A. 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B. 无论我们到哪里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
C.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有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D. 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大自然索取。
24. 按照浮士德和魔鬼打赌的约定,语涉(A ),浮士德就失败了。
A. 停留 B. 快乐 C. 爱欲 D. 灵境
25. (D )的运用是贯穿《浮士德》全剧的主要特色。
A. 写实手法 B. 对比手法 C. 幽默讽刺 D. 象征手法
26.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一个仁爱的化身,即 B 主教。
A克洛德 B米里哀 C西朗 D丁梅斯代尔
27.雨果在作品 C 的序言中指出:“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A《海上劳工》 B《巴黎圣母院》
C《悲惨世界》 D《九三年》
28.《悲惨世界》通过三个人物即 D 的遭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一个人间地狱。
A冉·阿让、芳汀、沙威 B 冉·阿让、马德兰、芳汀
C冉·阿让、米里哀、沙威 D.冉·阿让、芳汀、珂赛特
29.冉·阿让因失业和饥饿偷了块面包,坐了 A 的监狱。
A19年 B20年 C16年 D15年
30.雨果说过:“但丁用
A《海上劳工》 B《九三年》 C《悲惨世界》 D《巴黎圣母院》
31.《红与黑》是19世纪 B 奠基作。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感伤主义
32.《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一个 B 的人物形象。
A.浪漫而富有幽默感 B.具有平等意识、反抗意识和进取精神
C.善良、天真、无知无畏 D.外表高傲、内心怯懦
33.法国19世纪作家在小说 D 中借人物之口提出了镜子说,指出:“小说是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
A.《死魂灵》 B.《艰难时世》 C.《高老头》 D.《红与黑》.
34.于连在花园中与 D 握手的哑剧,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A.玛特尔小姐 B.鲍赛昂夫人 C..爱玛 D.德瑞那夫人
35.《红与黑》的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三个地方,即 C 。
A. 维利埃尔、、巴黎德·拉穆尔侯爵府
B. 苏城、帕玛修道院、巴黎古物陈列室
C. 维利埃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德·拉穆尔侯爵府
D. 维利埃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金融交易所
36.《高老头》的故事发生在 A 的巴黎。
A.1819年末至1820年初 B.1819年末至1822年初
C.1819年底至1832年初 D.1819年至1830年
37.《高老头》中,高老头对女儿付出了全部感情,最后的`结局是 C 。
A.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 B.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
C.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 D.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
38. D 是《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在巴黎遇到的“人生导师”。
A. 高老头和伏脱冷 B. 鲍赛昂夫人和高老头
C. 伏盖太太和伏脱冷 D. 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
39. 《高老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环境是 B 。
A.伏盖公寓和拉丁贫民区 B.伏盖公寓和贵族府邸
C.贵族府邸和圣·日耳曼区 D.伏盖公寓和德·拉穆尔侯爵府
40.《高老头》通过四条线索的穿插来组织情节,其中的人物 A 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A.拉斯蒂涅 B.伏脱冷 C.高老头 D.鲍赛昂夫人
41.目前我们看到的《死魂灵》译本是它的 B 。
A. 第二部 B.第一部
C.第一部和第二部 D.不完整的第一部
42.对《死魂灵》书名的正确理解应是 D 。
A.死去的农奴/死去的地主 B.人死后的魂灵
C.死去的农奴 D死去的农奴/虽生犹死的地主
43.泼留希金是《死魂灵》中的 D 形象。
A.甜腻腻的梦想家 B.凶恶、顽固的旧式地主
C.地主恶少式无赖 D.吝啬到病态的守财奴
44.《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遍访四乡地主的目的是 A 。
A.收购死魂灵以牟取暴利 B.向四乡地主催缴欠债
C.探望老朋友巩固友谊 D.考察俄国农村庄园的现状
45. C 是《死魂灵》这部作品的主要艺术风格。
A.委婉含蓄 B.黑色幽默 C.含泪的笑 D.犀利的讽刺
46.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罪与罚》的作者是: B
A 托尔斯泰 B 陀思妥耶夫斯基 C 普希金 D 冈察洛夫 E 屠格涅夫
47.《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中心内容是反映大学生 B 的犯罪与被惩罚。
A 卡拉马佐夫 B 拉斯科尔尼科夫 C 梅思金 D 马尔美拉多夫 E 列文
48.第一部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是: D
A 穷人 B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C 群魔 D 罪与罚 E 白痴
49.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作品是: E
A 卡拉马佐夫兄弟 B 群魔 C 白夜 D 白痴 E 罪与罚
50.《罪与罚》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B 是人类苦难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敬奉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被认为代表了作者“以自我牺牲来解救人类苦难”的理想。
A 塔吉雅娜 B 索尼娅·马尔梅拉多娃 C 安娜·卡列尼娜
D 娜塔莎·罗斯托娃 E 卡秋莎·马丝洛娃
5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名句出自以下的哪一部作品? A
A 安娜·卡列尼娜 B 复活 C 死魂灵 D 战争与和平 E 少年
52.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卷首题词“申冤在我,我必报应”被认为是理解这部作品的一把钥匙。这一题词引自西方的哪一部经典? C
A 古希腊神话 B 荷马史诗 C 圣经 D 神曲 E 浮士德
53.“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十九世纪农奴制改革之后的俄罗斯社会现实。这句话出自小说 D
A 战争与和平 B 哥萨克 C 复活 D 安娜·卡列尼娜 E 一个地主的早晨
54.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两条情节线并行发展的独特结构著称于世。其中一条线索表现城市上流社会生活,以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为代表;另一条线索则表现乡村庄园生活,以另一位重要人物的活动来贯穿。这个人物是 E
A 卡列宁 B 奥布朗斯基 C 沃伦斯基 D 聂赫留朵夫 E 列文
55.《安娜·卡列尼娜》中最能够体现作者托尔斯泰家庭幸福观的女性人物是 A
A 吉提 B 佩托西公爵夫人 C 安娜 D 杜丽 E 卡秋莎
56.高尔基的创作中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之作”的小说是 B
A 在人间 B 母亲 C 阿尔达莫洛夫家的事业 D 克里姆·沙姆金 E 童年
57.作为真实反映现实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母亲》取材于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事件就是 A 。
A 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 B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 C 1917年十月革命 D 1861年农奴制改革 E 1905年民主革命
58.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完成了长篇小说《母亲》。小说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工人革命家 C 的形象。
A 保尔·柯察金 B 叶甫盖尼·奥涅金 C 巴威尔·弗拉索夫 D 彼埃尔·别竺霍夫 E 安德烈·鲍尔康斯基
59.高尔基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之作”的小说《母亲》着力塑造了一位由逆来顺受家庭妇女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 D 的形象。
A 塔吉雅娜 B 瓦丽娅 C 娜塔莎 D 尼洛夫娜 E 卡秋莎
60.1906年在美国一边宣传革命、筹集革命经费,一边完成了长篇小说《母亲》的著名作家是 D 。
A 罗曼罗兰 B 奥斯特洛夫斯基 C 阿·托尔斯泰 D 裴多菲 E 高尔基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全诗共三辑,以第三辑最为重要。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